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說詞大賞 第一季第8集 融合


這是拓跋宏對母親的最后一段記憶,也可能只是他的幻想。他完全記不起母親的樣子,只知道人們稱她為李夫人。
拓跋宏在這里出生、學步,留下了初來這個世界時的哭聲與笑聲。直到有一天,一個消息傳來:他被立為北魏王朝的太子。這是公元469年,拓跋宏三歲。
與其說是母親離開了拓跋宏,不如說是拓跋宏送走了母親。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北魏皇室立下了“子貴母死”的制度,一旦有兒子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生母就會被賜死。
李夫人離世前,大約只牽掛著一件事:剛剛學會走路的兒子,能一直平穩(wěn)地走下去嗎?
鮮卑,中國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曾居住在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他們最早被匈奴人奴役,后來匈奴被漢朝擊敗,鮮卑趁勢崛起。
東漢以來,鮮卑分裂為多個部落,其中的一支拓跋部逐漸強盛,于公元386年復立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這時的中國北方,同時還生活著匈奴、羯、氐、羌等民族。相對于中原漢人,他們被慣稱為“胡人”。
這是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替最為頻繁的一段時間。以公元304年,匈奴人叛出西晉、建立漢趙為開端,之后西晉被匈奴所滅,中原政治中心南遷,中國陷入了一百多年的混亂。各族各地紛紛立國、滅國、再立,其中實力較強的先后有十六國。
公元426年至439年,北魏在第三任皇帝拓跋燾帶領(lǐng)下,用13年時間,陸續(xù)吞并同一時期的夏、北燕、北涼等國,最終統(tǒng)一北方,結(jié)束了十六國時代,與南朝隔江而治的北朝由此開始。
“兵利馬疾,過于匈奴”,這是史書上對鮮卑人的評價。他們自命神州正統(tǒng),一直有南下之意。
鮮卑語里,“拓拔”的意思,就是“黃帝的后代”。定國號魏,是因為魏曾是“神州之上國”。他們想以此表達心胸和志向,
自北魏開國皇帝將都城從草原地帶的盛樂遷到與農(nóng)耕文明接壤的平城開始,他們就做好了南下的準備。
但是,從北方草原南下,以主人的身份去開辟和領(lǐng)導一個新世界,還能像打仗那樣順利嗎?
以前,鮮卑與中原漢人更多是刀槍上的碰撞,現(xiàn)在他們面對的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的碰撞。
數(shù)百年來,他們習慣了游牧、圍獵,漂泊不羈,而中原地區(qū)的漢人世代農(nóng)耕,過著定居生活,禮儀制度都更加完備。
隨著占領(lǐng)的土地不斷延伸,統(tǒng)治的人口越來越多,社會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北魏統(tǒng)治者意識到,他們面臨著歷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權(quán)都遇到過的一對矛盾。
一方面,為了扎根漢人地區(qū),不得不選擇漢化;一方面,又想要保持本民族不被同化,他們該如何選擇呢?
