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琴影射康熙,寶琴懷古詩是康熙自詡功績
摘自“隨風(fēng)飛舞瀟灑人生”天涯帖子
注:寶琴影射康熙,因此懷古詩只是從康熙自己角度出發(fā),不能說是作者為康熙歌功頌德。
下面就開始分析寶琴的十首懷古詩。既然寶琴是影射康熙皇帝,那么這十首詩也應(yīng)該是跟康熙朝的事件有關(guān)系的了。事實上也的確是的,這十首詩都是為康熙皇帝歌功頌德的。下面來具體看看怎么樣歌功頌德法。
第一首:赤壁懷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fēng)冷,無限英魂在內(nèi)游。
這一首的典故大家都很耳熟能詳了,就是講三國的赤壁之戰(zhàn)的。那么我們先來翻譯一下詩的表面意思:
赤壁之戰(zhàn)曹軍的許多戰(zhàn)船被打沉,埋沒在水里,導(dǎo)致河水都堵塞流不動了,空空的船中只剩下寫著曹軍將帥名字的旗幟。曾經(jīng)戰(zhàn)火喧天的戰(zhàn)場,現(xiàn)在在悲嘆著寒風(fēng)的冷冽,這里面游蕩著無數(shù)死去的英魂。
這首詩,表面上看來,是在嘆息赤壁之戰(zhàn)中失去的曹軍將士,這跟康熙有什么關(guān)系?
其實,奧妙就藏在這場戰(zhàn)爭的三方的姓氏上面了,就是曹、劉、孫三個姓。
劉姓,我們很清楚了,就是劉姥姥的劉,繁體字劉有個金字,因此影射后金。孫姓呢?
原來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復(fù)姓,象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復(fù)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復(fù)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還有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清順治、清康熙兩朝的護軍統(tǒng)領(lǐng)、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這樣看來,原來孫、劉聯(lián)軍竟然是影射滿清一方的軍隊,怪不得是贏的一方了。那么輸?shù)囊环讲苘娋蛻?yīng)該是影射明軍了。曹姓和朱姓有什么關(guān)系嗎?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后。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到了戰(zhàn)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后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這就很明白了,原來朱氏,就是源于夏商時期的曹姓。
這樣一“歪解”,這首詩的含義立馬水落石出。那我們重新來解析一下。
意思就是說,明朝殘余勢力已經(jīng)全部被消滅了(標(biāo)志就是南明的最后一個皇帝永歷皇帝被處死,正是康熙初年發(fā)生的事情),全中國已經(jīng)被清朝所統(tǒng)治(全部沉埋在水中),曾經(jīng)喧囂一時的朱明王朝(“炬”字既是火,也諧音“朱”),現(xiàn)在只能悲嘆著被滿清所統(tǒng)治的命運,這里面到處還游蕩被消滅了的明軍的魂魄啊。
這就是第一首懷古詩的意思了。首先歌頌一下康熙自己的徹底滅明的這個功績。
繼續(xù)來分析第二首。
交趾懷古
銅鑄金鏞振紀(jì)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先來看看交趾的介紹:
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遺跡位。初期包括今廣東省和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秦以后,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敖恢骸币幻谀显綍r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shè)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于今越南河內(nèi)。后來武帝在全國設(shè)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nèi)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后世稱為交州。
原來交趾地區(qū)最初是包括了廣東省和越南北部的,秦以后設(shè)立了交趾郡,就只包括越南北部。那么關(guān)于交趾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馬援的故事了。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后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tǒng)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天下統(tǒng)一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dāng)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上面介紹中的“南征交趾”,就是本首詩所引用的典故。
建武十七年(41年),交阯女子征側(cè)、征貳舉兵造反,占領(lǐng)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響應(yīng)。征側(cè)便在麊泠趁機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lǐng)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部隊到合浦時,段志去世,劉秀命馬援兼領(lǐng)其軍。于是,馬援統(tǒng)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qū)直入千余里。
建武十八年,馬援率軍到達浪泊,大破反軍,斬首數(shù)千級,降者萬余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shù)敗征側(cè),敵眾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正月,馬援?dāng)貧⒄鱾?cè)、征貳,傳首洛陽。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犒賞三軍,大發(fā)感慨,三軍將士齊呼萬歲。
接著,馬援率大小樓船兩千多艘,戰(zhàn)士兩萬多人,進擊征側(cè)余黨都羊等,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fēng),斬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嶺南。
那么,書中的這第二首詩,引用交趾的這個典故,又是想說什么意思呢?
