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

狹路相逢勇者勝,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公元前270年,因趙國不肯履行之前交換三城的協(xié)議,秦昭襄王派胡陽攻趙之閼與,趙惠文王問計于群臣,廉頗和樂乘皆言“道遠(yuǎn)險狹,不可救援。”而趙奢卻說:“其道遠(yuǎn)險狹,如兩鼠斗穴中,勇者勝?!壁w奢于閼與獲勝,因功封馬服(今邯鄲),為馬服君,馬姓由此誕生。
閼與于今何地有三說,《元和郡縣志》以為在磁州武安,今邯鄲武安;《括地志》以為在銅鞮縣,今長治沁縣;《后漢·郡國志》上黨涅縣有閼與聚,《和順縣志》記載,和順在西漢為上黨郡沾縣(四庫的郡縣志注沾縣之沾音丁念反,音店;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為張廉反,音詹)、涅氏二縣地,東漢為涅縣之閼與城。《水經(jīng)注》也記載,閼與在梁榆城,梁榆即今和順。

閼與得名原因,在先前版本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網(wǎng)站可以查詢到,長治閼與古城介紹為玉帝的兒子閼為火神,到沁縣為百姓驅(qū)逐野獸,紀(jì)念閼,得名閼與。上古人物和火神有關(guān)還有閼的名稱,是商人的始祖契,帝嚳之子,帝堯之弟,任堯之火正,舜之司徒,佐禹治水,賜子姓,封商(今商丘),為火神,稱閼伯。商人祭祀的至高神稱為帝、上帝。而帝嚳,按王國維和郭沫若的說法,帝嚳與帝舜、帝俊是商人始祖神夒的流傳分化,所以地名信息庫引用的說法“玉帝的兒子閼”,應(yīng)為上帝(帝嚳)的兒子契(閼伯)的訛傳。那么閼與是否有過商人的活動軌跡,?沁縣學(xué)者王中慶于2010年在《山西日報》發(fā)表了《晉之南商之源》一文,此文認(rèn)為商人曾活動在漳河上游沁縣一帶,閼與也因閼伯部族聚集而得名,同為夒的分化者帝舜,帝舜子義均封商,建虞國(今商丘虞城縣 ),虞國后裔有遏父,任周文王陶正。遏父又作閼父,閼伯部族的首領(lǐng)或稱閼(遏)父。


那么閼與之“閼”讀音應(yīng)與閼伯之“閼”讀音相同?!犊滴踝值洹分?,“閼”字引《廣韻》、《唐韻》、《集韻》等韻書所注反切,有“烏割切”、“阿葛切”、“依據(jù)切”、“因蓮切”、“烏前切”等。 作為人名、星名、城名,引”烏割切”,音“遏”,《左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漢書》大火,閼伯之星?!妒酚洝で乇炯o(jì)》攻趙閼與。前兩者閼伯與閼伯之星皆為帝嚳子契?!耙蛏徢小?、“烏前切”,音“焉”,引《史記索隱》注,閼氏,匈奴皇后號也。東晉習(xí)鑿齒與燕王書曰:山下有紅藍(lán),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緋黃,捋取其上英鮮者作胭脂,婦人採捋用為顏色,因名妻作閼氏。


至于百度"閼與"相關(guān)詞條引用《辭?!?,注音為“閼(yù)與”,見《康熙字典》,“依據(jù)切”,音飫(yù),引《漢書·揚(yáng)雄傳》“三軍芒然,窮冘閼與”。此處的閼與之意,晉灼曰:閼與,容貌也。顏師古曰:閼與,容暇之貌也。孟康曰:冘,行也。閼,止也。言三軍之盛,窮閼禽獸使不得逸漏也。此閼與之“與”音“豫”。前兩者將閼與解釋為容貌,后者解釋為阻截猶豫未定的野獸。按《兩漢刊誤補(bǔ)遺》,孟康說相對符合文義。

另,《史記正義》張守節(jié) 注地名閼與,閼為“於連反”,音“焉”、與音“預(yù)”。
蓋與是和順最早的名字,始見《國語·齊語》:齊桓公筑五鹿、中牟、鄴、蓋與、牡丘,以衛(wèi)諸夏之地。蓋與是晉獻(xiàn)公時下軍御戎梁余子養(yǎng)封邑,先秦人名字名連稱,先字后名,其名養(yǎng),字余子,梁氏,也有說他復(fù)姓梁余。 北齊始置梁榆縣,和順?biāo)煊小傲河?梁榆”之名。戰(zhàn)國時名閼與,以上文閼與之戰(zhàn)聞名。戰(zhàn)國名將樂毅聯(lián)五國伐田齊,連下七十余城,幾亡田齊,后受燕惠王猜忌,避禍隱居。據(jù)《和順縣志》流寓人物篇,其隱居之地在今和順縣馬坊鄉(xiāng)樂毅村,樂毅遺命后裔改姓藥,古樂字與藥字同源同音,和順也是藥姓起源地。

《國語·晉語》:“ 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京 ”。其中,趙文子是趙氏孤兒的主人公趙武,其謚文,復(fù)興趙氏,任晉中軍將,也就是正卿,其家族趙氏是晉國六卿之一,叔向是晉國大夫羊舌肸,其字叔向,羊舌氏是楊氏分支(晉武公之子伯橋封楊,伯橋生文,文生突,突封羊舌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與楊氏同出晉國公族。
九京有運(yùn)城新絳,忻州等地的說法,在晚清《水經(jīng)注疏》中,引《太平寰宇記》,九京山在和順縣西十里,即趙孟與叔向游處,當(dāng)然它同時也說此更迂遠(yuǎn),不合情事矣。 三國時期吳國史學(xué)家韋昭注《國語》 說:“京當(dāng)為原?!?廣而高者曰原,墓之高者曰冢,冢之高者曰京。九京之名,九京即九原,泛指墓地,有先秦名人葬于此處。

《山西通志》遼州陵墓篇,晉大夫墓在九原山,相傳晉大夫陽處父狐偃士會胥塟此,《和順縣志》乾隆卷:“晉大夫墓有二:一在縣西九京山椒。相傳陽處父墓;一在縣北堯村山椒,相傳為狐偃葬地。其中陽處父為晉國太傅,封在陽邑,為陽氏始祖,是成語“華而不實”的主人公;狐偃為春秋五霸晉文公的五賢士,也是重耳舅舅,任晉上軍將;士會為晉中軍將,曾勸諫晉靈公“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士會封邑在范、隋二地,也是二氏之祖,后范氏也入晉國六卿。

隋文帝開皇十年,梁榆改和順之名,相傳十六國時后趙高祖明皇帝石勒微時,與李陽鄰居,爭漚麻池,后石勒發(fā)跡,對李陽不計前嫌,委以重任,在縣東北筑城,取《易經(jīng)》中“和順于道德理于義”,為新城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