拓跋宏出生時,北魏統(tǒng)一北方已近30年,這時北魏的實際掌權(quán)者是馮太后。馮太后出身漢族,爺爺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的皇帝。
她16歲被冊封為皇后,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即位后,25歲的馮氏成為皇太后,隨后,進入北魏政權(quán)的核心圈。
如今,她成了太子拓跋宏的撫養(yǎng)人。馮太后非常喜歡拓跋宏,甚至對他有些溺愛。在太子身上,她似乎看到了更遠大的希望。
獻文帝自從親理政事,就與馮太后之間逐漸產(chǎn)生了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公元471年,年輕的獻文帝禪位于五歲的太子拓跋宏。
五年后,獻文帝驟然離世,馮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臨朝聽政。
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去培養(yǎng)他。在她的安排下,拓跋宏從小就學習儒家經(jīng)典,稚嫩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漢文化的種子。
此時的北魏國勢正旺,對北方的統(tǒng)治已十分穩(wěn)定,但馮太后認為,要長治久安,唯一正確的一條路,那就是漢化。不僅僅是因為漢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代表了國家正統(tǒng)。
在漢人老師的嚴格教育下,拓跋宏深受熏陶,史書記載他“《五經(jīng)》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
看著拓跋宏一天天朝著預定的方向成長,馮太后心生寬慰。她把全部心血與希望都投注在拓跋宏身上,在國力鼎盛的時期,她未雨綢繆。她期待的,不僅僅是這個孩子的成功,還有一個國家的未來。
鮮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tǒng),這曾是他們凝聚部族的重要方式。但當他們發(fā)展成為統(tǒng)治整個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時,這種凝聚力反而成了走向開闊世界的阻力。
當政者試圖通過推行漢制、任命漢人官員來穩(wěn)固江山,但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quán)力被分割。所以,盡管北魏很早就有過相關(guān)舉措,但進展緩慢,甚至還發(fā)生過漢人重臣被降罪誅滅全族的慘劇。
拓跋弘自幼目睹這種激烈的沖突,他不想再像其他民族那樣,在被動的、自我矛盾的漢化中,消耗掉族群的生命力。他要主動地、積極地迎接和發(fā)起變革,讓鮮卑人獲得更闊達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
公元483年,17歲的拓跋宏頒發(fā)了一道特別詔令,禁止同姓結(jié)婚。同姓婚姻是鮮卑沿襲多年的習慣,但這不合中原禮法。拓跋宏決定,用設(shè)立制度的方式,強制終結(jié)這一習俗。
這是年輕的拓跋宏向根深蒂固的鮮卑傳統(tǒng)發(fā)起的一次試探性的挑戰(zhàn)。他的態(tài)度很堅定,他的信念來自于對漢文化的認識和對鮮卑人長遠利益的關(guān)注。
一年后,在馮太后主導下,拓跋宏效仿中原政權(quán),要給官員們定期發(fā)放俸祿,這遭到鮮卑貴族們的強烈抵觸。
此前,北魏官員沒有薪水,收入主要靠賞賜、掠奪和貪污受賄。俸祿制規(guī)定,“贓滿一疋者死”,目的就是為了約束鮮卑貴族的貪贓掠奪。
為了漢化政策的有效推行,馮太后特意選拔了一批漢人官員輔佐皇帝,李沖便是其中之一。李沖為人機警,時常跟隨拓跋宏一起去各處考察。
這時的北魏面臨一個巨大難題:游牧方式無法滿足國家對財富的需要。增加收入的現(xiàn)成榜樣,就是農(nóng)耕社會的賦稅制度,但北魏卻難以實施收效。
長年戰(zhàn)亂,加上放牧習慣,使得大片土地荒蕪,或是變?yōu)槟翀?。平民手中的土地稀少,無力承擔沉重的稅賦,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卻享有免稅的特權(quán)。如何才能使國庫充盈起來呢?