由于詩本身文字都很簡單易懂,表面的意思就不翻譯了。我們直接來分析它的含義。
第一句,“銅鑄金鏞振紀(jì)綱”。金鏞,就是銅鑄成的大鐘。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收兵器鑄金鐘和銅人。這“金鏞”兩個字都是含“金”的,很明顯是影射滿清,并且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功績來比擬康熙南征北戰(zhàn)所取得的功績。
康熙都主要有哪些征戰(zhàn)的功績呢?主要是三次的大的戰(zhàn)役,一是平等了三藩;二是收復(fù)臺灣;三是西征漠北的蒙古準(zhǔn)噶爾部落。這些戰(zhàn)役全部都取得了勝利,使當(dāng)時的中國的疆土比前朝又?jǐn)U大了許多。
所以下面這第二句“聲傳海外播戎羌”,就是說前兩項的戰(zhàn)爭功績的?!奥晜骱M狻?,就是指收復(fù)臺灣。“戎羌”,羌族又稱西戎,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就是指打敗吳三桂收復(fù)云南。而平定三藩還包括平定廣東嶺南地區(qū),因此這些都跟馬援的主要功績很類似。
然后第三句“馬援自是功勞大”,稱贊康熙手下的將士功勞很大。注意里這里寶琴并沒有夸康熙自己的功勞,而是稱贊康熙手下的將軍。這跟后面第四句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
再來看第四句“鐵笛無煩說子房”。子房就是漢初的張良。而關(guān)于“鐵笛”的典故,馬援是有一個的,我們來看看:
馬援鎮(zhèn)壓了交趾后,聞劉尚進擊武陵五溪西南夷軍敗安沒,向劉秀請戰(zhàn)。劉秀憐其老,馬援說自己尚能披甲上馬,并當(dāng)場試騎。劉秀稱贊說“矍鑠哉,是翁也!”(“精神真好啊,這老頭子!”)結(jié)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詩《武溪深行》一首,寫武溪毒淫,征途艱險。馬援的門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如果“鐵笛”是指這個典故,那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論勞苦功高當(dāng)數(shù)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跡,用不著去說漢初的張良。
按照這個意思理解的話,雖然也說得通,但是會覺得詩的境界就有點低了。因為寶琴是為歌頌康熙而來的,這反而變成了歌頌康熙手下的將軍,就沒康熙什么事了。而且寫完馬援就夠了嘛,干嘛要專門點出張良呢?
所以這里應(yīng)該不是這樣解的,這樣解的話就顯不出作者的高明了。那么我們再來查查“鐵笛”還有沒有其他典故呢?這一查還真是有的。這就是出自元朝的元文宗寫的《登金山》一詩,詩云:
巍然塊石數(shù)松支,盡日游觀有客從。自是擎天真柱石,不同平地小山峰?!?/p>
東連舟楫西津渡,南望樓臺北固鐘。我欲倚欄吹鐵笛,恐驚潭底久潛龍。
元文宗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時間只有短短4年。他的詳細(xì)的歷史這里就不說了(其實是我看那些蒙古人的名字看得眼都花了,實在看不下去),這里就說一點,就是這個皇帝有一點和康熙很像的。
他和康熙一樣,都是一個年輕的皇帝,同樣重視文治,為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位期間,創(chuàng)建奎章閣,編修《經(jīng)世大典》,為研究元朝的歷史提供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文宗的漢文化修養(yǎng)超過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書法,“落筆過人,得唐太宗晉祠碑風(fēng),遂益超詣”。他還會作畫,所繪“萬歲山畫”草圖,“意匠、經(jīng)營、格法,雖積學(xué)專工,所莫能及”。
元文宗的《登金山》這首詩,是他將即位時寫的,表達了一種年輕皇帝想要建一番功業(yè)的雄心壯志。
因此,最后這一句詩中的“鐵笛”,其實是用元文宗來影射康熙。那么這句的主語就是康熙皇帝了。那么康熙無煩說子房,是什么意思呢?
