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校園足球嗎?

在國足脆敗日本的世預賽結束之后,我想了好久自己作為一個無良自媒體可以寫些什么:在戰(zhàn)術上、人選上包括組隊問題上,幾乎已經(jīng)沒有什么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了。而衍生出的關于聯(lián)賽、關于留洋的諸多話題我也不想拾人牙慧——更何況,有一些爆文里的觀點我也并不完全認同。

于是,我學習了鐵指導的精神早早睡了,在第二天滿血復活去上班的路上,我決定聊一些我相比很多朋友可能更加了解的話題:校園足球。
這與我的工作有一些不小的關聯(lián),也會是我第一次在這個賬號上分享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內(nèi)容。最近兩天的通勤路上,我構思了一個還不算小的框架,所以今天的文章更像是系列的一個引子,或者說是拋磚引玉。
想寫一些更宏大敘事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很久了,但對我而言再宏大文字畢竟也都是基于個人的觀察、思考和理解。如果有一些有失偏頗或者不夠全面的地方,歡迎各位朋友盡管批評指正。如果有什么疑問和質疑,也歡迎隨時提出。
今天的文章,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如今中國的校園足球工作,正處于一個怎樣的情況。

寫文件的時候第一部分都要寫組織領導,所以聊起校園足球的時候,總是不能免俗地從管理問題聊起:與不少朋友的印象不同的是,中國的校園足球工作并不是由體育總局或者中國足協(xié)牽頭,而是教育部負責頂層設計工作。
2015年1月,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由教育部牽頭成立,辦公室設在了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這個時間點,其實比大家熟知的《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發(fā)布還要早。
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很長?而且又是青少年又是校園的很是別扭?
沒錯,這是一個雜糅出的產(chǎn)物。同樣是“面對小朋友開展的體育工作”,在體育部門那邊叫“青少年體育”,而在教育部門這邊叫“學校體育”。于是,在足球這件事情上,體教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青少年校園足球。

當然,這樣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也導致在校園足球的工作中,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互相矛盾的操作思路與模式,這也涉及到了體育與教育在最底層工作邏輯上的差別。這一部分內(nèi)容,留到之后的文章里再說。

盡管足球甚至體育教育,都是在學校教育里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其實教育部是非常重視校園足球工作的。
重視程度有多高?高到體衛(wèi)藝司是整個教育部第一個擁有微信公眾號的司局,而且公眾號的名稱不是“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之類,而是“全國校園足球暨體衛(wèi)藝官方”——能把一個掛牌機構的名字放在正式的司局前,放眼各大部門這可能都是獨一家。
負責具體工作的領導是體衛(wèi)藝司的司長,叫王登峰。對于中國球迷來說,這個名字可能還有一點點耳熟:2014年,蔡振華當選中國足協(xié)主席的時候,王登峰在6名副主席中排名第一。
但歸根結底,王登峰還是一個教育人。
作為北大心理學系本碩博連讀的王登峰,從北大的管理崗位干起,然后2006年到教育部,2011年起在體衛(wèi)藝司當司長,一當就是10年。這樣的級別在同一個位置上干這么久,還是有一些與眾不同的。

關于學校體育工作,王登峰其實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叫做“教會、勤練、常賽”。所以在校園足球的工作上,一樣也延續(xù)了這樣的思路:從課程教學、課余訓練、賽事活動三方面入手,讓對足球有興趣的學生能踢上球,讓在足球上有天賦的學生有機會接受優(yōu)質的訓練。

每次講到日本或者美國的校園體育,我們都會相當眼紅。但目前從發(fā)展趨勢上來講,我們的校園體育也算是逐漸走上了一條正路子。
首先是一件在很多球迷的眼里,可能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給萬余所中小學掛牌。
這可能是一件非常形式主義的行為,但卻能從隱形的邏輯上倒推學校開展足球運動。因為是教育部牽頭,所以對于大部分中小學來說,能掛上“全國足球特色學?!边@塊教育部落款的牌子,就能算是一份國家級的認可了。
而這塊牌子掛上后,便通過把足球工作納入辦學質量評估等方式,倒逼著一些可能對足球并不感興趣的學校,要開展足球課、組建足球隊、舉辦足球賽,成為了一條有一些曲折但也算頗有成效的路徑。
在給學校提供校園足球資源的方面上,教育部也可以算是一點都不含糊了。掛了牌的學??梢酝ㄟ^統(tǒng)一的網(wǎng)站上下載訓練課教案、參加足球培訓甚至是購買一些足球教具,想做好足球教學的學校只要抄作業(yè)就行了。
而在訓練方面,目前全國校園足球也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叫做“滿天星”訓練營。

這種訓練營按全國、省、市等級別各有不同,但主要目的都是讓如今按學區(qū)入學、分散在不同學校的有一定天賦的學生,按照所在區(qū)域的劃分,能夠有一個就近集中訓練的方式。
這算是一項頗具開創(chuàng)性,但也有一定爭議的舉措。關于有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究竟是應該集中還是分散,體育與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

最后想要介紹的,是最重要的校園足球賽事部分——可能在大部分球迷朋友的心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國內(nèi)校園足球的比賽在疫情前,已經(jīng)有了相當不錯的發(fā)展基礎。
由于學生的屬性和中國遼闊的疆域,全國比賽基本都以賽會制的形式進行,因此整個賽事的參與度和關注度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相比之下,大部分省市一級的校園足球賽事在關注度和賽制的完整度上,都相當不錯。
一方面是賽制的完整度上,以上海為代表,很多教育和體育資源處于較為優(yōu)勢地位的省市的校園足球都有杯賽和聯(lián)賽兩種賽制同時存在,循環(huán)賽與淘汰賽相結合的模式其實也為參賽的小朋友們帶來了更完整的參賽體驗。
在大、中、小學各有男女和甲乙組的情況下,每年各省市的校園足球參賽隊員都接近萬人,一些大省更可能達到上萬人的規(guī)模。
另一方面則是關注度,參賽人數(shù)上升后關注度也直線上升,隨之而來的則是一些社會商業(yè)力量的贊助和更多更有儀式感的環(huán)節(jié)。
比如關注我久一些的朋友可能會記得,2020年底的時候我分享過在現(xiàn)場看一場高中足球決賽的體驗,從入場儀式、開球到球迷和頒獎都非常棒,甚至贊助商請到了C羅錄制視頻祝福,還讓C羅念出了兩隊核心球員的名字。

這樣的體驗,一定會是難忘終生的吧。
作為一項教育部門牽頭的工作,現(xiàn)在校園足球賽事的開展可能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熱鬧”。按照現(xiàn)在歐美體育學術領域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重視“體育參與”——不僅僅是參加比賽,還包括了觀眾、裁判、志愿者等等。
而目前的校園足球比賽正是這樣:可能在競技水平上不是最高,但從參與的規(guī)模,到最后八強、四強甚至決賽的規(guī)格上,都在給參與的孩子們最好的體驗。

當然,如此一來,有一些疑問的出現(xiàn)是理所當然的。比如,熱鬧有什么用?踢球的人多國足就能踢得好了嗎?這也是很多體育部門的領導們對于校園足球工作的最大疑問。
這個問題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歡迎朋友們講講看法,下一篇文章我也準備詳細聊一聊。

??在各個平臺關注我們,獲得持續(xù)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