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清奇的裝備,南非“河馬”裝甲運兵車,乍一看都不知道是啥

上世紀70年代初,南非開始將手中的M1961 Bedford卡車逐步淘汰,因為這些卡車在多年的使用后狀態(tài)已經(jīng)不太好,不過這一時期南非也在研制新的裝甲運兵車,于是卡車的底盤就順勢用上了,南非“河馬”裝甲運兵車問世。

由于非洲自身的基礎設施差,加上整體經(jīng)濟水平也不太樂觀,各種戰(zhàn)爭、沖突的強度自然也就低了一個檔次,這也影響了非洲各國的武器裝備設計風格,以裝甲車為例,它們要面對的主要是單兵輕武器、小型地雷,以及在沒有道路的非洲草原上遠距離穿梭的自然環(huán)境,因此這些裝甲運兵車大多有著高大的外形,更大的離地間隙,且多為卡車底盤改裝,防護力較弱。
“河馬”就是這樣一款裝甲運兵車,而且它屬于南非早期的改裝之一,身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設計,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后續(xù)裝甲車的改裝設計。

“河馬”的造型簡直就不像是一輛軍車,它就是在卡車底盤上扣了一個裝甲車殼,整個上層呈現(xiàn)上寬下窄的結(jié)構(gòu),車頭是鋼板保護起來的發(fā)動機艙,駕駛艙和乘員艙融為一體,正面為垂直結(jié)構(gòu),有兩扇安裝防彈玻璃的車窗,兩側(cè)車體也有安裝了防彈玻璃的小面積舷窗,可供乘員向外查看。
第一種“河馬”裝甲車MK1-R在裝甲防護上采用了低碳鋼和RB390裝甲鋼,乘員艙的頂部為開放式,可以搭配帆布等用來遮風擋雨,因為裝甲車本身離地間隙就有32厘米,加上載人的艙室位置更高,所以士兵們在小型地雷的破壞中有著更高的生存概率,不過車體裝甲對槍彈的防御力很低,只能抵擋普通步槍子彈的攻擊。

在自衛(wèi)武器方面,裝甲車的乘員艙上方可以安裝一座小型的機槍塔,擁有2挺M1919勃朗寧7.62毫米機槍,不過這個設備經(jīng)常被拆解,可能是受制于裝甲車的結(jié)構(gòu),實用性很差吧。除了駕駛員和車長,該車可以搭載10名士兵,他們在乘員艙內(nèi)背靠兩側(cè)車體相向而坐,要觀察外部只能轉(zhuǎn)身通過防彈玻璃查看,且沒有供射擊使用的窗口,這些設計都被證明不實用,對之后的裝甲車設計起到了借鑒作用。
“河馬”的第二個版本MK2-M沒什么大變化,主要是將車體裝甲材質(zhì)替換為Roq
tuff鋼,整體防御力適當增強,它的產(chǎn)量達到了402輛,MK1-R只有275輛。

作為南非早期的改裝裝甲運兵車,“河馬”在很多方面都不太成熟,例如裝甲結(jié)構(gòu)不合理,整車重量較大進而導致越野性能差,乘員艙結(jié)構(gòu)不合理,無法滿足實戰(zhàn)需求等等。
南非對“河馬”裝甲運兵車并不太滿意,MK1-R有120輛服役于軍隊,其他的則在警察部隊中使用,還有少量因為各種原因流落他國,防護強化后的MK2-M全部服役于南非軍隊。

這些“河馬”還沒服役幾天,南非就在1976年開始了新一代防雷裝甲車的設計工作,2年后就開啟了替換計劃,新上任的Buffel裝甲運兵車雖然造型上也有點怪異,但它已經(jīng)在越野性能、防御力等各個方面全面超越了“河馬”。

“河馬”裝甲車重8.8噸,戰(zhàn)斗全重將近10噸,車長6.53米,寬2.46米,高3.3米,一臺直列6缸水冷汽油機提供動力,在3400轉(zhuǎn)/分鐘時功率99Kw,最大行駛速度73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640千米,車組2人,可搭乘10名士兵,自衛(wèi)武器為乘員艙上2挺并列M1919勃朗寧機槍,裝甲車兩種型號總產(chǎn)量677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