原來,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復(fù)臺灣、平定噶爾丹等每次取得勝利后,群臣都請求為皇帝上尊號。上尊號是因尊崇皇帝,在皇帝生前加封的稱號。而終康熙一朝,群臣請求上尊號就一共有8次。
但是每次都被康熙拒絕了。拒絕的原因主要就是說,這些功勞主要都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而是因為手下的將士用命,也連累了百姓困苦。
例如第一次平三藩后,康熙說:“所奏稱天下蕩平,皆朕一人功德所致”,“這所奏無益”。他多次同大臣們回顧了平三藩的決策情形,表示這一場斗爭經(jīng)歷了復(fù)雜的過程,如“事有錯誤,朕亦自任,斷不歸咎于人”?,F(xiàn)在取得了勝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將士用力,“疲于征調(diào)”;百姓困苦,“敝于轉(zhuǎn)運”,連官員也裁減俸祿,以供軍需。這是上下一心,共同奮斗的結(jié)果,“若遂侈然以為功德,崇上尊稱,濫邀恩賚(lài,賞賜),實可恥也”。
再來看看,原來漢高祖劉邦也說過類似的話。
漢高祖劉邦和群臣談?wù)摮h勝敗原因時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tǒng)軍作戰(zhàn),戰(zhàn)無不勝,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
分析到這里,詩的意思就很明白了,“鐵笛無煩說子房”的意思,就是把康熙比喻成漢高祖劉邦,不嫌繁瑣地反復(fù)說明功勞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而是手下的將士的。
這樣子來理解的話,這首詩用了秦始皇、漢高祖、元文宗三個皇帝來分別比喻康熙的文治武功、善于用人和不貪圖虛名的政治胸懷。那這首詩的境界確實就一下子上去了。
下面看看第三首:
鐘山懷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鐘山:亦稱鐘阜、北山,即今南京市東北的紫金山。宋代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劉宋)文帝為筑室于鐘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至齊周颙亦于鐘山西立隱舍,休沐(假日)則歸。后颙出為海鹽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移文是官府文書的一種,用以喻對方移風(fēng)易俗,故名)以譏之。”
這個典故的意思,就是說周颙這個人,假惺惺的在鐘山修茅舍隱居,后來被皇帝下詔又出來做官了。他并不是真的想隱居,而其實是沽名釣譽,想學(xué)姜太公,以隱居而抬高身價而已。
那這個典故,以書中的歷史背景來分析,得不出什么太大的關(guān)系。因此我認(rèn)為,在這里也同樣不應(yīng)該用這個典故來解析的。那么應(yīng)該對應(yīng)的是哪個呢?我查了一下,其實還真是另有一個典故,就非常之契合這個地方了。
這個典故的主角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藝術(shù)家皇帝,南唐后主李煜。這個李煜的號,正是叫做鐘山隱士!南唐當(dāng)時的都城就在南京,而這個李煜本來并不喜歡做皇帝,他只喜歡隱居起來醉心于他的吟詩作畫。因此他給自己起了鐘山隱士這個號,另外還有叫青蓮居士等,都表達了他的超然世外,不想涉入紅塵的這個愿望。
但是很不幸的是,南唐的其它繼承人都死光了,只剩下李煜這個獨苗,他不想做也得做。結(jié)果他做了皇帝后,根本無心治理朝政,只沉迷于書畫詩詞和各種享樂。一心向宋朝卑躬屈膝、進貢求和??上翁娌⒉环胚^他,最后還是把南唐滅國并把李煜俘虜?shù)奖狈饺チ?。幾年之后把他毒死了?/p>
李煜和南唐的這段歷史,跟明末、南明以及當(dāng)時的那幾個皇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木匠皇帝朱由校就和李煜頗為相似,只適合當(dāng)藝術(shù)家而非政治家。南明的歷史跟南唐也頗為類似。
因此這首詩應(yīng)該就是用李煜的典故來影射明末及南明。嘲笑最后的那幾任皇帝,本來是“名利何曾伴汝身”,不是做皇帝的料,可是偏偏被命運推上皇帝的位置,“無端被詔出凡塵”。
都是朱家的子孫血脈,想躲也躲不了,因此“牽連大抵難休絕”,最后被滅掉就“莫怪他人嘲笑頻”了。
這首詩還有一個地方請大家注意,就是第一句中的“汝”字。這個字同樣也是被程高本改了,改成了“女”字。那我分析原本的汝字是三點水旁,可能是影射朱三太子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詩同樣還在嘲笑在康熙朝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案。這些人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為了名利跑出來招惹紅塵事非,最后落了個凌遲身死的下場,真是不自量力,可笑之極。
