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患精神病,一個角色4種人格!《刑偵日記》是瘋子間的較量
大家好,我是拳姐,一個愛看小眾影視的深度影迷。
最近我的各大社交軟件被一部劇刷屏,那就是由惠英紅、王浩信主演的懸疑片《刑偵日記》,甚至有人盛譽它為“一洗TVB前恥的神作”。

它有多火呢?
熱播期間,《刑偵日記》強勢霸榜各大平臺,在燈塔優(yōu)酷網(wǎng)劇榜、懸疑劇、港劇中均排名第一,且連續(xù)霸榜了25天!
就連一向眼光毒辣,對影視作品高要求的某瓣,都給出了8.0的高分,并榮登其年度半年榜榜單前10名。

網(wǎng)友們也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比如“近幾年最好看的TVB,沒有之一”“沒有三十年精神病,寫不出這劇情來。”

那《刑偵日記》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其實《刑偵日記》是《刑事偵緝檔案》系列第五部,但在創(chuàng)作上進行了破格,圍繞著不同的心理病患者,講述了一段“全員惡人”的驚悚故事。
你要叫它《神經(jīng)日記》,又或者《精神病之巔峰對決》,也確實沒什么問題,甚至過分貼切了。

01
精神病人的聚會,全員演技炸裂。
《刑偵日記》初開播時,廣為熱議的莫過于演員演技,多次上了熱搜榜。
先說我們永遠滴神——影后惠英紅。
惠英紅在片中飾演楊碧芯,一個飽受精神分裂困擾,還有被害妄想癥的媽媽。

上一秒還帶著鮮花禮物去看女兒的比賽,下一秒聽到女兒說媽媽已經(jīng)離開世界后表情改變,錯愕——悲痛——憤怒,情緒層次豐富。
最絕的是,期間楊碧芯脖子不自主顫抖了兩次,像一個提線木偶被人拉扯了兩下。
據(jù)悉,這個細節(jié)是惠英紅自己設計的,她還特意提前咨詢了精神顧問,就怕誤導觀眾。

后來楊碧芯來到“墓前”看兒子給自己立的碑,沉著臉上了兩炷香并鞠躬,再直立身體時表情轉換為詭異冷笑,瞬間讓人毛骨悚然。我們能明顯從楊碧芯的眼神里,看到一個母親的失落與怨恨。
實力詮釋了瘋不瘋就在一瞬間。沒有沖緩、沒有醞釀,說瘋就瘋。
面對性騷擾自己女兒的女同志,上一秒和藹可親,一下秒死亡威脅,讓人望而生畏頸背發(fā)涼。

再來談談我們的視帝王浩信。
王浩信在片中飾演楊碧芯的兒子葉勁峰,一個擁有四種人格的解離癥患者——沖動易怒的葉勁峰(副人格)、撒謊成性的馬特(主人格)、成熟嚴謹?shù)闹飙^(副人格)。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一個角色四種演法,但編劇設定的是人格隨時切換,不改變演員任何外在打扮,表演指數(shù)非常高。
但王浩信做到了。
有一場他在鏡子面前的分離式演技,三種人格無縫切換,我反正是跪著看完的。

還有第9集里,為阻止精神已在崩潰邊緣的母親楊碧芯自殘,勁峰和朱璣兩個人格在數(shù)十秒內(nèi)反復切換,王浩信的演技堪稱一絕。

然后是老戲骨姜皓文老師,在劇中飾演的是有躁郁癥的重案組警司聶山,人稱“刑偵之父”。
妻子意外消失多年,聶山苦苦找尋從未放棄,最終得到妻子下落后卻發(fā)現(xiàn)早已死亡。聶山在墳前隱忍痛哭,臉上寫滿了懊悔和哀慟,再到最后一刻爆發(fā)怒吼,是不愿相信眼前事實的無力宣泄。
兩分鐘的長鏡頭里,我完全相信聶山就是剛剛痛失愛妻的可憐丈夫。

要知道,精神病題材的作品對演員演技是一大考驗,它需要演員投入極為濃郁的心理情緒,才能使得觀眾共情。只要演員中有一人表演拉胯,觀眾情緒就很容易抽離,無法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
但《刑偵日記》不負眾望,無論配角還是主演,都貢獻出大量“教科書級演技片段”。

