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S就是分一下峰沒你想的那么簡單!
還記得前一段時間的一篇刷屏的經(jīng)典文章嗎!
?
林雪平大學(Link?ping University)的Grzegorz Greczynski和Lars Hultman二人發(fā)表觀點性文章,對諾獎得主K. Siegbahn推薦的XPS校準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與批評,并提出建議。文章原標題為“Compromising Science by Ignorant Instrument Calibration—Need to Revisit Half a Century of Published XPS Data”,措詞嚴厲,可見一斑。
?
導讀:科學沒有神壇,諾獎得主的認知,也不一定代表真理。
?
1905年,愛因斯坦揭示光電效應。195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K. Siegbahn教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并由于對開發(fā)高分辨率電子光譜儀的貢獻,獲得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XPS可以通過測定電子結合能來分析化學鍵成鍵情況和元素價態(tài)等化學信息,廣泛應用于眾多商業(yè)領域,目前更是有每年超過10000篇包含XPS數(shù)據(jù)的論文被發(fā)表。然而,相當一部分文章中進行的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尤其是按照K. Siegbahn推薦的方法,用樣品表面吸附的碳的1s譜峰進行校正的操作,很可能是存在重大錯誤的,并會因此導出一些互相矛盾的結論,這必將為科學的發(fā)展帶來巨大隱患。
?
近日,林雪平大學(Link?ping University)的Grzegorz Greczynski和Lars Hultman二人發(fā)表觀點性文章,對K. Siegbahn推薦的XPS校準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與批評,并提出建議。文章原標題為“Compromising Science by Ignorant Instrument Calibration—Need toRevisit Half a Century of Published XPS Data”,措詞嚴厲,可見一斑。
?

?
圖1. 每年與XPS技術相關的論文刊發(fā)量
?
基本原理
XPS技術是基于光電效應開發(fā)出來的測試技術。原子內(nèi)層電子吸收高能X射線能量后脫離原子核束縛而逸出,且不發(fā)生非彈性碰撞成為自由電子(此自由電子被稱為“光電子”)。通過測量光電子的能量即可推出電子的結合能(binding energy,BE)。由于原子的電荷密度會對BE產(chǎn)生影響,因此,通過對實測XPS譜圖上峰位置相對于標準位置的變化(化學位移)即可推斷出該原子的成鍵結構和元素價態(tài)等信息。
?
測試限制
不同于金屬材料,半導體和絕緣體的電子導電性較差,使得這兩類物質在測試中發(fā)生兩方面問題:
1)樣品與儀器的電接觸差,電子不能自由地在樣品和儀器之間移動(樣品與儀器的費米能級不同);
2)受到X射線輻照時,隨著自由電子的逸出,樣品表面累積正電荷,這會使得測出的BE值偏大。
C 1s校正法
1967年,XPS奠基人K. Siegbahn在一本書中提出XPS譜圖校準的方法:即通過測試外源碳(adventitious carbon,AdC)的信號來標定化學位移,并把C 1s峰位定位285.0 eV。這些碳被認為是來源于泵油,但是作者并未對此進行表征說明,也無視了碳元素的其他可能來源。
“[…] we have found the carbon 1s line from the pump oil ideallysuited for use as a calibration line. In fact, there is usually no difficultyin distinguishing this line from the rest of the spectrum since its relativeintensity increases with time.”——K. Siegbahn
來源:K.Siegbahn, C. Nordling, ESCA, atomic, molecular and solid state structurestudied by means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Nova Acta Upsaliensis, Uppsala 1967.
盡管如此,就像一個神話,這一討論在XPS數(shù)據(jù)分析領域占據(jù)主導地位已有半個多世紀。畢竟,K教授。提出這種方法的Siegbahn是XPS的發(fā)明者,當時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并于198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父親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也是X射線光譜學的權威。早在1924年,他38歲時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權威是毋庸置疑的。
?
爭議
C 1s校正法誕生以后,爭議隨之而來。1970年,Nordberg等人建議將標樣混合在待測試樣中以提高標定準確度。一年后,Hnatowich等人提出由于無法證實AdC與樣品之間存在電荷平衡,因而對C 1s校正法的可靠性存疑。Dianis等人也支持這一觀點。在這波批評熱潮中,Johansson等人表示即使大家都以AdC的峰做標定,這一方法仍存在爭議,因為AdC的來源并不清楚。這一說法相當于通過承認C 1s峰位置的不確定性幫助研究人員跨過了某種心理障礙——我們無法得到一個完全統(tǒng)一的標準的參考。然而質疑的聲音并未就此停止,直至1982年,Swift仍在警告研究人員要小心仔細地分析XPS數(shù)據(jù)。但是,警告的聲音也被淹沒在無數(shù)XPS相關論文的海洋中,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論文提到用C 1s校正的問題。
?