公元485年,北魏開始推行“均田令”和“三長制”,農(nóng)民重新分到土地,不論官民,平攤稅賦,并設(shè)立鄰長、里長、黨長進行有效管理。
這些政令再次遭到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但馮太后和她一手帶大的皇帝拓跋宏都義無反顧,他們要讓北魏壯大為真正的“神州上國”。
拓跋宏已經(jīng)長到19歲了,他看起來有點少年老成。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新政,就像馮太后送給他的成年禮,他也即將踏上屬于自己的路。
拓跋宏經(jīng)常會夢見北方草原上的西拉木倫河,那是他們的祖先之河,是孕育了北方多個民族的搖籃。
從那個源頭出發(fā),一代代鮮卑人走向更遠的世界。無論他們走多遠,似乎都能聽見,遠方河水的流響。
草原上還有很多發(fā)源于此的大河,它們各自流淌,沒有匯入黃河,更沒有匯入長江。就像是獨立于中原文化體系之外的鮮卑文化,自成一格。
但現(xiàn)在,拓跋宏有意改變它們的流向,想讓它們匯入中原的大江大河。因為他心中盛放的,是整個中國。
眼前的改革還只是制度效仿,依賴行政命令的強推,缺乏思想認知和文化自覺,反而容易激起反抗,這讓他時常感到步履維艱。
好在,馮太后一直就在身邊。具有豐富政治經(jīng)驗的馮太后,游刃有余地維護著與鮮卑守舊派的平衡,一點一點推動著各項漢化措施的進程。
然而,正當拓跋宏躊躇滿志時,他的支柱卻轟然倒塌了。公元490年,秋分將至,掌控北魏政權(quán)二十余年之久的馮太后去世。
這一年,拓跋宏24歲。因為哀痛,他一連五天都不吃不喝。
馮太后是他最親近的人,是他成長路上的指引者和守護者,更是北魏改革的燈塔。沒有了馮太后,接下來,拓跋宏將獨力去開拓南下之路。這是馮太后的遺愿,更是他從小的理想。
葬禮之后,拓跋宏表示要在陵墓旁結(jié)廬獨居,守孝三年。這完全不符合鮮卑傳統(tǒng),就連飽讀儒家典籍的漢族大臣也認為天子無此先例。
拓跋宏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但依然保留了三年服喪的基本禮儀,同時停止一切慶祝活動和車馬儀仗,禁絕酒色,朝夕食粥,直至第二年春,才開始處理政務。
這不僅是為了表達哀思,更是在昭告天下:這個鮮卑人創(chuàng)立的王朝,將以中原的禮教,作為立國之本。
公元493年,馮太后去世后的第三年,拓跋宏啟動了他親政之后最為大膽的一項計劃。
這天,他在首都平城的明堂,召集群臣,舉行齋戒,用占卜的方式?jīng)Q定是否要出師征伐南朝。占卜結(jié)果出來了:革卦。
拓跋宏一聽,立刻引述革卦的彖辭說: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這卦象真是再吉利不過了。
滿朝官員默不作聲,唯有皇族任城王拓跋澄站出來反對,說這次出兵,征伐的是尚未歸服的小邦,可得到的卻是商湯王、周武王革命的卦象,恐怕不能算是大吉。
拓跋弘?yún)柭暫戎雇匕铣握f:這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發(fā)兵嗎?拓跋澄回答道:身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險而不說話?
過了好久,拓跋宏才緩和過來,說道:我們不過是表明了各自的看法而已,這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于是,這場隆重的儀式草草結(jié)束。
任城王拓跋澄在鮮卑貴族中有很大的影響力,拓跋宏也一直視他為心腹。就在占卜結(jié)束后的當晚,拓跋宏把拓跋澄叫進宮里,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話。
拓跋宏告訴他,解析卦象時之所以大怒,是擔心人人競相發(fā)言,破壞自己的大事。接著,拓跋宏把深思熟慮的全部計劃和盤托出。
聽到皇帝南下征伐的真實意圖后,拓跋澄表示,將極力支持并保守秘密。施行大計之前,拓跋宏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立長子拓跋恂為太子。
