訄書原文及注解
章太炎《訄書·儒道第三》


來源:……己不勝其怨,而託卮言以自解……(章太炎《訄書·儒道第三》)
1.亦作"巵言"。 2.自然隨意之言。一說為支離破碎之言。語出《莊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成玄英疏:"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系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dāng),故謂之卮言耳。"后人亦常用為對自己著作的謙詞,如《藝苑卮言》﹑《經(jīng)學(xué)卮言》。
來源:……莊周憤世湛濁……(同上)
1.沉湎。 2.泥滓污濁。 3.指輿地,地理。應(yīng)取第三義
來源:儒道之辨,揚搉在此耳……(同上)
略舉大要,扼要論述?!肚f子·徐無鬼》:“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
此于誘人以《詩》《禮》者,其廟筭已多,夫不幸汙下以至于盜,而道猶勝于儒……(同上)
指神奇的謀略和計劃。 明 歸有光 《嘉靖庚子科鄉(xiāng)試對策五道·第四問》:“而聖人獨稟全智,功高萬古,神謨廟筭,有非他人所能贊其萬一者?!币嘧鳌?strong> 神謨遠(yuǎn)算 ”。 康有為 《進(jìn)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臣聞一姓之霸有天下者,刻籀其鐘鼎,摩訶其靈廟,徘徊其冊府,皆有神謨遠(yuǎn)算,深計長慮,以爲(wèi)子孫萬世之業(yè)。
?汙通“污”。汙下亦作“污下”。卑下,鄙陋。 宋 張戒 《歲寒堂詩話》卷上:“王介甫云:‘ 白詩多説婦人,識見污下?!?介甫之論過矣?!?/p>
雖然,是亦可謂防??鉤而逸大盜者也。(同上)
竊鉤盜國(竊鈎盜國)。“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quán)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肚f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