?
圖2. a.不同金屬表面的C 1s峰位測試;b. 金屬的費米能級零點標定
?
現(xiàn)狀
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60%的XPS相關文獻清楚地表明,數(shù)據(jù)是通過C1s?BE值校正方法校準的。其余40%的論文根本沒有解釋糾正方法。目前,不同研究群體的論文中采用c1s校正方法獲得的XPS數(shù)據(jù)差異較大,主要來源于以下四個問題:
1)用于譜峰校正的碳種類含混不清。發(fā)表的論文中常用“adventitious carbon”, “graphitic carbon”, “aliphatic carbon”, 或是“hydrocarbons”來描述樣品表面的碳,且并未對此進行嚴密的化學分析。并且只有當C的XPS信號對于分析主體材料有用時C的XPS測試數(shù)據(jù)才被放在論文中;
2)論文中對于校正的表述不清楚。作者常用”calibration”,“referencing“, “correcting”, “normalized tothe C 1s”, “set by fixing the C 1s component”, “takenas a standard”, “adjusted”或是“set”等語句表示對BE值的校正。這對于本就根基不穩(wěn)的C 1s校正法的發(fā)展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3)對這一方法的適用性缺乏了解。在一些實驗中,尤其是對導電物質的XPS測試中,使用費米能級零點標定(圖2)的方法要優(yōu)于C 1s校正法。這也顯示出研究者對于XPS知識的生疏;
4)C 1s峰位置的BE值范圍過大。目前論文中出現(xiàn)的C 1s峰位置被定義為284.0-285.6eV之間的任意位置。這種模糊的定義很容易導致錯誤的XPS分析結果??紤]到目前越來越大的發(fā)文量,這種模糊定義必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之所以C 1s校正法被廣泛使用且眾多研究者忽視了其不足,可能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對于導電性差的樣品測試,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方法代替C 1s校正法;
(2)AdC物種存在于所有與空氣接觸的表面上,因此C 1s校正法是一個相對公平且方便的校正方法;
(3)美國試驗材料學會(ASTM)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薦用此方法,且將C 1s峰的BE值定在284.6 eV和285.2 eV之間。
?

?
圖3. 在不同基質上吸附的AdC的C 1s峰BE值
?
挑戰(zhàn)神話
系統(tǒng)性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AdC的化學狀態(tài)與吸附基質、暴露的環(huán)境和暴露時間都有關系(圖2)。為了進一步確認對AdC的測試誤差,研究者挑選了包括金屬、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內(nèi)的近一百種薄膜材料,研究其上的AdC的C-C/C-H鍵峰信號(圖3)。結果顯示,AdC的BE值隨著基質材料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變化幅度可達2.66 eV。這一值會將待測物中由于電子態(tài)變化產(chǎn)生的化學位移信號掩蓋掉。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研究的結果中,AdC的BE值與樣品功函數(shù)之和是一個常數(shù),這說明AdC層與樣品并沒有良好的電接觸,外源碳真的只是“外源“碳。AdC并不能作為一個普適的”標樣“。
?
小結
用AdC的C 1s峰進行BE值標定是一個存在漏洞的方法,但是目前還沒有什么好方法來替代它。
為了改變現(xiàn)狀,學術期刊的編輯和研究人員應該更加注意XPS數(shù)據(jù)的測試和分析,同時也要思考其他譜圖的分析方法,避免相似的錯誤。ASTM和ISO推薦的標定數(shù)據(jù)也應當重新考慮。研究人員在提高警惕的同時也要開發(fā)新的標定方法,比如引入貴金屬、稀有氣體原子或者參照俄歇參數(shù)分析化學態(tài)等。
參考文獻:Grzegorz Greczynski etal., Compromising Science by Ignorant Instrument Calibration—Need to RevisitHalf a Century of Published XPS Data, Angew. Chem. Int. Ed.2020, 59(13), 5002 – 5006DOI: 10.1002/anie.201916000or 10.1002/ange.201916000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16000
此文一出,科研圈頓時炸開了鍋。其實XPS的諸多問題,早已被人詬病多年,卻又自覺無可奈何!
?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作為一種材料表面分析技術,經(jīng)歷了50多年的發(fā)展。它為半導體工業(yè)、有機聚合物領域和科研機構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數(shù)據(jù)。XPS測試不僅用于確定表面場中元素的類型、推測元素的化學結合狀態(tài)和計算原子濃度;通過結合物理或化學表面蝕刻技術,可以跟蹤和研究材料深度方向的相關信息。此外,XPS的測試環(huán)境得到了巧妙的控制,使其更接近材料應用的實際情況,近幾十年來,獲取相關物理和化學信息的原位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
然而,即使作為最基本的研究工具,XPS的許多基礎理論知識、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和新興的原位表征方法仍然沒有為許多人所熟知。為了發(fā)表文章,許多人把數(shù)據(jù)拼湊起來。不管怎么說,XPS峰似乎被隨意劃分,這最終導致了對許多研究論文結果的懷疑,這不利于科學研究的良性發(fā)展。
?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網(wǎng)絡,因內(nèi)容龐雜無法聯(lián)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答復,萬分感謝。
關于質譜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內(nèi)容對你有幫助,希望大家不要吝嗇點個贊哦,我們會繼續(xù)給大家輸出更多優(yōu)質內(nèi)容~
最后,祝大家科研順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質譜的干貨,可以掃碼關注下哦~
關于xps測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內(nèi)容對你有幫助,希望大家不要吝嗇點個贊哦,我們會繼續(xù)給大家輸出更多優(yōu)質內(nèi)容~
最后,祝大家科研順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xps的干貨,可以掃碼關注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