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會”后,有四個諸侯為什么不用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
本鬼在前文《晉國與楚國平分霸權的兩次“弭兵之會”究竟是怎樣的會盟?》中提到,晉國和楚國在第二次“弭兵之會”平分霸權,天下諸侯要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不過按照“弭兵之會”達成的盟約,齊國、秦國、邾國、滕國卻可以不用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弭兵之會”之前,晉國和楚國的“盟友”都要向朝見盟主并上交財物,這也是霸主能獲得的主要利益之一。而晉國和楚國在“弭兵之會”上平分霸權后,各個諸侯自然就要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雖然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無異于被晉楚同時壓迫,但比卷入晉楚爭霸的戰(zhàn)亂要好得多。

不過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的諸侯都有一個共同點:必須在晉楚之中認一個“大哥”才能勉強維持生存。晉國和楚國在“弭兵之會”上決定“共享小弟”,這些諸侯也就必須同時朝見晉國和楚國。但如果某個諸侯可以不在晉楚之中認“大哥”,那么該諸侯就不會成為晉楚的“共享小弟”。

城濮之戰(zhàn)后,齊國和秦國是國力僅次于晉國和楚國的大國。雖然齊國和秦國無力爭奪霸主之位,但兩國的實力讓他們可以保持一定的獨立地位,不需要在晉楚之中認一個“大哥”。因此在第二次“弭兵之會”上,齊國和秦國憑借強大的國力,獲得了不需要同時朝見晉楚的特權。

第二次“弭兵之會”召開的時候,邾國是齊國的附庸,滕國是宋國的附庸。也就是說,邾國和滕國不是晉楚的“小弟”,而是“小弟的小弟”。邾國的“大哥”齊國既然可以不朝見晉楚,邾國自然也跟著大哥不朝見晉楚。根據(jù)史料記載,邾國在“弭兵之會”后還出兵吞并了鄅國、須句。

而滕國的“大哥”宋國是要同時朝見晉楚的諸侯。如果滕國也像宋國一樣同時朝見晉楚,那么滕國的地位豈不是與宋國拉平了?宋國畢竟是“弭兵之會”的主持人,參加“弭兵之會”的各個諸侯多少要給宋國一個面子。因此“弭兵之會”決定滕國不用同時朝見晉楚,繼續(xù)朝見宋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