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亂世:廖化被嚴重低估,兩人被其打敗一人被其所殺
談及三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即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陳壽的《三國志》,人物之豐滿,情節(jié)之精彩,無不令人拍手稱道。但即是小說,就有其虛構或者是夸張的地方,比如說,廖化。
有人說,廖化能力平庸,文治武功也是一般,沒有什么出彩之處,和一些有名的大將根本沒法比,但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分析一下廖化。
在歷史上,廖化作為蜀中大將,不僅文武雙全,忠肝義膽,更是敢于為家國舍身奉獻,在姜維北伐蜀國之時,蜀國氣數(shù)也快將近,但是八十歲的廖化仍是扛起重擔,勇做先鋒,帶領士兵殺敵,“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對廖化老當益壯的中肯。
廖化,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機緣巧合間,加入黃巾軍麾下。他二十歲出頭時,就是黃巾軍的一員戰(zhàn)將,但此時的黃巾軍領導失當,又能力有限,不得已遭受兵敗落草為寇。
赤壁大戰(zhàn)使得劉備大獲荊州,他便來此投靠劉備,說是劉備,實則是奔關二爺而去。官渡之戰(zhàn)前夕偶然的機會使他遇見了關羽,由此結緣,對關羽十分敬佩便投奔關羽,自此以后,追隨關羽直到其身死。

廖化投靠劉備后,便在關羽帳下做一名主簿,主簿為文職官員,如若不是文采謀略斐然,又怎能勝任這精通筆墨的職位。且在蜀國最興盛時期,當時的五虎將仍虎虎生風時,廖化就位在關平、周倉之上。
但因為關羽實在是戰(zhàn)功顯赫,光環(huán)之大,導致眾人的注意力都在關羽身上,而忽略了也可謂是一代梟雄的他。
再說說他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且說關羽因疏忽大意致使兵敗身亡,是為“敗走麥城”,時為關羽得力部將的廖化也落入東吳手中。此時的廖化因怕老母親受到傷害,故假意歸降,再暗中考量歸漢之計,也望能早日回到劉備身邊。
終于在兩年后,他巧用詐死的方式騙過孫權的手下,并以此為契機,攜八十老母一路西行,晝夜不息。孫權得知廖化逃脫后,立即命人千里追擊,當是逃亡的路上山高水遠,更有追兵來勢洶洶,攜老母親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實在是困難至極,但是他仍然做到了。他一路向西,與東征的劉備會合,成就一段傳奇。

其次分析廖化都和那些大將單挑過。
據(jù)《魏書》記載,廖化和當時的魏國名將郭淮交過手。郭淮可謂是當時的將才人物了,曹操曾派他作為夏侯淵的司馬在漢中抗拒劉備,屢建戰(zhàn)功,屢破羌胡,成為魏國一道堅固的御蜀屏障。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曾是廖化的手下敗將,除廖化外,蜀軍中僅有諸葛亮、魏延擊敗過他而已。當時郭淮命廣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前去攻擊廖化。結果廖化抓住魏軍尚未匯合的機會,先率軍擊破游奕,然后回師攻打王赟,王赟中箭而死,郭淮大敗。

有人說,廖化的戰(zhàn)斗力和張翼一個水平。徐質是三國時期曹魏將領,任討蜀護軍,頗有戰(zhàn)功。司馬懿對其武勇評價極高,魏之猛將也。廖化與蜀軍的交戰(zhàn)中,廖化、張翼均被打敗,并斬殺張嶷。
廖化也參與過蜀國相當多的戰(zhàn)役與大事件,劉備進攻益州之時他身先士卒嶄露頭角,后來隨關羽鎮(zhèn)守荊州,襄陽一戰(zhàn)他又浴血奮戰(zhàn)可以說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也見證過劉備以及關羽的隕落,之后諸葛亮多次北伐廖化也參與其中。

說廖化,便不得不提他這一生最出彩的一次戰(zhàn)斗。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伐魏之時,一直和司馬懿相持不下,這時諸葛亮使用妙計讓木牛流馬疏于防范,借此引出司馬懿。司馬懿果然中計,前來劫糧,不想張翼和廖化早已埋伏許久,魏軍當時被殺敗,戰(zhàn)況慘烈。
司馬懿見勢不妙,只得落荒而逃,廖化孤身乘勝追擊,眼看就要殺死他了,狡猾的司馬懿躲進了樹林子。天色近晚,樹林茂密,樹影搖曳,廖化情理之下,一刀砍下,沒成想砍到了樹上。司馬懿金盔脫落,趁機逃走,廖化失去了殺敵的最佳時機,卻也因此繳獲了司馬懿的金盔,被諸葛亮立為頭功。

早在廖化還在黃巾軍之時,就憑借他的智謀和英勇為他招攬了很多英才,也曾帶領小弟們誤打誤撞闖皇宮,且打敗了宮中禁軍教頭教出來的閹人,在山窮水盡之時,又想出計謀帶兄弟們遠離危機。在走投無路之后,又能審時度勢地選擇可以依靠之人??梢姡?/span>
他并不是平庸無能,也是有一番雄才大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