他知道,這次出行的時間不會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無論如何,他都需要一個穩(wěn)妥的后方。
拓跋宏對太子寄予厚望,就像很多年前馮太后培養(yǎng)他一樣,拓跋宏也引導兒子自幼學習漢文化。他即將開創(chuàng)大業(yè),他期待著太子有朝一日將繼承這一切。
三年服喪期滿,拓跋宏斷然宣布,太子拓跋恂留守平城,自己親率百萬大軍和文武群臣,從平城出發(fā),南征蕭齊政權(quán),而且不容勸諫。
平城,作為北魏都城,已有近百年。它靠近中原腹地,又緊鄰漠北草原,是鮮卑貴族心中的理想之地。但放在更大的視野來看,平城依然偏僻閉塞。
公元493年秋,拓跋宏大軍就從這里出發(fā)了。這是北魏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出征,或許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隊伍出發(fā)后,遇上連綿陰雨,習慣了干爽氣候的兵將和大臣們叫苦不迭,卻又礙于嚴格的軍令,不敢怠慢。唯有拓跋弘一路精神抖擻,毅然前行。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行軍,他們到達魏晉舊都——洛陽。雨越下越大,按照拓跋弘此前的作風,隊伍應該繼續(xù)冒雨行進,他卻難得舒了一口氣,破例讓眾人進城休息。
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場聲勢浩大的行軍,其實另有目的。拓跋宏欺騙了幾乎所有人,他在進行一次風險巨大的豪賭。
在洛陽停留六日后,拓跋宏下令,大軍繼續(xù)南進,但那些被長途跋涉折磨不堪的大臣們實在忍不住了。他們提前跪在出城的路上,勸諫拓跋宏放棄南征。
一向支持皇帝的李沖,這次帶頭勸阻,說南征并沒有取得所有人的同意,只是拓跋宏一意孤行。如果執(zhí)意南征,他會和大臣們以死相勸。
拓跋宏聽完大怒,對大臣們說:我意在經(jīng)營天下,你們卻屢屢懷疑我的大計。斧鉞不饒人,你們不必再說了。
然而,任城王拓跋澄帶著群臣,繼續(xù)苦諫不止,拓跋宏終于調(diào)頭回城。轉(zhuǎn)身的一刻,拓跋宏知道,精心謀劃的大事,就要成了。
他讓所有人做選擇,要么繼續(xù)南下,要么遷都洛陽。身心疲憊的群臣最終選了后者,這才是拓跋弘的真正目標。
遷都洛陽,是他推行全面漢化的重要一步。預見到遷都的困難,拓跋弘制定了以伐齊之名南下,用既成事實讓老臣們就范的策略,由李沖配合行事,拓跋澄從旁策應。
對北魏王朝至關(guān)重要的一件大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洛陽位于中原腹地,北鄰黃河,伊水和洛水在此交匯,四通八達,經(jīng)濟富庶。自古以來,這里就代表著天下之“中”。
東周、東漢、西晉都曾定都于此,是漢文化和中原政權(quán)的核心區(qū),有著極強的象征意義,素有“得洛陽者安天下”之說。
洛陽,距離平城有一千多里。遷都至此,意味著鮮卑人不得不割斷原先的生活和風俗,徹底融入中原文化。
率大軍佯裝伐齊的第二年,春回北國大地之際,拓跋宏正式發(fā)布詔書,宣布遷都洛陽。他相信,這也是馮太后想看到的結(jié)果,但未來之路依然漫長。
拓跋宏正值盛年,英姿勃發(fā),一個宏偉的藍圖已經(jīng)清晰浮現(xiàn)。
他要讓鮮卑貴族置身于濃郁的中原氛圍中,以文化人。他要讓北魏政權(quán)快速告別武力蠻強時代,成為文明之邦。
他要向天下展示全面繼承漢文化的堅決姿態(tài),之后,他將揮師南下,一統(tǒng)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天子。
公元494年冬,北魏的文武百官和宮廷機構(gòu)悉數(shù)遷往洛陽,荒廢近兩百年的洛陽城重新恢復了都城的氣息。對大部分從未涉足中原的鮮卑人來說,這是一個新鮮的世界。
鮮卑人為便于騎馬游牧,服裝緊身且袖子窄,與漢人的寬袍大袖、精美飄逸形成明顯反差。
漢人對頭發(fā)、服飾很是注重,待人接物,從言語到舉止,都有一套獨特的禮儀,這些都讓鮮卑人感到好奇。然而,他們又很難融入到漢人的生活中。
巨大的沖突躍然眼前。作為遷都的策劃者,拓跋宏無法回避這些現(xiàn)實矛盾。實際上,他并非沒有預見,相反,這正是他遷都的原因。
