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貪涼,發(fā)熱感冒,中藥應手起效?;颊吆壬?2歲,前一段時間天氣較熱,患者外
夏天貪涼,發(fā)熱感冒,中藥應手起效?;颊吆壬?,32歲,前一段時間天氣較熱,患者外出回來滿身大汗,立即開了空調(diào)取涼,還躺在床上睡著了。沒想到當晚就病了,患者感到身痛的厲害,惡寒發(fā)熱,體溫達39.5℃,咽痛梗阻,飲食難進。去醫(yī)院治療,醫(yī)院給以消炎藥退熱,可是并不見效,于是尋求中醫(yī)診治。 見到患者時,看患者形體壯實,這時正值夏天,別人都穿短袖襯衫,而他還穿著厚衣,我問患者出汗不出汗,患者說雖發(fā)熱,但不出汗。看患者舌苔,舌淡紅,苔白厚腐膩,脈沉澀。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患者發(fā)熱不出汗,這是明顯的是太陽傷寒,脈象應當浮緊才對,而患者脈象卻沉澀,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又問患者口渴不渴,患者說不渴。 結(jié)合患者得病的原因經(jīng)過及得病的季節(jié)特征,我恍然悟到這是因為夏季腠理疏松,患者外出回來又滿身大汗,立即開了空調(diào)取涼,這是寒邪閉郁而致,寒邪不僅入侵太陽經(jīng),而且循經(jīng)內(nèi)侵,進入了少陰經(jīng),表病入里,因此脈也沉澀。此時的治法不僅僅需要散寒解表,而且還需要溫少陰之經(jīng),于是給他開了如下藥方:炮附片(先煎一小時),麻黃,細辛,桂枝、白芍、羌活,蒼術(shù),桔梗等,服三付熱減,咽痛、身痛緩解,能進稀粥,厚衣已去。原方繼進兩付,寒熱悉解,咽痛身痛均除,患者還感到身體乏力,于是以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茯苓、干姜等益氣溫脾之藥以善后,服用五付后患者感到很是舒服。 寒入少陰是傷寒六經(jīng)病變發(fā)展過程的后期,全身性陰陽衰憊所現(xiàn)證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腎,臨床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要脈癥。 少陰的生理與病理: 少陰包括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分別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互為表里。 手少陰心屬火,主血脈、神明;足少陰腎屬水,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心腎以三焦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濟,彼此制約,維持其兩臟的陰陽平衡。 少陰,有陰氣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陰和厥陰之間,所以又有"少陰為樞"之稱,有樞轉(zhuǎn)陰氣的作用。 少陰發(fā)病,有直中和傳經(jīng)兩種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陰;傳經(jīng)者,太陽、太陰之邪不解而傳入。其發(fā)病的根據(jù)是素體心腎陽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之邪只是發(fā)病的條件。 少陰心腎,是人體生命的中樞,少陰為病,多為危篤重證。少陰病的病理既可出現(xiàn)心陽腎陽之虛衰,又可有心陰、腎陰之耗傷。故少陰病有從陰寒化、從陽熱化兩類證候。 平常會碰到一些病人,他的脈象微細,或沉或緊或欲絕,人好睡,其表癥是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惡寒等證。其里寒外熱,躁煩不安,面色反赤。但見到這種病癥時,可用四逆湯為主,法用急溫治療。如果癥狀是剛剛起來之時只發(fā)熱而無寒癥。當用溫經(jīng)發(fā)汗并施,用麻辛附子湯或麻附甘草湯。如果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治宜通脈四逆,我就在想少陰之病者以四逆湯為主,其治療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見少陰之經(jīng)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其病者,胸中不爽,欲吐不能吐,心中熱煩,不能寐而但欲寐,此至是水火不濟。而少陰經(jīng)的脈絡是上火而下水,水火濟則陰陽交。 鄭欽安《醫(yī)理真?zhèn)鳌分袑Ω什莘鹩羞^精彩說明:“如今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永存。”從這里可以看出先祖的伏火之說是從正氣角度而言。用一個比喻來說:有一道名菜,名字叫作叫化雞(哈哈,想起了射雕英雄傳中的洪七公的叫化雞)它是先用黃泥把雞包起來,然后在地上挖一個小洞,上面升起火,等到地上的土窯快發(fā)紅的時候,就把柴火去掉,只留下炭火慢慢熏烤,一直等到炭火燒盡,再扒開炭灰,這樣香噴噴的叫化雞就熟了。這種方法烤出的叫化雞一點也不焦,比直接用火烤出來的還要美味。如果我們用火直接來烤的話,火侯沒有掌握好外表已焦里面還是生的。而換成用土包起來燒烤的雞不但熟得很透,其表皮一點也不焦。這就是土的妙用,土的藏性可以將火的燒炎灼熱之性轉(zhuǎn)變成持續(xù)的溫煦作用。 所以火經(jīng)土的作用后,即能溫物,熟物,卻不焦物,灸物。這也就是四逆湯中為什么用灸甘草的妙用。因為灸甘草,性微溫,甘溫益氣,歸脾,胃,心,肺經(jīng)。它的功能是健脾益氣,清熱解毒,鎮(zhèn)咳祛痰,緩急止痛。所以四逆湯中把灸甘草放在首位,就是這個土的作用。土雖非火,可是卻能使附子這股火作用到實處,它讓這股陽氣溫和不燥,使火熟物而不焦物,使陽氣去寒而不傷營衛(wèi)之氣。清朝明醫(yī)陳修園也在他的《長沙方歌括》中所言:建功姜附如良將,將將從容借草筐。而這個能將將的就是君,就是帥,而灸甘草就是先行軍,讓后面這股藥性長驅(qū)而入,扶正去邪。陽氣通行其寒邪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