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著名的“靈魂三分說”告訴你,什么樣的人是一個正義的人

什么樣的人是一個正義的人?柏拉圖的理解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期我們分享了正義的城邦由三種人構成,勞動者、護衛(wèi)者和統(tǒng)治者。而正義的城邦就是能讓不同的人做自己的事,讓城邦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
正義作為一種最重要的德性,它可以讓節(jié)制、勇敢、智慧在這個城邦中產(chǎn)生,并讓他們一直保持這些德性。
節(jié)制、勇敢、智慧、正義就是理想城邦的四種德性。
找到了城邦的正義,讓蘇格拉底把話題從城邦轉向了個人,回到一開始探討的話題,對于每個人來說正義的本質什么?


蘇格拉底問,每個人身上是否具有,和城邦一樣的結構和品質呢?
蘇格拉底和格勞孔繼續(xù)思考,探討靈魂是否具有節(jié)制、勇敢和智慧這三種德性,蘇格拉底說,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具有這三種品質,因為城邦是由這三類人構成的,所以,城邦的三種品質應該是來自于個人的。
如果城邦的這些品質來自于個人,那在每個人身上這些品質是分開的,還是一個整體呢?
比如在我們學習的時候需要智慧,憤怒的時候有勇氣,欲望的時候需要節(jié)制。
蘇格拉底說,一個事物不可能既是這樣,又是那樣,如果呈現(xiàn)這樣的狀態(tài),那么它們應該是不同的事物。
比如一個人的頭不動,而手在搖擺,是因為頭和手是身體的兩個不同的部分。
那么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的靈魂有不同的功能,那么應該它們是由不同的部分構成。換句話說,人的靈魂并不是一個單一整體,而是一個復合體。


那控制人的靈魂中包含什么結構呢?
蘇格拉底舉了一個喝飲料的例子,當渴了的時候,我們本能會想喝水,這是一般的欲望,還有一種特殊的欲望,比如想喝冰可樂,這是一種特殊的欲望。
但是要不要喝飲料呢?
這個時候我們內心可能還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自己已經(jīng)很胖了,不能喝飲料。在我們心靈中,仿佛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推動我們去喝飲料,一種制止我們喝飲料,它們顯然是不同的,正如一位射箭的人,他的手不能同時向后拉弓,又同時向前推弓,一只手不可能同時做相反方向的力,而一定是,一只手拉弓,一只手推弓。
所以,讓我們去喝飲料和阻止我喝飲料的顯然是兩個東西。阻止我們喝飲料的力量,蘇格拉底稱之為理性的部分;而產(chǎn)生想喝飲料的沖動,蘇格拉底稱之為欲望。
由此,蘇格拉底找到了靈魂的兩種性質:理性和欲望。
還有第三種性質嗎?
蘇格拉底繼續(xù)思考,理性讓我們不喝飲料,而欲望讓我們想喝飲料,這是兩種極端,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情況是,我們還是喝了冰可樂,但是我們內心仿佛有一個聲音在譴責自己,甚至還會產(chǎn)生憤怒、自責等情緒。
那這個聲音是誰發(fā)出的呢?


蘇格拉底說這是不同于欲望和理性的第三種品質:激情。
這樣,蘇格拉底通過一系列的思想實驗找到了靈魂的三個性質:理性、欲望和激情。
那個想要我們喝飲料的是:欲望。
那個阻止我們喝飲料的:理性。
而那個帶有情緒的,有時候幫助理性壓制欲望,有時候幫助欲望驅趕理性的東西稱之為:激情。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闡述了靈魂的三種性質:理性、欲望和激情。
其中激情是至關重要的,你會發(fā)現(xiàn)憤怒這種情緒,其實來自于理性的失控,或者說意味著對理性的否定。
我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在理性上我們認為對的行為,無法阻止由欲望所引發(fā)的錯誤行為,也可以說是對理性的一種否定和挫敗,由此引發(fā)了憤怒的表現(xiàn)。而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很少發(fā)怒,情緒穩(wěn)定,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理性掌控了激情。
蘇格拉底說,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情,他越是高貴,他越會樂于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且會越少感到憤怒。
因為他在理性上認為這個人的做法是公正的,而相反,如果一個人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這個時候激情和理性會并肩作戰(zhàn)。
它們會為了正義而戰(zhàn),他的情緒會激動甚至發(fā)怒,并且堅決地爭取勝利,否則他高貴的靈魂不會平靜下來。
激情是理性天然的輔助者,但前提是激情不要被教育所敗壞。在小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純粹的激情,它就是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種推動我們做事的沖動。


關于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的關系。柏拉圖還用過一個馬車的比喻。
柏拉圖把人的靈魂比作一個馬車夫駕駛著,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兩匹馬一匹是黑色的,很野性,總是會試圖把馬車拉偏;另一匹馬是白色的,多數(shù)時候比較順良,聽車夫的話,但有時候也會被黑馬帶偏了,而這里的車夫就是靈魂中的理性,黑馬就是欲望,而白馬就是激情。
理性、激情和欲望是靈魂的三種性質,它們分別對應著三種德性:智慧、勇敢和節(jié)制,也對應城邦中的三種人:統(tǒng)治者、護衛(wèi)者和勞動者。
城邦的正義就是讓三種類型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職,而一個正義的人,就是內在的三種品質和諧有序,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正義的人。
在中國哲學中,而這種狀態(tài)我也可以稱之為:“中庸”。
柏拉圖對正義的描述和《中庸》是一致的,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智慧、仁德和勇敢,是一個人的三種德性,而將這三種德性恰到好處地發(fā)揮,也就做到了“中庸”的狀態(tài)。
正如柏拉圖說,一個正義的人就是兼具智慧、勇敢和節(jié)制這三種品質,并且達到和諧有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