他遷的不僅僅是都城,更是文化,他要的不是對立,而是深度地融入漢文化。他相信,這將帶來新的生長,綻放新的生機。
當然,貫徹原則,永遠比制定原則困難得多。他決定,先從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差異入手,讓改變被所有人感知。
遷都當年的十二月,拓跋宏下詔,要求所有鮮卑人一律改穿漢人服飾,發(fā)式也和漢人相統(tǒng)一。
半年后,他再次下詔,要求朝臣一律使用漢語。年滿30的,可以逐漸改變;30歲以下者,必須立即改變。詔書中,他將鮮卑語稱為“北語”,將漢語稱為“正音”,以表其鮮明立場。
相對于服裝發(fā)式,改變語言要困難許多。為了立威,拓跋宏在朝堂上拿李沖開刀,說道:李沖居然向我提出,四面八方的人說話不同,誰也不能說自己對。他這么說,就是辜負國家社稷的重托,應該讓御史拉出去治罪。李沖趕忙摘掉帽子,磕頭謝罪,退了下去。
李沖是改革派,一向為皇上敬重,見他尚且如此,其他人哪還敢再說些什么。
緊接著,拓跋宏又下了一道更苛刻的詔書:不許在朝中說鮮卑語,違反者立刻免除官職。
之后,拓跋宏率先垂范,不僅改說漢語,還用漢語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美的詩歌,迅速為鮮卑年青一代所模仿。
一些鮮卑語也因此融入到漢語言中,豐富了漢語的表現(xiàn)力,影響至今。如漢語中的“哥”字,就是由鮮卑語演化而來。
鮮卑民歌個性明亮,率真而雄闊。鮮卑文化的精華,為漢文化注入了鮮活之律。
崇尚儒學的拓跋宏還詔令在洛陽設(shè)立國子學、太學,并在東、西、南、北始置四門小學,教授禮樂文化,但這些都是鮮卑人在政策規(guī)定下的被動接受,有沒有一種方式讓人們主動交融呢?
太子已進入適婚年齡,這讓拓跋弘再次想到了婚姻倫理的社會作用。
南北朝時期講究門第,即使皇親貴胄擁有巨大權(quán)力,但在社會上,人們?nèi)匀涣晳T以門第姓氏來判斷地位高低。
拓跋弘親自安排了許多拓跋貴族與漢族大姓通婚,并下詔為六個弟弟重新娶了漢族大家之女為妻。
通過聯(lián)姻,拓跋貴族獲得了中原士族的認同,也讓他們從此血脈相融。短短幾年,北魏就煥發(fā)出新的氣象和格局。
以儒家為代表的漢文化,在洛陽取得了絕對優(yōu)勢,而鮮卑人的遷入,使得以漢文化為主體、并吸收了各族文化的洛陽,再次成為北方乃至整個亞洲的文化中心。
就連以延續(xù)文化正統(tǒng)自居的南朝士人,也有人回歸北朝,并發(fā)出“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感慨??雌饋恚磺卸荚诔玫姆较虬l(fā)展。
為了徹底漢化,496年,拓跋弘下令鮮卑貴族全部改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為元,拓跋宏從此改名為元宏。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就在這一年,拓跋宏突然接到一個消息:太子拓跋恂在守舊貴族的教唆下,殺害自己的漢人老師,意欲率領(lǐng)軍隊返回平城。
盛怒的拓跋宏立刻將太子逮至御前,重重地杖打了百余下。隨后,他廢除拓跋恂的太子身份,將他遷至河陽關(guān)押起來,每日僅以粗衣淡飯相待。
拓跋宏太憤怒了。他低估了反對者的勢力,更沒想到最先出頭的竟然是自己的兒子,自己傾盡心力培養(yǎng)的王朝接班人。
傷心與失望擊打著拓跋宏,他嚴懲拓跋恂,不只是怒其不爭,也是向反對者示威。
太子事件讓北魏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斗爭浮出水面。同年冬天,留守平城的鮮卑貴族發(fā)動了一起政變,拓跋宏果斷派任城王拓跋澄率兵平叛。
不久,他又接到密報,稱拓跋恂仍與左右密謀反叛。囚禁中的拓拔恂,因此而被賜死。拓跋宏不能容忍大業(yè)受阻,哪怕?lián)踉诿媲暗氖怯H生兒子。
連續(xù)的叛亂,讓拓跋宏意識到,必須加快前進步伐,否則,復辟與倒退的危機會不斷蔓延。他將目光投向了南朝。
這時的南齊政權(quán)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宮廷內(nèi)斗,西昌侯蕭鸞殺帝篡位,對宗室大開殺戒。以神州正統(tǒng)自居的拓跋宏認為,他有責任糾正南朝的錯誤,讓圣人的德治和光輝普照中國大地。