同時,這首詩也回?fù)袅饲懊鎸氂窈枉煊竦乃^“鸞音鶴信”、“風(fēng)雷動”以及“獨立名”等等的自夸,以一種輕蔑嘲笑的口吻對這兩首詩的意思進行反擊。
下面接著分析第4首詩:
淮陰懷古 其四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同樣先講一下這首詩的典故。這首詩主要是說韓信的?;搓帲乔卮玫目h,即今江蘇省淮安市,故城在其東南。劉邦封韓信為淮陰侯于此。
三齊,是指韓信平定膠東、齊、濟北三個諸侯國,故稱三齊。韓信破趙平齊后向劉邦討價,要求立他為齊國的假王。劉邦大怒,大罵使者。張良急忙踩他的腳,要他對韓信暫時容忍。劉邦馬上改口罵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韓信為齊王。當(dāng)時楚漢相持不下,“天下權(quán)在韓信”,韓信的向背關(guān)系重大,所謂“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齊人蒯通勸他不如割據(jù)一方,誰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則,“勇略震主者身?!保瑢肀刈匀∑涞?。韓信因受劉邦之封,不愿馬上背漢。后來,他伏罪被處死前說:“吾悔不聽蒯通之計?!?/p>
一飯之恩,是說韓信沒飯吃,在城下釣魚,一個洗衣婦可憐他饑餓,連續(xù)多天給他飯吃。后來韓信封王時,召見這個洗衣婦,賜贈千金以報答她的“一飯之恩”。
這首詩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有不少說不通的地方。例如,韓信被封為齊王時,離劉邦取得天下還早著呢。雖然因此觸怒了劉邦,但也不見得后來韓信被蕭何設(shè)計所殺,是因為這件事。主要還是得天下后韓信比較囂張,又有一些謀反的舉動,才被殺的。如果說“三齊位定”就可以對韓信蓋棺定論了,不太合理。
還有,為什么說一飯之恩死也知呢?韓信報答洗衣婦的時候,還是在被封王的時候,跟“死”無論如何也拉不上邊。
那么我經(jīng)過分析,這首詩其實也是要“歪解”才能得出合理的意思的。
首先,作者在這首詩中,寫韓信這個人,是想影射康熙朝的一件什么事情呢?這個其實倒是很容易就猜到了,應(yīng)該就是影射鰲拜的。
相信大家對鰲拜都很熟悉了,他是清朝前期皇太極、順治、康熙的三朝老臣,順治死時被托孤成為康熙朝的輔政大臣。后來由于過于囂張,嚴(yán)重侵犯了康熙的皇帝權(quán)威。被康熙設(shè)計擒下,關(guān)入獄中最后老死。其黨羽也被一網(wǎng)打盡。收拾了鰲拜后,康熙才真正得以鞏固皇權(quán),開始施展自己的治國才能。
鰲拜和韓信一樣,都是國家開國功臣,在建國征戰(zhàn)過程中立有大功。也都同樣是由于不懂韜光隱晦,功成身退而沒有好下場。
那么,我們從康熙與鰲拜這個角度,重新解一下這首詩,就非常通順合理了。
第一句,“壯士”就是指康熙了,“惡犬”當(dāng)然是指鰲拜。鰲拜對滿清其實還是非常忠誠的,尤其是對皇太極、順治忠心耿耿,因此說他象狗一樣忠誠,但對康熙又太不遵君臣的禮,欺負(fù)小皇帝,所以是“惡犬”。
第二句“三齊位定蓋棺時”,這一句看似普通平常,其實寫得非常之絕妙,很有意思。完全證明這首詩就是影射鰲拜的。
那么這一句妙在哪里呢?原來,這是一句類似回文詩那樣的句子,要把每個字反轉(zhuǎn)順序來讀,才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怎么反著讀呢?就是從第三個字“位”字開始,然后依次向前讀,到了開頭就從末尾接上。這樣就變成了這樣的一句話:
位齊三時棺蓋定。
然后這樣還不行,還有把一些字換成同音字。也即把“位”換成“衛(wèi)”,“時”換成“死”,“棺”換成“冠”。這樣就變成了:
衛(wèi)齊三死冠蓋定。
好了,這句話粗看還是無法理解,但我一解釋大家就明白了。
原來鰲拜的老爹,就叫做衛(wèi)齊,鰲拜是第三子。所以“衛(wèi)齊三”就是指衛(wèi)齊的第三個兒子鰲拜。然后鰲拜死了就“冠蓋定”了,冠蓋是什么意思呢?
冠蓋,是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仕宦,貴官。如班固的《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唐杜甫的《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p>
那么,這一句詩,意思就是康熙把鰲拜干掉了之后,朝庭之中就安定了,所有的大臣就都乖乖聽話了。
呵呵原來作者在這里又設(shè)下了這么一個謎語,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后再來看后面兩句詩。顯然這里作者不會去歌頌鰲拜,鰲拜也沒有什么“一飯之恩”這樣的故事流傳。這兩句其實是說康熙的。為什么這樣說呢?
