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譯裴注】蜀書十四·姜維(6)

【1】閱讀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史學(xué)要籍叢刊”(2016年1版,2018年3?。度龂尽?/span>
【2】《三國志》本傳,市面上有不少翻譯,裴注翻譯較少,于是安記自力更生。該系列的出品,純憑Up不靠譜的中文水平,故不存在任何權(quán)威性,請帶著批評的眼光瀏覽。

P948-949
本傳原文:
? ? ? ? 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jù)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cè)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jié)制,不奢不約,官給費(fèi)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yù)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fù)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xué)不倦,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①孫盛說:郤正的評論多么怪異!士雖然操持不同行業(yè),但是“忠孝義節(jié)”,在所有行當(dāng)里都是居于首位的。姜維在魏廷供職(策名委質(zhì):因仕宦而獻(xiàn)身于朝廷之事?!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安呙|(zhì),貳乃辟也?!倍蓬A(yù)注:“名書于所臣之策。”孔穎達(dá)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書己名于策,以明系屬之也?!薄苯拥卣f,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朝廷的簡策上。),卻向外投奔蜀廷,
背叛君主去謀求私利,不能夠稱“忠”;
拋棄母親(而使得她)茍且存活(據(jù)《魏略》記載,魏方監(jiān)禁了姜維家人。見《【安譯裴注】姜維(6)》。因為后文用“孝”這個字,所以“親”指父母親,又因姜維年少喪父,所以這里單指母親。),不能夠稱“孝”;
侵害故國(祖國),不能夠稱“義”;
國家敗亡卻沒有殉難,不能夠稱“節(jié)”;
而且仁德的政治還沒廣布全國就勞苦百姓去恣肆求功,承擔(dān)抵御外敵的任務(wù)卻(為了)制服敵人而喪失守地,至于說智慧、勇敢,都說不上啊;
所有這六樣品質(zhì),姜維一個都沒有。
(姜維)屬實是魏國逃亡的官員,滅亡了的蜀國的讓它動蕩的宰相,要說他是大家的模范,這就令人疑惑了。即便姜維喜好讀書而自己像藻一樣潔凈,難道和盜賊分贓公正有區(qū)別嗎?不就是程鄭尋求降職的一類人嗎?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程鄭因為受到國君晉彪的寵信,做了下軍佐。晉國下軍佐本來是欒氏的欒盈在做,去年欒盈作亂被殺,下軍佐這個位置騰出來了,于是晉彪就給了程鄭??墒?,程鄭不過是晉國荀氏的一個旁支而已,坐這個位置他覺得非常不安。恰好鄭國的行人,也就是鄭國的外交官,鄭國公孫鄭揮去晉國訪問,程鄭就問鄭揮:“怎么樣做才能降級呢?”(截取自搜狐網(wǎng)《【一說春秋】 859.降階何由?》)
(問降階的只有他一個,不曉得書上為啥寫“程、鄭”,跟他對談的鄭揮又不求降階)
簡而言之,上述一大段話就是說姜維衣冠禽獸。
我裴松之認(rèn)為,郤正的評價,選擇里頭符合的說法(其實這句我不確定怎么翻譯),沒有說姜維從頭到尾舉止都可以當(dāng)模范。所謂“一時儀表”,只是在好學(xué)和樸素方面罷。本傳和《魏略》都說姜維本沒有背叛魏國的心思,是因為形勢危急被迫歸附蜀國。孫盛對姜維進(jìn)行譏諷、鞭笞,最多可以指責(zé)他離棄母親而已。我既覺得孫盛過分使姜維困辱,且認(rèn)為他不能憑這個來苛責(zé)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