于是,公元497年,拓跋宏趁南齊內(nèi)亂,親率大軍20萬南征。
南齊,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政權(quán)。公元420年,東晉被劉裕創(chuàng)立的宋取代,南朝開始。公元479年,蕭道成取代宋,建立齊,史稱南齊。
北魏和南齊的疆域,東部大致以淮河為界,西部以秦嶺為界。隨著戰(zhàn)事的變化,南北的界線來回多次推移。
自遷都洛陽后,拓跋宏發(fā)起過多次南征,他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每次都能贏,但他必須要往南打。唯有統(tǒng)一天下,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為了明志,他甚至剃掉了鮮卑人標志性的胡須。
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南征途中的拓跋宏,利用短暫的休憩時間,接近了一個南齊來的使者。這本是他執(zhí)政生涯中的尋常事務,拓跋宏曾見過無數(shù)個使者,卻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這般令他久久難忘的風華人品。
他看起來是那么優(yōu)雅、有禮,言辭得體,舉止有范。這位風神俊逸的謙謙君子,仿佛是圣賢的化身。拓跋宏的內(nèi)心深處,像是突然被什么擊中了。
南齊使者身上散發(fā)出來的迷人的儒家氣質(zhì),令拓跋宏傾倒,這是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風范。他冒著巨大的風險遷都,一次次推動漢化改革,無非是為了離眼前所見更近一步。
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這是拓跋宏在南征途中用漢語寫下的一句詩。
眼前的使者,正來自“江左一隅”,是他的光芒未曾照拂的地方,但卻帶著他所神往的耀眼風采,來到了他的面前。
有那么一刻,他覺得這位南齊使者,就像是他苦苦追尋的正統(tǒng)。它離自己那么近,幾乎已近在咫尺,卻又仿佛依然咫尺天涯。
歷史留給他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這位本來健壯俊朗的年輕人,在幾年里高強度的奔波操勞中,燃燒著自己的生命。
就在這年秋末,南齊皇帝蕭鸞駕崩。篤信儒學的拓跋宏下詔稱,“禮不伐喪”,引兵而還。
一年后,33歲的拓跋宏再一次南征。因為行軍途中的鞍馬勞頓,拓跋宏舊病復發(fā),最終在返回洛陽的路上去世,謚號孝文皇帝。
在遺囑中,他仍希望能“復禮萬國”。這未酬的壯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公元四九九年,拓跋弘去世。
自公元490年獨立執(zhí)政,孝文帝拓跋宏在短短九年時間內(nèi),完成了一系列非同一般的壯舉。
他將北方各民族的健勇無畏之氣注入一度頹廢的中原文化,重新啟動了北方大地新的生機。
他將鮮卑文化的河流匯入到了中原的大江大河,以極具前瞻性的理想,促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民族融合。
然而,由于拓跋宏的英年早逝,他所開創(chuàng)的漢化改革還未能盡數(shù)完成,深入骨髓。在他身后,北魏政權(quán)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洛陽宮殿也被拆除,這座錦繡之都再次化為一片廢墟。
好在,風浪與曲折過后,歷史的航線總會被再次糾偏。而從此之后,以漢為主、胡漢融合成為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融入了大家庭的各民族得到了永生。
拓跋宏留下的火種,將在數(shù)十年后,照亮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前之局,成為隋唐盛世不可或缺的鋪陳和奠基。
在這浩大奔涌的歷史潮流中,拓跋弘那年輕的身影,顯得尤為明朗、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