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拓展動畫鑒賞和評論的維度


堅持做某一件事情,站在現(xiàn)在的視角回溯2018年乃至更遙遠的點,有些事情一開始并沒有與此掛鉤,但在主體經歷種種之后,回溯性地賦予符號意義,也可以說它們是堅持做某一件事的范圍。這次想借機談談個人學習如何提高動畫鑒賞與評論能力(筆者其實更愿意說,這是一種維度的拓展)的一點淺見。由于見識短淺、能力不足,以下談論對象基本以日本(式)動畫為例。
首先要聲明的是,欣賞動畫或者實拍電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五花八門的“鑒賞與評論能力”,筆者小學的時候既不知這些、甚至不知動畫梗,看《旋風管家》也看的津津有味。但或許有人希望能挖掘更多欣賞的維度,所以本文標題最好應該叫“拓展……維度”,沒有人能真正窮盡所有維度,然而這不妨礙我們欣賞。本文標題合法性的話題就按下不表了,我們進入正題吧。
1、業(yè)界側的動畫制作知識(隨意取的名)

對動畫是如何制作出來的了解,關系到我們體悟動畫這一藝術載體的特點以及相關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如果不知道動畫制作的常識,那么評論就很容易鬧笑話,因為這些事情在創(chuàng)作者共同體(即動畫業(yè)界)往往是有共識的,作為評論者要對這些知識予以尊重。
例如筆者原先把“動畫“等同于”中割“,后來朋友提醒才得知,“動畫“包括描原和中割兩個部分。
看《白箱》是很多人對這方面知識萌發(fā)興趣的契機,接下來呢?筆者是通過兩位令人尊敬的先驅者的作畫科普講座視頻開始學習的:

之后就定期收看anitama的作畫mad(和解欄目)、歐美作畫博客的翻譯文章等來繼續(xù)積累相關知識與經驗,但目前為止只能說是有了點粗淺的了解。
除了作畫,還有演出:


前期的企劃醞釀和后期的攝影合成等環(huán)節(jié),我們這里就按下不表了。書籍方面,比如:

筆者還憑借豆瓣和自身買書直覺嘗試挑選購買了幾本動畫視聽語言、分鏡頭腳本設計的中文教材(比較薄,文字少,蠻容易讀的),但拿出來展示就有些令人猶疑是否會誤人子弟了。
對筆者來說,了解動畫制作知識有很多好處:避免說錯共識式的知識點;向創(chuàng)作者致以敬意;更好地把握動畫藝術的特色與各個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這些對動畫鑒賞與評論是很有裨益的。
2、美術與藝術哲學
動畫是特殊的一門藝術,我們要謹慎地對待其特殊性,但反過來說,為了了解其特殊在哪、藝術的更普遍范疇,那么對更廣闊的藝術世界的考察會幫助我們理解動畫。藝術的種類很多啦,除了下文的實拍影片,這里可以把美術拎出來講講。

當然,大多數(shù)動畫人并不是專門的藝術史專業(yè)人士,但我們應注意到一個老生常談,人們創(chuàng)作藝術總是受到總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歷史的影響,或有意或無意。這樣的辯護我們只講這些,筆者去年以來學習的美術史知識其實也很淺薄,推薦幾個喜歡的:



傅雷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是口碑很好的美術史入門書籍。動畫自身和美術創(chuàng)作會有一些共有范疇,比如透視、線條、色彩、構圖,對美術史的學習有助于我們了解動畫作為動起來的畫的一些要點。除了美術史,還可以提一個藝術哲學,筆者絕無評論的本事,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舉一本自己看的書籍:

3、哲學社科
這方面的思想資源運用,一般來說,會集中到對動畫的文本(text,不一定是文字)。
什么?這也行嗎?百聞不如一見(?),這個維度的動畫評論的可行性可以看一下屋頂?shù)膸灼恼拢?/p>
精神分析理論對《戀愛隨意鏈接》中永瀨伊織行動的考察,筆者認為闡釋得很精彩。

