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穆斯林的葬禮》-從出生到終點我們能得到什么
斷斷續(xù)續(xù)終于將這本書讀完,最初聽到這本書是在初中,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這本書,當(dāng)時只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很奇怪,在這之前我讀的書要么是冒險氣息十足的比如海底兩萬里、湯姆索亞歷險記、要么是學(xué)校指定的閱讀書目,愛的教育、簡愛,從未讀過連書名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書。
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苦,是無力感,面對書中的人和事無力去幫助、無法提醒,只能看著他們走向自己既定的命運。他們想要將命運抓在自己的手中,而命運卻像水中倒映的月亮一般,撈不起、握不住。書中的每個人都很苦,韓新月自小受到百般寵愛,才貌雙全,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也憑借自身的堅強與病魔斗爭,但她始終想不明白母親對她的態(tài)度,故事的末端真相被韓子奇展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原來如此,大概所有人都這樣想吧,故事保留了一些懸念,倒敘、插敘多種描寫手法,過去與現(xiàn)在兩條線并進,這個穆斯林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讀完書圍繞在我腦海里的有這樣幾個關(guān)鍵詞:穆斯林、玉、尋找,這幾個詞貫穿了這一整本厚厚的書籍,連接了這個長達半個多世紀(jì)的故事。
穆斯林,這是對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的稱呼,書中對他們的節(jié)日習(xí)俗生活習(xí)慣事無巨細(xì)的進行了描寫,讓我們窺見了他們漫長歷史的一角,書中描寫了幾個穆斯林家庭,作為故事開端的梁家,作為故事中心的韓家,與韓家人結(jié)親的陳家還有相關(guān)的容家,他們恪守遵循著穆斯林的傳統(tǒng),在時代浪潮中起起伏伏,最后在尾聲謝幕。
玉,是構(gòu)建起幾個家庭的基礎(chǔ)。琢玉、賣玉、藏玉。梁亦清,琢玉的師傅,用手藝養(yǎng)活了一家人,他收養(yǎng)了作為孤兒的韓子奇,為其取名、傳其手藝,亦父亦師,他也是韓子奇最感謝的人,為玉忙碌半生,最后也隨玉而去。蒲壽昌,奸商中的奸商,盡管書中他的結(jié)局只是逃往了香港,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做過諸多虧心事的貪心商又能有什么好結(jié)局,梁亦清死后他逼迫梁家變賣財產(chǎn),韓子奇出走韓家飄搖之際他落井下石,他也是本書最能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角色,令人不齒。韓子奇,從偶然路過被玉迷住,到與玉相隨一生,伴隨著玉韓子奇的人生起起落落,因玉扎根,因玉出走,因玉病倒,最終他也沒能帶走一塊曾經(jīng)視若珍寶的美玉。
尋找,按照本書的內(nèi)容來看讓人印象深刻的應(yīng)該是葬禮,故事里有梁亦清的葬禮、老姑媽的葬禮、韓新月的葬禮,但我覺得故事的關(guān)鍵詞依然是尋找。尋找什么,韓子奇在尋找美玉、在尋找能讓家庭和睦的辦法,梁冰玉,從燕園到倫敦再到博雅宅,她尋找著至真至純的愛情,韓新月和楚雁潮兩人在尋找著愛情與未來,老姑媽則是一直在尋找她的丈夫和兒子。諸多的角色在故事的舞臺上不停的尋找,尋找可以填補他們內(nèi)心空缺的東西,他們有的找到了,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了彼此,心有了??康牡胤?,梁冰玉沒有找到,最后的她拎著蛋糕回到了女兒早已不在的博雅宅,韓子奇也沒有找到,他一生的所愛,女兒、美玉都離開了他。找到自己缺失的東西很難,這是我觀看了整個故事后的感受,但同時我也明白,在追尋的途中我們也能獲得一些美好的東西,它們或許沒法去完整的填補我們內(nèi)心的空白,但它們的存在就像是慰藉,讓滿身傷痕的我們能獲得片刻的喘息。就像荒野中迷路的人,這些東西就像一把篝火,雖然不能徹底拯救卻能讓迷途之人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
如楚雁潮對韓新月表露的愛,陳淑彥對韓天星生活中的扶持,盡管無法拯救,卻依然能驅(qū)散一些前路上的黑暗,我們在尋找的不僅僅是一個完美的結(jié)果,尋求路途中,酸甜苦辣,樣樣俱全,那是人生。故事中角色們的人生到此落幕,回到故事之外,從出生到終點,我們到底能得到什么,是看似填滿卻又不滿的收獲,或者便一種說法,遺憾,就像月亮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殘缺的,地球也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有的人生終究得不到圓滿,大的遺憾、小的遺憾,我們要做的不是為這些遺憾駐足,停止前行,相反我們要懷抱著這份遺憾繼續(xù)尋找美好,生命中的美好,那些無法填滿我們,而又會給帶給我們希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