原來,康熙拿下鰲拜后,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后,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yīng)處以革職、立斬。據(jù)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dāng)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jié)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于使他保住了性命??滴跄罴蚌棸葙Y深年久,屢立戰(zhàn)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我們知道,許多開國皇帝喜歡殺功臣,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是一個典型。那么康熙是個要做千古一帝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的,他肯定不希望在后世評價他的史書中,留下這個殺功臣的污點。因此就籍著鰲拜為祖父輩立下了大功這個原因,沒殺鰲拜,饒了他一命了。
所以,后面兩句詩說的就是這件事情。意思是告訴世人,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說我屠戮功臣,我跟你們大明的開國皇帝可不一樣。對功臣立下的大功我可是記得的,雖然鰲拜犯下了30條大罪,可是我都仍然念其恩德饒了他一命。
最后一句“一飯之恩死也知”的這個“死也知”,意思就是要定鰲拜死罪的時候,我是知道他的恩德的。
下面接著來解第五首詩:
廣陵懷古 其五
蟬噪鴉棲轉(zhuǎn)眼過,隋堤風(fēng)景近如何。只緣占得風(fēng)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這一首詩,表面意思是說隋煬帝楊廣的。廣陵郡,隋代先稱揚州,又改為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巿。605年(大業(yè)元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調(diào)動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挖通濟渠,自長安直通江都。河渠兩岸堤上種植楊柳,稱之為隋堤。又沿渠造離宮四十余所,江都宮尤為華麗。同年仲秋,楊廣率蕭皇后以下嬪妃、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從等一、二十萬人大舉出游江都,水上龍舟樓船相銜二百余里,挽船壯丁八萬余人,兩岸騎兵護送,旌旗如林,窮極侈靡,耗盡國力,所過之處百姓遭殃。
因為隋煬帝喜歡游玩逸樂,得了個“風(fēng)流”皇帝的稱號,所以才招來了后世紛紛譏貶。但是,楊廣開鑿運河,在歷史上卻是有功績的。唐代參加過黃巢之亂的詩人皮日休曾寫詩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p>
這首詩,表面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此詩所影射的另一層意思,也就比較容易猜到了。這是歌頌康熙興修水利的功績的。我們來看看關(guān)于康熙這方面的介紹:
康熙親政后,一直對興修水利十分關(guān)注。他晚年時曾說:“朕于河務(wù)留心最切,經(jīng)歷最深,往年屢次閱河時,精力尚強,親乘小舟,不避水險,各處周覽。”“黃河關(guān)系最大,……河工雖已告成,尤當(dāng)時加巡視,不可疏忽。今春多風(fēng)而少雨,恐秋間雨水必多。地方官宜加意堤防。”康熙不僅重視水利,而且多次親臨黃河視察。他對水利、氣象等科學(xué)有一定的了解,力圖使他的治河方案置于科學(xué)的基礎(chǔ)上。在封建社會中,具有如此求實精神、科學(xué)態(tài)度的帝王是罕見的??滴鯐r,對為患最大的黃河開始了大規(guī)模整治工程,甚至在軍情緊急之時也不終止。削平二藩后,康熙指出:“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事。”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fù)”,暫時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同時,康熙又在各省興修各項水利,江浙的海塘也在康熙年間幾經(jīng)修治。
這首詩的意思,就是你們這些漢人整天對滿清的統(tǒng)治罵罵咧咧,說三道四,可是在我的治理下,那些修好的河道的兩岸,現(xiàn)在的風(fēng)景怎么樣呢?我興修水利的功績你們漢人視而不見,反而只因為我們滿清是異族,就惹來一直不斷的紛紛責(zé)罵啊。其中第三句的“風(fēng)流號”,自然是影射滿清了。
好了,這一首比較簡單,這里就解完了。
接下來分析到第6首,我們來看看這一首又是講什么事的呢?
桃葉渡懷古 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桃葉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桃葉是晉代王獻之的妾,曾渡河與王獻之分別,王獻之在渡口作《桃葉歌》相贈,桃葉作《團扇歌》以答。后人就叫這渡口為桃葉渡。見《古今樂錄》。
下面就是王獻之作的《桃葉歌》:
其一 桃葉復(fù)桃葉,桃樹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其二 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其三 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待櫓。風(fēng)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那么桃葉渡這個地方,跟康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呵呵,關(guān)系可就太大了。大家來看一下:
原來,桃葉渡這個地方,是經(jīng)常有人落水淹死的。大家看看《桃葉歌》的第三首,里面說“風(fēng)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就是這個意思。之所以經(jīng)常經(jīng)常有人會淹死,一個是渡口非常擁擠,常有人被擠下河中,第二是有時風(fēng)浪太大,船被打翻。所以王獻之要寫詩安慰他的愛妾桃葉,不要害怕,放心上渡船吧,我到時會來迎接你的。
那么自從晉代以來,桃葉渡就是這么個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注意這個地方可是在南京城哦,明朝的舊都,天子腳下,江南繁華之地??墒菤v朝歷代的政府都沒有去修建安全設(shè)施。
一直到了清順治年間,孝陵衛(wèi)人金云南遷居渡口,見渡口非常擁擠,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橋,題名“利涉橋”(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橋為石橋。
所以,這首詩的意思就清楚了。這是在譏諷歷朝歷代的所謂朝廷棟梁之士,只顧著題詩作畫沽名釣譽,而一點也不關(guān)心民生,不關(guān)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我們清朝的政府才終于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事。
整首詩翻譯一下,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渡船過江的老百姓映照在江水之上(既然“木”象征明朝皇帝,那么衰草閑花就應(yīng)該指普通的漢人老百姓),總是有人落水淹死而骨肉分離。六朝以來的朝廷棟梁之士這么多,但都只顧著在墻壁上題詩作畫,以為留下自己的好名聲,而卻沒有人真正想著為老百姓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寶琴的這個諷刺的還是比較有力的,事情也確實如此。
好了,接下來看第7首。
青冢懷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yīng)慚萬古羞。
這首詩,講的是王昭君的典故?!扒嘹!保峭跽丫哪?。傳說紛紜,一說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清代宋犖《筠廊偶筆》:“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苯藦埾辔摹度奔o(jì)游》所記略同。別有“胡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之說,當(dāng)出于附會。
黑水,即黑河,即今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肚逡唤y(tǒng)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霧覆冢上。”
我們知道,王昭君是被漢元帝送到塞外與匈奴和親的。前面兩句詩,充分描寫了王昭君出塞的悲哀愁苦的心情。其中,“咽不流”意思是連黑河水也哽咽著不流動了。
最后一句的“樗櫟”一詞,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上〈內(nèi)篇·逍遙游〉和〈內(nèi)篇·人間世〉。樗和櫟指兩種樹名,古人認(rèn)為這兩種樹的質(zhì)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
那這首詩,是要表達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引用王昭君這個典故?如果說“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yīng)慚萬古羞”是在諷刺漢人和明朝,可是明朝可沒有和親這種制度哦,用昭君的典故這怎么能跟明朝扯上關(guān)系?