齊美爾社會學概念對三角戀關系的結構分析,令人信服。

運用本雅明和拉康派的思想,還有鮑德里亞等,對二次元美學進行探討。
等等,你說這個作者怎么可能想到呢……請看鄙號的結尾圖,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想法應該被尊重,但文本一經誕生就有相對的獨立性、多義性。當然,解讀得好不好,需要靠同行、讀者、歷史的檢驗了。
這方面的學習領域何其廣大呀……大家不得不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方向進行研讀,筆者不過庸人之姿,起步晚、用功少,只能說是勉強跟上。筆者去年讀了不少可以劃到”哲學社科“(這四個詞其實實在太廣泛了)的范圍的書籍,考慮到本文一定的介紹性質,這里舉一些導論著作:


筆者需要克制出報菜單式的扔出書籍,實在是人生也有涯、摸魚和學習無涯。在此需要提醒的是,非專業(yè)、沒有科班教授指導的初學者在對哲學史\其他學科思想史有整體把握前,直接閱讀一些思想家的一手原著會有比較大的誤讀風險(筆者就不舉例了),最好通過豆瓣知乎等網(wǎng)站,尋找學術界可信的導論、導讀,了解學界已經取得的一些成果。牛津通識系列讀本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吧。
4、電影理論與電影史(電視劇暫時按下不表)
電影作為最流行的大眾文化品,是社會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動畫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方法(比如分鏡頭\演出)上可能受到電影手法的影響(比如為了突出寫實,模擬景深較淺的實拍鏡頭,焦外散景,把遠景模糊,而動畫本來不會自動地產生這個效果,當然反過來說,實拍鏡頭也未必無意)

我們在這里必須謹慎!動畫畢竟與實拍影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如果機械照搬電影理論去套用動畫評論,可能會水土不服。但這樣的注意也是要在我們熟悉兩方面之后才能做出具體判斷,到底借用概念合適與否。除了創(chuàng)作手法,動畫創(chuàng)作者作為社會里的一個群體,受到電影史名作名家作品內容和風格的影響,那就更不必說了,這是社會總體的相互影響的一環(huán)。
電影史視頻也有不少,比如:


兩個版本的電影史視頻一短一長,各有特色。我覺得先看這樣的電影史再看書籍載體的各自電影導論,閱讀時或許會更友善一些。
電影視聽語言:

值得一提的是,TNABO也喜歡看日本動畫。電影賞析的慕課也有不少,就不多說了,筆者是試看,覺得講的內容不錯就接著慢慢看,有空看看不同版本加深印象。
5、日本與日本動畫史
無疑,如果我們討論的是日本動畫作品,那么日本社會歷史的知識對我們的討論有多大幫助,簡直不必辯護。比如大老師的吐槽經常包含日本地方文化梗,大老師和某青春豬頭少年的故事無疑也有濃重的日本校園文化背景:

再舉一例,骨頭社制作的良心冷門作《超人幻想》

本作簡直通過隱喻把20世紀后半葉的大半日本歷史給講了,還夾雜大量特攝梗,anitama有對此有深入挖掘的系列文章。如果對日本社會歷史和特攝沒有了解,觀眾能認出的、創(chuàng)作者想通過本作傳達的信息就少了很多。(說了那么多我就想安利《超人幻想》)
日本歷史……很遺憾,貧弱的筆者不敢推薦什么著作,自己只是七零八碎地學習涉獵。下學期筆者會旁聽日本史(下),再向老師討教一下,在此不妨推薦戲說不是胡說的大河?。?/p>
大河劇當然不是嚴肅的歷史,但經過大河劇產生更多學習日本史的動機,不也挺好嗎?日本文化在日本動畫中的反映也是很多的,最明顯的例子比如《昭和元祿落語心中》,用動畫表達了落語這一文化藝術的精彩之處。

那么對日本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冰山一角的提示到此為止,筆者再講一講(日本電視)動畫史,目前筆者所知比較系統(tǒng)的圖文載體的日本動畫史有豆瓣版本、anitama版本:

(絕不是特意找這一期)
此外,筆者在此推薦一下冰封的羲和制作的日本TV動畫史視頻:

當然,還有很多版本的動畫史,筆者也只是說說自己了解的。由動畫史帶出的,當然就是對動畫作品的觀看本身,比如要評論監(jiān)督A的新作,我們如果熟悉監(jiān)督A的前作系列,我們就能對他的風格特色有把握,對新作也有某種預期和知識了。對動畫的欣賞,筆者一般靠4種方式:
作者論:按喜歡的監(jiān)督看過去
公司論:按喜歡的動畫公司看過去
類型說:按喜歡的類型看過去(比如特攝,等等這不算吧)
評分說:按大數(shù)據(jù)排行榜和基于此制作的盤點種草,比如有名的:

