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車三高試驗”還只是入門,說說新能源車極限測試的那些事兒

最簡單的,往往也是最復雜的。
就好比汽車,現(xiàn)在仍然有人將某位行業(yè)大牛的經(jīng)典語句奉為圭臬,四個輪子加上沙發(fā)就是一臺汽車。
當然,現(xiàn)在可能還要加上N個智能手機。

倒不是說這個邏輯有什么不對,但時間教會我們:別拿自己的興趣去挑戰(zhàn)別人的專業(yè),在車企眼中,“車規(guī)級”這看似輕飄飄三個字,往往意味著巨額成本和數(shù)不盡的方案變更。
原因無他,極限測試是每臺車的必考項,“掛科”就意味著“退學”,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以下幾個科目最能說明問題。

整車三高測試:此“三高”非彼“三高”
整車三高試驗,即高溫、高原、高寒,在苛刻環(huán)境條件下檢測整車設計性能的可靠性,以及控制策略閾值標定及傳感器測量準確度校核等。

其中高溫和高寒比較容易理解,位于新疆吐魯番的夏季試驗場幾乎是每一款車都走過的地方,強烈的光照和接近70℃的地面溫度無論是對熱管理系統(tǒng)還是電池本身的安全性能都是一次很好地檢驗。
高寒剛好相反,試驗基地位于黑河、海拉爾等高緯度地區(qū),零下30℃是比較常見的天氣,在這里對電池低溫衰減以及加熱系統(tǒng)設計標定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當然,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新車上市后對全國各地四季環(huán)境都有很好的適應性。

而最為神秘的是高原試驗,在傳統(tǒng)汽車領域大多用來檢測發(fā)動機在稀薄空氣下的性能和魯棒性。
而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高海拔并不會對動力有任何負面影響,而是稀薄的空氣更容易讓高壓兩極之間產(chǎn)生電弧和火花。
所以,即便是新能源汽車的測試工程師,也要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走一圈,或者就要在高海拔模擬環(huán)境倉中待上一段時間。

零部件環(huán)境測試:整車級別太小兒科
不過,整車在全國各地尋找極端環(huán)境的各種測試,在汽車零部件廠商眼中通過還是比較輕松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測試環(huán)境更為嚴苛。

就拿電動汽車用的電池總成來說,過充電、過放電、短路等都才只是基礎的入門項目,-40℃到85℃的溫度循環(huán)、130℃的高溫加熱、針刺、海水浸泡、1.5m電池跌落等更為嚴苛的測試項目才是真正的難點。

除此之外,對于外殼的鹽霧試驗、耐震動、擠壓等項目與輕量化設計走向了兩個極端,如何在降低殼體質量和厚度的前提下,順利通過這些試驗,才證明了使用這些殼體的電池包,對整車的形式工況和形式環(huán)境有最大的包容性。
每一塊電池總成,都是這么過來的。

耐久測試:有刺激也有枯燥
不同于前面的三高試驗和更為激進的零部件測試,整車的耐久可以說是刺激與枯燥并存。
先說枯燥。大多數(shù)新能源車型在上市之前都要經(jīng)過試驗場或轉轂試驗臺的10萬公里的耐久測試,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都會在這場枯燥的測試中暴露。
例如兩年前蔚來召回的ES8冒煙問題,就是因為耐久未能到位,沒能發(fā)現(xiàn)電池包中一根導線干涉引起冒煙風險,導致電池召回。

而刺激,則出自新能源汽車搭載的電池系統(tǒng)耐久測試,NEDC下的充放電耐久測試大多時候都要維持兩年之久。
在這之中,如果電池管理系統(tǒng)設計不合格,或者電芯一致性出了問題,電池容量壽命快速衰減只是小問題,起火和爆炸才是最刺激的點。

當然,在試驗室起火總歸好過在用戶出行的時候趴窩,畢竟這個時候關乎的就是生命,而不是簡單的財產(chǎn)。

結束語:
其實,說現(xiàn)在的新能源汽車已經(jīng)有了長足進步一點也不夸張,在新能源起步之初可能因為搶灘登陸或者資本推動的原因,各種極端環(huán)境的測試可能草草了事。但在現(xiàn)在這個階段,正規(guī)化和標準化已經(jīng)對該領域形成了全覆蓋,仍然持有簡單粗暴風格的玩家只能落到被洗牌的命運,所以,看完之后,你還會覺得造一臺新能源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