其實,凡是這種解不通的地方,就需要我們來“歪解”一下了,一“歪解”,馬上就通了。而且,頭兩句詩,寫得也挺巧妙的,把康熙給隱藏在里面了,我們下面來看一下。
首先,這首詩的“昭君”,恐怕是另有所指。
《說文解字》中說,昭,日明也。因此,“昭君”,恐怕在這里是指明君,即明朝的皇帝。
然后,“黑水茫茫咽不流”這句,滿清的發(fā)源地是“白山黑水”。“咽”,諧音玄燁的“燁”。因此,這句就是說,滿清的大水已漫延全中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停在了康熙這一朝了。
“冰弦撥盡曲中愁”這句,“冰”自然指滿清?!跋摇敝C音玄燁的“玄”,“曲”字,含義很深。
“曲”和“由”是一對關(guān)系字,前者是從后者改變而來。“由”是田字出頭,指莊稼地邊界被打破,所有權(quán)不固定。“曲”指莊稼地邊界體系進一步解體,所有權(quán)面臨大范圍調(diào)整。
因此,這句的意思就是,滿清到了康熙朝,已經(jīng)掃清了因明清交替、政權(quán)變更所帶來的種種混亂和憂愁了。
最后兩句,就是嘲諷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即只能傳長和傳嫡,而不是根據(jù)才能來挑選繼承人,這個制度很可笑。因此才出現(xiàn)了朱由檢、朱由校這兩根朽木,明朝也亡于此兩人之手。
接著再來看看第8首:
馬嵬懷古 其八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只因遺得風(fēng)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這首詩,是講楊貴妃的。馬嵬驛,亦叫馬嵬坡,在長安西面百余里處,今陜西省興平縣西,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兵攻破潼關(guān),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到馬嵬驛,六軍駐馬不進,楊貴妃被迫縊死于此地。
《新唐書·后妃傳》說玄宗從四川歸來,過馬嵬,派人備棺改葬,掘土,得到楊貴妃的香囊。劉禹錫《馬嵬行》則說:“不見巖畔人,空見凌波襪?!瓊骺辞f眼,縷緝香不歇。”就是說楊貴妃的尸體不見了,只剩下一只香囊。所以說“遺得風(fēng)流跡”、“衣衾尚有香”。
我在前面分析秦可卿的時候,就分析過,秦可卿的死和楊貴妃的死很相似,同時也和崇禎皇帝的死很相似,都是上吊而死,都是被逼而死。因此,這首詩是用楊貴妃來影射崇禎皇帝。另外,馬嵬的這個“嵬”字,恐怕也有山上的吊死鬼這個意思。
那么為什么要在這里說崇禎皇帝呢?從詩中的意思,可以看出是講楊貴妃死后的事情的。而崇禎皇帝死后,先是被李自成草草葬在田貴妃墓。后來順治時,花錢把田貴妃墓改建成了思陵。
因此,這首詩應(yīng)該就是講滿清為前朝崇禎皇帝建陵墓這個事情了。
另外,在程高本中,這首詩也被改了兩個字,第一句的“漬”,被改成了“積”。那么顯然,“漬”乃諧音順治的“治”,所以才被改了。
還有第4句的“衣衾”改成了“衣裳”。這個“衾”字,其中的一個意思是指蓋死人的衣服。這里應(yīng)該代指崇禎的陵墓。因此這個也是敏感字眼,也被改了。
那么我們?nèi)自妬矸g一下。
“寂寞脂痕漬汗光”這句,“脂”字有月和日,代指明朝?!皾n”就是諧音順治的“治”。
漬汗的“汗”字,可能是指大汗的意思。因為韃靼被清朝所滅之后,清朝皇帝都兼任蒙古大汗,象順治就被封為額耶爾札薩克汗。
因此這句的意思是原本寂寞的崇禎墓在順治朝才風(fēng)光起來。
“溫柔一旦付東洋”這句,溫柔這個詞,其實早已用于形容秦可卿。大家請看書中對秦可卿的形容:“裊娜纖巧,性格風(fēng)流,行事溫柔和平”。既然秦可卿是影射崇禎,那這里的溫柔當(dāng)然也是形容崇禎了。溫柔的“柔”字,是諧音朱由檢的“由”字。
順帶說一下,大家還記得劉姥姥說的那個女鬼雪地抽柴的故事嗎?里面說這個女鬼“梳著溜油光的頭”,里面這個“油”字,顯然也是諧音“由”,這個“十七八歲的極標(biāo)致的”女鬼當(dāng)然就是崇禎。大家看后面劉姥姥還未說完,忽然賈府南院的馬棚就著火了。這南院的馬棚不就影射闖王的“闖”字嗎?