最近補番的話,《idolish7》的好看程度震驚了筆者,日后筆者會寫一篇評論。
6、觀摩與實踐
如果12345都是思想和知識儲備,那么6算是看別人實踐和自己實踐試試吧。
托筆者的職務的福(?),屋頂發(fā)布的文章我當然都看了,不少參與了編輯、排版發(fā)布工作,與作者討論文中的評論內容。雖然是工作,但也借此更加切近地拜讀了諸多評論,學習了不少知識與評論方法。
這里,筆者尤其點贊兩篇文章:

分析哲學風格的概念分析,讓筆者對動畫評論該描述什么有了更清醒的了解。
我們很容易設想,當評論者寫下“某某作品/情節(jié)/鏡頭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這句話時,如果沒有進一步澄清,讀者對于“人物形象”為什么是“生動的”這一點的想法,或許和評論者沒有清楚表述的想法并不一樣。
?然而,實際情況中似乎并沒有這種困難,至少常識地來說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想拋棄我們對動畫評論常識性的信賴,那么就必須回應如下這個問題:?
(P)當一個動畫評論者寫下“某某作品/情節(jié)/鏡頭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這句話時,評論讀者如何能夠理解評論者的意思?

鐘老師的兩張圖真是讓人眼前一亮?。?br/>
最后筆者根據(jù)自己淺薄的知識和理解,擅自地構建了“范疇示意圖”和“漫評維度軸”兩個“幺蛾子”。旨在表達漫評的多元化和相對性。維度軸中僅僅總結了四個“理想類型”,不排除厲害的評論人四大類型雨露均沾,甚至一篇文章就涉獵了四個維度,更不排除超過這個維度范疇的評論。


當然,令人疲倦地提前辯護一下,上圖也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是鐘老師很有洞察力、很有價值的一己之見。
筆者自己也在繁重的現(xiàn)實事務、無止境的學習安排、自己為什么這么垃圾的自閉思考、摸魚、屋頂職務執(zhí)行之外練習寫了一篇拙文:

6、三人行必有我?guī)?/strong>
人類,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筆者想說的是,每個人擅長專精的領域方向各有不同,一個人什么都擅長,很困難甚至不必要,那么聚集起來,共同學習、援疑質理,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進步的辦法。

筆者于屋頂社群當然也有這層希望,確實擔任所長的這段時間認識的形形色色的大佬(不是濫用大佬一詞,是真厲害呀)給我許多教益,他們有研究演出的、有專精動畫史的、有某一哲學社科方向深入了解的、有資深作畫愛好者,給了淺薄無知的筆者燈塔一樣的指教。
以上就是筆者掛一漏萬地敘述了自己堅持做“拓展動畫鑒賞與評論的維度”的過程,老實說,此刻快要結束頗有不安之感,要是被大佬指出硬傷咋辦,要是誤人子弟咋辦。
可筆者還是愿意承擔這些風險,讓自己丟人地總結展示一下過去走過的(彎)路。如果有朋友能有所獲益,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能把筆者的微薄成果踩到腳下,大步越過,那么這種對筆者的毫不留情的超越難道不是筆者最希望看到的嗎?筆者只有重裝上陣,學習,學習,再學習,在摸魚之余奮力趕上諸君了。
以韋伯的演講詞結束吧:
每一次科學的 "完成 "都意味著新的問題,科學請求被人超越,請求相形見絀。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學的人,都必須面對這一事實……在科學中的不斷趕超,讓我再重復一遍,不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不能在工作時不想讓別人比我們更勝一籌。從原則上說,這樣的進步是無止境的,這里我們觸到了科學的意義問題。(德語中的科學大概是系統(tǒng)知識的意思,所以有歷史科學、人文科學、藝術科學)
若能關注一下鄙號、轉發(fā)投票本文就更好啦。
2019.1.10根據(jù)評論修訂語法、錯字,增添一些內容。由于只有一次編輯機會,如果還有修改錯誤的情況,只能在鄙號其他平臺進行修訂;如果有重大更新,會重新發(fā)文。
屋頂?shù)哪甓瓤偨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