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眼鏡仔為什么中文名叫大雄

說到哆啦A夢,曾經(jīng)一段時期,華人地區(qū),兩岸三地之間,甚至與同一地區(qū)之內(nèi)譯名是非常混亂的。中國大陸引進哆啦A夢系列是華人地區(qū)最晚,對岸臺灣要早一點,而臺灣引進哆啦A夢時很多名字又是跟隨香港。香港早在藤子不二雄(分家前)創(chuàng)作出哆啦A夢沒多久的1973年,也是傳說中“幻之日TV版”動畫化失敗的時候,就讓香港小朋友們“接觸”到了這個藍色光頭的機器人和那個廢柴小學生。這個時候大山羨代也好林保全也好還尚未為哆啦A夢配音呢。

男主角Nobi Nobita,在那個混亂的時期有很多種名字。不僅在中文地區(qū),在韓國他也有? ??(現(xiàn)官方名)/? ??/ ???/???多個韓文名。他的中文名不包括中國化的姓氏的話,也有康夫、大寶、野比等很多名字。當然現(xiàn)在官方定為了大雄,姓與名合起來就是野比大雄。而大雄這個名字就是1973年香港剛“帶來”叮當?shù)臅r候使用的名字。
哆啦A夢1970年一開始刊載時,定位是日式搞笑漫畫,角色的名字也是帶有一點趣味性在里面的。比如emon是時代劇的“右衛(wèi)門”,技安是giant去掉尾音t。Nobi Nobita也是取“Nobinobi”溫溫吞吞拖拖拉拉的意思。當然后來1972年《大雄出生的那一天》里改了一個比較像樣的意思。
而這部漫畫里除了野比家族以外,還有一個人名字是ABABC的格式,就是1989年才登場的Mote Moteo,也就是茂手持夫。他的名字則是來自受歡迎的“Motemote”的意思。茂手持夫和大雄兩個人都戴眼鏡,都喜歡漫畫,而且都和技子有關(guān)系。
硬要說的話,“康夫”雖然在日語中也和Nobita搭不上關(guān)系,在日語中康夫是Yasuo的漢字。但是“康”字和Nobinobi的悠閑感還有點異曲同工。而乃比太、野比太、伸太、延太這些“正字”在華人區(qū)根本沒人會用不在討論范圍。
Doraemon叫哆啦A夢這很好理解,畢竟日文原聲看多了都聽過。而且作者的意愿也僅說Doraemon這部作品名和這個角色的名字希望統(tǒng)一發(fā)音。那么為什么Nobita會配上大雄呢?不僅發(fā)音不相似,意義上也差很多。
這點就要追溯到《兒童樂園》這本雜志帶來“叮當”的形式了。


1973年的第489期(五月下)《兒童樂園》刊載的“幻想故事 叮當”“隱形漆”,是目前考證確切第一個帶入華人世界的哆啦A夢故事。但是它和后來一些盜版漫畫不同,它只是參考了《小學一年生》1973年2月號上《透明油漆(透明ペンキ)》的故事(大家更為熟悉的《隱形噴漆(かたづけラッカー)》是1977年作品),用彩色改畫成中式設(shè)定。甚至一些臺詞和原意完全南轅北轍。而在這個故事里面,僅有標題叫《叮噹》,甚至并沒有角色稱呼哆啦A夢為“叮當”,同樣的,也沒有出現(xiàn)大雄的名字。到同年第491期(六月下)《兒童樂園》刊載的“活洋娃娃”故事,才開始稱呼主角為“大雄”。


可見,大雄這個名字一開始并不是為了“翻譯”Nobita取的。而是為了本土化就地取材的名字。而當時,無論是香港的《兒童樂園》還是日本的藤子F不二雄本人,都沒有想到日后哆啦A夢會真正地成為一個超越藤子不二雄其他作品,乃至超越當時大多數(shù)漫畫的常青招牌,并且走出日本,在全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大雄這個名字從1973年起在香港出現(xiàn),并傳播到臺灣和中國大陸,歷經(jīng)各地盜版時期和后來正版化的時期,各地引進大山版動畫和水田版動畫時期,乃至引進電影,一直延續(xù)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