“一旦”的旦字,也同樣可以理解為“明”字,“付東洋”,這個很明白不用解釋了。
“只因遺得風(fēng)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這句,是說因為遺留下來了這個被順治修整過的陵墓,所以現(xiàn)在才不斷有香火來祭拜。
另外這首詩可能還同時影射康熙六次拜祭朱元璋的明孝陵這個事情??滴鯓O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在拜祭時,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禮至二門外,又于寶城前三奠酒,當(dāng)時南京的父老百姓數(shù)萬人在場,一個個感動得流淚。
下面來看第9首:
蒲東寺懷古 其九
小紅骨踐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
這首詩用典是出自《西廂記》,這個估計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解釋了。那么這首詩又是想說些什么呢?
其實頭兩個字“小紅”就已經(jīng)是一個很明顯的線索。因為紅樓夢書中的丫頭小紅,就是影射袁崇煥的。從這個線索出發(fā),這首詩的意思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且后文中,李紈的一番說辭也幫助我們印證了這個結(jié)論。下面就來具體分析。
首先第一句就是頗為驚心動魄的。
首先在程高本中,這第一句就又是給改了兩個字,分別是“踐”字和“最”字,改成了“賤”和“一”字。那這被改掉的兩個字,就恰恰又是關(guān)鍵敏感的字眼。
這個“踐”字,我估計不認(rèn)真看書的人,很可能都下意識的以為就是下賤的賤字,理解為紅娘身份很下賤低微。但如果是這個足字旁的“踐”字的話,那可就完全沒這個意思了。
大家請看,踐字繁體字是“踐”,是一個足,加兩個戈。是不是就是用刀割手足的意思?
這個“最”字,其實它最原始的本意,是冒犯奪取的意思。
所以“最身輕”,是不是就是不斷割取骨肉,身體越來越輕的意思?
因此這第一句詩,原來是描寫袁崇煥被凌遲的情形的啊,是不是挺驚心動魄的?
“私掖偷攜強撮成”,這句是說崇禎給袁崇煥定的罪的。大家看看這個罪狀的原文:
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qū),頓兵不戰(zhàn),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其中,“以市米則資盜”,就是說袁崇煥“賣糧資敵”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對滿清賣糧,而是指袁崇煥賣糧給了蒙古的喀喇沁部,這個部落又轉(zhuǎn)賣給了滿清,即間接資敵。
“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是說皇太極入關(guān)圍北京城的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千里馳援回京,到達京城后請求入城修整,崇禎不允。至于為什么潛攜喇嘛是大罪,這個我也沒搞清楚。反正原文就是這樣的。有清楚的童鞋可以幫忙回復(fù)說明一下。
所以這袁崇煥的兩個罪狀,就是對應(yīng)詩中“私掖偷攜”這4字的。“強撮成”,是說這兩條罪狀被崇禎強安上去,是被冤枉的。
那為什么這里說“強撮成”的只有這兩條罪呢?大家可以看看剩下的那些,以謀款則斬帥(殺毛文龍),縱敵長驅(qū),頓兵不戰(zhàn),援兵四集,盡行遣散,估計就都是事實了。這些倒沒冤枉袁崇煥。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這兩句,就是說雖然崇禎把袁崇煥給殺了,但不久之后,自己也上吊自殺,和袁崇煥做同路人去了。
那么袁崇煥的死和康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原來袁崇煥的墳,正是在康熙朝時才被大家所知。
袁崇煥被凌遲,本來是尸骨無存的。但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尸”,葬于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至今。這個墓的所在,本來是埋葬死于北京的廣東人的義莊,當(dāng)初偷偷埋葬袁崇煥,當(dāng)然不敢公開。直到康熙朝,這個義莊才重加葺治,修建祠堂。應(yīng)該也是這個時期,袁崇煥葬于此地的消息才漸漸透漏出來。但是這個是無法考證的。所以大家看后文李紈故意提到關(guān)公的墳,又說那些墳沒有什么根據(jù),就是暗示這個意思。
今天把最后一首懷古詩解完。
梅花觀懷古 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fēng)又一年。
這首詩是最后的一首,作為壓軸之作,當(dāng)然含義是特別深的。就好像牙牌令那段情節(jié)中,黛玉的最后那句一樣,都是飽含深意。
前面的九首詩,都是在為康熙歌功頌德,這最后一首,恐怕就不會仍然簡單的去歌頌康熙的哪一件功德了,而會去寫些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在最后表達什么思想?前面九首詩,作者為什么要借寶琴之口,來為明朝的仇人滿清的皇帝去歌功頌德?