02
劇本燒腦,情節(jié)縝密。
以前的懸疑港劇,大多數(shù)都是各種案子出來各種人物,再者就是一個專案組查一個謎案,但《刑偵日記》拒絕套路,它更像是一個劇本殺羅圈架,觀眾在一個籠子里看著猴子管猴子。
直接說說劇情精彩的部分吧。
《刑偵日記》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在香港發(fā)生的“連環(huán)血字殺人案”。警局成立了專案組,不僅成員都患有精神疾病,且證人、嫌疑人多數(shù)也都有精神疾病。

更絕得的是,以上人物關系親密,他們可能是母子、是情侶、是醫(yī)生和病患,是上司和下屬,從而令破解案件更加困難。
因為過于熟悉對方,便更利于壞人的隱藏,或者說設局。
目前來看,連環(huán)血字案的兇手就是心理醫(yī)生韋睿杰(袁偉豪 飾),但他對于身份的暴露似乎并不害怕。

為什么呢?因為他操控了關鍵證人,葉勁峰的親妹妹葉朗晴(戴祖儀 飾)。他通過潛意識催眠,讓葉朗晴深深愛上了自己,并改變證詞。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精神病患者,愛上曾經(jīng)意圖殺死自己的心理醫(yī)生,應該怎么辦?

楊碧芯和葉勁峰都想幫葉朗晴逃離魔爪,但兩人都曾是韋睿杰的病人,兩方之間勢均力敵的較量,究竟誰利用誰?誰贏誰輸?
在結尾時,葉勁峰甚至出現(xiàn)了第四個人格!講流利馬來語的邁克爾,對應的形象是親生父親的形象,這又會牽扯出怎樣的故事?

《刑偵日記》的感情線也很精彩。
葉勁峰身上的兩個人格,分別愛上了兩個不同的女主角,這段感情線又將如何發(fā)展?

再具體的內(nèi)容我就不劇透了,只能說《刑偵日記》完全不是一部分心也能看懂的港劇。它每一集里滿滿都是細節(jié),人物動機有理有據(jù),情節(jié)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觀眾欲罷不能,直呼上頭。
但凡有了欲蓋彌彰的解釋,都會有一個不可告人的后序。

03
個性鮮明的港劇風格
《刑偵日記》整體上做到了拓展和創(chuàng)新,且是與內(nèi)地共同合作,但一部分也繼承了以往港劇風格。
比如說頻繁出現(xiàn)的金句。
楊碧芯面對假裝患有精神病的女同志,犀利拆穿“我從沒聽說過精神病說自己精神病”,細思極恐。

葉勁峰對于的“人格愛情”,不禁感慨“愛情,是想找到一個最了解自己的人。有些人要找很久才能找到,有些找到但是錯過了?!?/p>
比如說恐怖片的氛圍感。
為了營造驚悚的感覺,《刑偵日記》在畫面和鏡頭上都用了很多的心思,比如房間里的鏡子、昏暗的燈光、男主內(nèi)心世界的血謎圖等。

比如知識性和職業(yè)性共存的劇集。
港劇迷應該都清楚,TVB做職業(yè)劇有多專業(yè)。
《刑偵日記》里涉及到了四種職業(yè)——拆彈專家、筆跡專家、法醫(yī)人類學家、犯罪學副教授。

節(jié)目組的資料搜索主管、飾演相關職業(yè)的演員們除了向專家請教外,前期還看了很多有關書籍、視頻,并標注筆記,并且劇中的血書都是由專家親筆所寫,不敷衍任何劇情,非常尊重觀眾智商。

04
本質(zhì)上,《刑偵日記》就是裹著警匪劇的外衣,把患有解離癥、躁郁癥、違拗癥的特殊群體串聯(lián)在一起,拍出了“一場精神病人的內(nèi)卷”。
劇情也在不斷暗示我們——生活里,我們或多或少會有“精神病”的時刻。或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陰影,或許是不堪生活重壓情緒窒息。

但失控的本質(zhì),是我們渴望“逃避現(xiàn)實”。因為現(xiàn)實過于殘忍,以至于要在環(huán)境中麻痹自己。
但《刑偵日記》告訴了我們,其實逃避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更多的麻煩,甚至最終傷害到自己和愛的人。
我們只有勇敢面對,回到原地才可能把死扣解開,才能為生活尋找一個新的出口,真正和過去告別,最終自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