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天然根器就淺薄,一眼可看到底
(一)沼澤中的野雞走出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出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養(yǎng)在籠子里。在籠中精神雖然旺盛,但并不自由。
(二)修道不宜心雜,心雜就會多事,多事就會自擾,自擾就會招致憂患,憂患降臨再自救也來不及了。
(三)一個人德性淳厚,品性誠實,但未必符合別人的口味,即使他不想爭奪什么,但未必被他人理解。如果勉強規(guī)勸他人,將會被認為是利用別人的丑惡來顯示自己的美德,而扣上“害人”的帽子。害別人的人,別人必定反過來害他,這樣會給他自己招致禍患。

(四)人不走路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要走路而不留下痕跡就很難了。
(五)自已修養(yǎng)心性,無論是哀是樂都不會改變原來的心境,知道某些事情的發(fā)展無法預(yù)料而仍然安心去做,這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了。
那些用技巧來角力的人,開始是明來明去,到最后往往是搞些陰謀,太過分時就詭計多端了;那些講究禮節(jié)飲酒的人,開始時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往往到最后時就會迷亂,太過分時就會放蕩不羈了。什么事情都是這樣,開始時彼此互諒互讓,到最后往往就互相欺詐了;許多事情開始時都比較單純,等到將要完畢時就變得非常艱巨,難以收拾。
被逼入死地的野獸,它會發(fā)出特別的叫聲,怒氣勃然而發(fā),于是便會產(chǎn)生傷人的惡念。

(六)一個人若是與眾不同,你從常理上去評論它,不是相差太遠了嗎?
(七)山上的良木是自己招來的砍伐,油脂可燃是自己招來的煎熬。桂樹由于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樹由于可以做涂料,所以遭人割取。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卻不知道無用中的用途。
(八)知道事情的無可奈何,而能泰然接受,如同接受自然的命運一樣,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
(九)天是無所不覆蓋的,地是無所不承載的,人又何必拘于形骸之見呢?

(十)平,這是水極端靜止的狀態(tài)。它可以作為我們?nèi)》ǖ臉?biāo)準,內(nèi)心保持極端靜止的狀態(tài),那么就能不為外界變化所搖蕩。(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十一)道德上有所建樹,身體上的缺陷就往往被人遺忘。如果人們不忘掉應(yīng)該遺忘的東西,而忘掉了所不應(yīng)遺忘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十二)古時候的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煩憂,飲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綿長。真人的氣息通達腳跟,眾人的氣息僅存喉嚨。在爭辯中被人屈服的人,他的言語塞在喉頭中,就像要嘔吐一樣難受。凡是嗜欲深的人,他的天然根器就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