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集》序(活字文化公眾號)
活字·三聯(lián)版小序
—
窗戶,紙和筆。無論晝夜,拉上厚窗簾,隔絕世上的喧囂,這多年的習(xí)慣——寫作從哪兒開始的?
面對童年,與那個孩子對視。皆因情起,尋找生命的根。從15歲起,有個作家的夢想,根本沒想到多少代價。恍如隔世,卻近在咫尺:迷失、黑暗、苦難、生者與死者,包括命運。穿越半個世紀(jì)的不測風(fēng)云——我頭發(fā)白了。

按中國人說法,命與運。我談到俄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除了外在命運,還有一種內(nèi)在命運,即常說的使命。外在命運和使命之間相生相剋。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必然與外在命運抗?fàn)?,并引?dǎo)外在命運。

19歲那年當(dāng)建筑工人,初試動筆,這是出發(fā)的起點。眾人睡通鋪,唯我獨醒。微光下,讀書做筆記,靜夜,照亮尊嚴(yán)的時刻。六年混凝土工,五年鐵匠,勞動是永恒的主題——與大地共呼吸。筑起地基,尋找文字的重心;大錘擊打,進(jìn)入詩歌的節(jié)奏。感謝師傅們,教我另一種知識。誰引領(lǐng)青春歲月,在時代高壓下,在旱地的裂縫深埋種子。

四十不惑,迎風(fēng)在海外漂泊。重新學(xué)習(xí)生活,為人之道,必誠實謙卑。幸運的是,遇上很多越界的人,走在失敗的路上。按塞繆爾·貝克特的說法,失敗,試了,失敗,試了再試,多少好點兒。誰都不可能跨越,若有通道,以親身體驗穿過語言的黑暗。打開門窗,那移動的地平線,來自內(nèi)在視野。

寫作的人是孤獨的。寫作在召喚,有時沉默,有時叫喊,往往沒有回聲。寫作與孤獨,形影不離,影子或許成為主人。如果有意義的話,寫作就是迷失的君王。在桌上,文字越過邊緣,甚至延展到大地。如果說,遠(yuǎn)行與回歸,而回歸的路更長。

我總體愚笨。在七十年代地下文壇,他們出類拔萃,令我嘆服,幸好互相取暖,砥礪激發(fā)。我性格倔強,摸黑,在歧路,不見棺材不掉淚。其實路沒有選擇,心是羅盤,到處是重重迷霧,只能往前走。

很多年過去了。回頭看,沿著一排暗中的街燈,兩三盞滅了,郁悶中有意外的欣喜:街燈明滅,勾綴成行,為了生者與死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