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秋江楓月夜》曲
? ? ? 《虞書》云:“詩言志,歌永言?!保肚锝瓧髟乱埂芬蛔?,詩與歌合,得詩之文筆,兼歌之達意,詩歌合唱,風骨自出。遙望《詩》之風雅、樂府之文華,曲雖新風,不離古雅,洋洋乎盈耳哉!
? ? ? ?在下甚喜青云社秋曲兩首,早欲評之,奈何辭藻粗鄙、筆力淺薄,恐不能盡言胸意。近日重得古韻熏陶,方敢落筆,言之不當處,望不吝賜教。
? ? ? ?《秋江楓月夜》全曲以秋江篇為開篇,第二為楓月篇,第三篇又唱楓月篇,第四篇系《秋江楓月夜》之長詩,第五篇名為相思篇,實為再唱楓月篇。
? ? ? ?從總體上說,《秋江楓月夜》全曲結構分明,是精細排列的結果,讀者不止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詩歌主旨,分析全曲章句,另外還大有好處,在下結合各篇細講。
? ? ? ?開篇乃秋江篇,八句之間,有清月、楓影、銀灘、煙霞、等意象凡一十六個,正是起興手法、列錦之意。如此一幅秋江圖,不加情語的便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諸位試想,是時天懸清月,水邊長汀,蘆蕩輕晃,桂花香飄,赫赫然秋江在前,何能不對景生意,行將吟詠?如生此意,正是“詩意飛散滿天星”,見起興之法矣。
? ? ? ?相接的楓月篇,字句精巧,起承轉合妙極,若不能解則句句相離,不為一體,仿佛各言其志,實則不然,在下試論之。
? ? ? ? 首句云“君不見,漫漫江淮路,婉然隱于蒹葭笠澤處”:第二句有云“濛濛秋煙湖”:第三句云“青浦之畔”:而最后一句再唱“淮左三江楓岸清水秀”結尾。此何意哉?其提示在尾句,“淮左三江”。淮左三江蓋謂吳地三江也——《禹貢》有言:“三江既入,震澤厎定?!?,震澤者,太湖古稱也,首句之笠澤者,亦太湖也。既如此自不難推斷,第二句之“濛濛秋煙湖”亦是指太湖。而第三句“青浦之畔”不過是繞了個彎子回來,青浦地處太湖下游,青浦之畔,仍是太湖也。如此首三句并第八句以暗引之法點出地點,中夾四句歌頌,既顯自然之風光,又藏詞人之妙筆,景從詩出,明處自然之景與暗處字里人意相合,隱現(xiàn)物我共榮、天人合一之道。如此詩情,如此精妙,世所罕見。
? ? ? ?舍此物我大義之外,楓月篇字句亦頗堪摘點,譬如“清秋月光瘦”一句,月光何瘦?謂其鑠也,人瘦則顯骨,有骨則剛?!颁h棱瘦骨成”乃公認詠馬佳句,詠月豈不如此?“清秋月光瘦”五字,其風骨可仰老杜矣,誠然大才。
? ? ? ?而后復唱楓月篇一次,即唱《秋江楓月夜》本篇。
? ? ? ?于此仿篇,在下拜服之至,作者才能驚星斗,一時秋江寒,使吾不敢成言,甚愛“纖云流水去不休,江楓浦上不勝愁”一句。
? ? ? ?結尾為思念篇,乃截楓月篇后六句而成,故曲共分五段,而楓月篇復唱三回,或有人以為此詞窮矣,在下以為不然。
? ? ? ?總覽全曲結構,秋江篇起興,以秋江景觀引人詩意,楓月篇再唱,使人見到詩意。第四《秋江楓月夜》本篇一出,使人感嘆筆力雄厚,讀者風情滿袖。為此篇后續(xù),已不需重章疊句之法,只需直唱楓月本篇即可。如此全曲以秋江篇起興呼意,以《秋江楓月夜》本篇登臨全曲高峰,而楓月篇樸素三唱,正得一詠三嘆之古風,與起興手法同。如此布局,上繼《風》《雅》古意,中效樂府歌詩風韻,下啟現(xiàn)代電子音樂古風創(chuàng)作之文法,字字巧妙比星羅棋布,章章闊大追古國文風,是古風歌曲領域中不可多得之佳作也!
? ? ?? 青天纖云社之秋曲兩首,皆蘊大才,風姿卓超,于古風曲可稱雄也,在下尤愛之。得雅樂盈耳,蒙佳作惠贈,無得為報,拙文以饗??芍^不負創(chuàng)作者之心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