其實,這首詩是一首詩中詩,在這首詩中,暗示了另外一首現(xiàn)代中國人都異常熟悉的詞。大家看第三節(jié)開頭兩字是“團圓”,那當(dāng)然就是說中秋團圓了,而第二句的末尾是“嬋娟”,那關(guān)于中秋和嬋娟的詩詞是哪首,這還用說嗎?當(dāng)然是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了。
大家請注意,我們現(xiàn)代人個個都是小學(xué)就背誦這首詞,又有鄧麗君和王菲唱過,所以才人所共知。但明末清初的時候這首詞是什么樣的地位,可不好說。反正肯定不像現(xiàn)代這么有名,所以作者當(dāng)時暗示這首詞還是有相當(dāng)?shù)碾[蔽性的。
那么這首詞有什么特別之處,值得作者要在這最后一首詩中來引用它?其實大家只要轉(zhuǎn)換一下角度,也就是用我們已經(jīng)熟知的那些影射滿清和明朝的特殊字眼,來“歪解”一下這首詞,就會發(fā)現(xiàn)簡直太絕妙了,好像蘇東坡提前預(yù)見到了明清更替,專門為這個場景寫這首詞一樣。
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下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用寶琴的口吻來“歪解”一下:
屬于明朝的月亮什么時候會再來?你們漢人只能拿杯酒問問青天了。(因為明朝朱家子子孫孫全都?xì)w天了)。不知道他們住在天上的宮殿中,現(xiàn)在是哪年呢?我也想駕馭著清風(fēng)到天上看看,可是怕這天上太冷清寂寞啊。哪里像在我們?nèi)耸篱g,可以在清朝的治下翩翩起舞這么快樂呢?
月光已經(jīng)不再照著朱明的閣樓,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睡不著(在懷念前明)。不要再悲嘆和前朝的別離,怨恨我們滿清的統(tǒng)治了。要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你們明朝也一樣會興盛衰亡,政權(quán)更替這不是自古以來的規(guī)律嗎?希望漢人和滿人一起和平共處,長長久久地在滿清的治下生活下去吧。
所以這首詞里,既用寶琴或者說康熙的口吻對仍然不服滿清統(tǒng)治的漢人勸解了一番,更是作者為自己在清朝出仕為官這種行為進行解釋和開脫。作者的這種思想其實是貫穿全書的,例如我前面也分析過了,影射滿清的薛家與賈家是親戚,是一家人,清明更替和歷史上的歷次朝代更替都是一樣的。因此在清朝為官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還有前面分析牙牌令時,湘云的牙牌令所表達出來的思想,也隱隱包含了這種思想。
(注:紅樓夢作者并非像湘云原型那樣是變節(jié)明官員,這首詩分析得是有道理的,但此段發(fā)揮多有不妥。)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懷古詩本身,意思也是差不多的。
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梅花是開在冰天雪地之中,柳樹是長在溫暖濕潤的江南水邊。所以這句是說,當(dāng)前的清朝已經(jīng)不是梅邊的冰雪漫天,而是柳邊的溫暖濕潤,已經(jīng)從以前的殘暴統(tǒng)治變成現(xiàn)在的安撫懷柔了。
第二句“個中誰拾畫嬋娟”,是說這里面誰才是值得大家永遠跟隨的人呢?當(dāng)然是我康熙皇帝了。
第三句“團圓莫憶春香到”,是說大家中秋團圓的時候就不要記掛著前朝了。春香就是春天的香氣,影射崇禎和明朝。
第四句“一別西風(fēng)又一年”,西風(fēng),應(yīng)該是代指滿清剛剛?cè)腙P(guān)的時候,現(xiàn)在離那時已經(jīng)又過了一朝皇帝了,物是人非,前事不堪回首,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呀。
好了,這10首就解完了。大家可以也來討論討論,看看是不是還有更好更完美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