為什么我們永遠說不過父母?
2023-04-12 16:07 作者:暖色冰warm_ice | 我要投稿

一、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指因反復地失敗或受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就像小象掙不斷繩子,但大象掙得斷,就在大象小時候綁住它,小象發(fā)現(xiàn)掙不斷后,就停止思考,不再掙扎,長大后也一樣。孩子在習得性無助后,也不再掙扎,任父母擺布。
- 許多父母反復地讓孩子提出想法,并否定他的想法。此外,當孩子順從時,父母會顯得很民主;而孩子與父母意見不一時,父母就會開始獨裁。父母這么做是因為既想要顯得與孩子親密無間,又要保持家長的權(quán)威,所以他們假定孩子不會自主選擇,選擇了也不一定對。最后還不忘補上一句:“這么大個人了一點主見都沒有!”
二、靈活地運用標準
- “你看××,這次考了雙百”,是“怕你驕傲,為你好”。
- “子不嫌母丑,狗不厭家貧”,是“怕你攀比,為你好”。
- 一邊要求孩子誠實,一邊做多面人。
三、依賴
孩子沒錢,也沒人脈,只好依賴父母。這就是中國在近代學會的“落后就要挨打”,沿用至今。但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家庭即戰(zhàn)場,沒有親情。
四、述情障礙
許多父母一邊否認孩子的情緒,一邊讓孩子堅信只有爸媽對你最好。然而,這種“愛”的條件是順從,是為了讓孩子更加順從。這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述情障礙,即難以識別和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感覺自己不對勁卻無法用語言形容。實際上,無條件付出的只有孩子,沒有家長。
個人認為,這些現(xiàn)象不是“中國式家長”獨有的,而是國際普遍現(xiàn)象。
不要看到身邊的人都生孩子就生孩子。同時,在你“應(yīng)該”生孩子的年齡,你很可能已經(jīng)在經(jīng)濟上獨立。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被激素操縱,想想自己的行為的后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