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這根曲木
人性這根曲木,決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康德
近期看的一部電視劇,其中一個情節(jié)讓我想了很多。
這個情節(jié)設(shè)定是這樣:
一家超級公司,有一位說一不二的大BOSS,這里且稱他為L。L治理公司的風(fēng)格如同暴君,對待下屬粗暴嚴(yán)厲,甚至常常會極盡羞辱之能事。比如有一次他懷疑身邊人中有內(nèi)鬼,于是在一次公司高層聚餐的場合,突然要求大家玩一個所謂的“豬玀游戲”——三人一組趴在地上像豬一樣爭搶他扔出的一根香腸,沒搶到的人會遭到懷疑。
年深日久,公司高管們對這種受辱受虐的狀況愈發(fā)不堪承受。于是,開始有人密謀造fan。
在這家公司的人員結(jié)構(gòu)金字塔中,地位僅次于L的是C、K、R、S四人。
其中受迫害最深、最直接的是K。K臥薪嘗膽,終于準(zhǔn)備借助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揭竿而起。
但以下犯上,單槍匹馬終究難以獲得壓倒性優(yōu)勢,于是,K召集C、R、S三人開了一個密會。
會上,K痛陳L的昏庸粗暴以及公司所面臨的困境,然后描述了自己對公司經(jīng)營管理的設(shè)想和愿景。同時,他極力想爭取C、R、S加入自己,推翻L,讓公司獲得新的生機,自己個人層面也能重拾尊嚴(yán)。
事實上,除K之外,C、R、S對L也早有怨恨在心,但和K相似的是,大家又都從內(nèi)心深處對L懷有巨大的恐懼。(* 這恐懼的種子是童年即種下的,即L不僅是四人的頂頭上司,同時也是這四人的父親。)這次K終于敢打響第一槍,讓C、R、S倍感興奮。
可興奮過后,最終需要三人明確表態(tài),是“加入”還是“退出”的時候,三個人經(jīng)過一番考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退出”??!
這個情節(jié),一下子讓我想到很多很多。
魯迅先生提出過一個著名概念,每當(dāng)大家談?wù)撍^國民性的時候總會提到,這就是“奴性”。
可隨著見識的積累,我發(fā)現(xiàn),這種“奴性”也許與時空、種族等因素?zé)o關(guān),而是深刻在普遍人性之中的DNA編碼之一。
前述的電視劇情節(jié),寓意深刻。
C、K、R、S四人從小就在父親的陰影下長大,大量“不愉快”的童年記憶構(gòu)成了他們的思維和行為定式,形成了他們不由自主的條件反射。
同時,作為父親的L,終生對C、K、R、S的暴虐嚴(yán)厲,一定程度上給四人注入了“防止弒父的愧死機制”。當(dāng)然,這個機制有可能失效,但概率而言,生效的可能性更大。
說回一般性討論上。
父親--子女,只是一個比喻。它意味著——無選擇。
即,對于C、K、R、S而言,自己是被“拋入”這個家庭的,他們無法選擇L。自他們出生以來,身邊的環(huán)境就已經(jīng)如此。
這就像某個民族,一代代的人作為某某的子孫、某某的傳人,“后來”的人們無從選擇,只能接受。
哪怕這位“父親”再暴虐、再荒唐、再蠻不講理、再以子民為芻狗塵芥。當(dāng)面臨選擇是反抗還是繼續(xù)逆來順受的時候,人們絕大多數(shù)、極大概率還是會選擇繼續(xù)被虐待、被羞辱、被奴役、被盤剝、被壓榨、被無視。這就是人類歷史中隨處可見的悲哀現(xiàn)實。
當(dāng)然,結(jié)合博弈和人類歷史的經(jīng)驗,C、R、S選擇退出也是有理由的——
假如三人選擇同意,只談成功的可能,那么接下來,K毫無疑問會成為新的“父親”,新的BOSS,那么,誰能保證,他不會成為第二個L呢??縱觀人類歷史,這個概率實在大得讓人幾乎要確信。
那么,假如K成為了第二個L,他會信守“造fan”之前的諾言嗎?有可能。而假如他不信守諾言,加害于C、R、S以及滅口這種事在人類政治歷史中早已不稀奇。
討論另一條路向——
假如拒絕參加K的起事,然后轉(zhuǎn)回頭向L告發(fā)、舉報K,自己會獲得“忠誠”的印象加分,既有利益得到鞏固之余,還會有新的封賞,這幾乎是確定無疑的。
那么,對比起來,該如何選擇就一目了然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理性”指導(dǎo)下做出的選擇卻是“非理性”的——因為它導(dǎo)致了糟糕狀況的持續(xù)。(*打破既有狀況需要代價,需要犧牲,每個人都會做出衡量和計算,愿意為了新生活和新世界而冒險犯難的人永遠都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安于現(xiàn)狀”,哪怕這個“現(xiàn)狀”是如此糟糕,甚至已將其逼至生存的邊緣)
以前我在分析柏拉圖的“洞喻”時,常常強調(diào)他做出的那個“永恒”預(yù)言——逃出洞穴的人返回來企圖拯救其余被綁縛的同伴時,會被他以為的這些“同伴”殺死!
這里有一個省略未說的話——逃出洞穴窺見TRUTH的人死后,這個洞穴又恢復(fù)到了以往的狀態(tài):一切如常,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原先那些被綁縛的人繼續(xù)情緒穩(wěn)定地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面前石壁上的影子。。
以前看昆丁的一部電影,對里面一個情節(jié)記憶深刻,一個劇中人講了一個故事,談到黑人奴隸給白人奴隸主刮臉,講故事的人說,這個黑人奴隸只消用剃刀輕輕在白人奴隸主的脖子上一劃,對他個人而言的情勢就可以改變,但他沒有,他選擇繼續(xù)侍奉這位白人,選擇繼續(xù)心甘情愿地作他的奴隸。甚至,能給白人主子刮臉會成為他的榮耀。
我想,這就是康德所說的“曲木”。
前幾天,由于一些原因被迫看了幾眼教材,書上白紙黑字寫的話,說自由是人的本質(zhì),是人類都向往的。。讓我在內(nèi)心啞然失笑。隨著年齡增長,我愈發(fā)認同赫爾岑的話,這個星球上的人類,絕大多數(shù)、絕大多數(shù)時候,只滿足于被安排好的生活。至于這種生活是否值得過,是否是被**,被**,則在所不問。
自由只是天上的星星。而古往今來,真正全身心投入去追求自由的人,也寥若晨星。
因為人性這根曲木,決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