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簡評
在看完這部追光新作之后,第一感覺是進步和驚喜。 首先是結(jié)構上,較之前作《楊戩》,追光在《長安三萬里》的結(jié)構上放棄了原本宏大但跳躍的敘事風格,選取以高適的視角緩緩鋪排,一個偉大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使得更多觀眾能接受并理解故事,這對于一個面向全年齡段的電影無疑更合理。 其次是細節(jié)處理上,場景中的人物服飾和建筑是較為考究的,雖然微有紕漏,但總體上瑕不掩瑜。作為初次嘗試唐風的電影而言,已經(jīng)對得起觀眾了,雖然有“行家”會因此計較頗多,但并不影響大部分觀眾觀影。 最后是為工作人員和導演的勇敢所鼓掌,放棄原本神話類型的封神素材而選取現(xiàn)實的歷史類型的唐代詩人為素材,無疑需要更大的勇氣來面對觀眾的批評和花更多精力來鉆研和耙疏典籍。最后成型的《長安三萬里》,確實存在為了藝術效果而對歷史的再現(xiàn)不夠精細和客觀全面的缺憾,但基于電影藝術的角度,一切都是可理解的。 而后,對于一些評論發(fā)表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是我認為《長安三萬里》并不存在魔改歷史的問題,部分影評人信口開河的習慣確實應該改改了,譬如對于李白、高適的相遇問題,部分人因為“天寶三載(公元742年),經(jīng)時年30歲的杜甫引薦高適,李白才與高適相識”的說法而指摘電影魔改歷史。而其實在李白年表中,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就已仗劍懷鄉(xiāng)遠游天下多時。高適年表中顯示,同一年的高適正赴長安參加科考,二人在途中偶然相識的情節(jié)在我看來是基于歷史的藝術生發(fā),不存在違逆既定歷史事實的魔改創(chuàng)作的問題。其余諸如一系列相關問題,也都多少可以找到創(chuàng)作人員的歷史依據(jù)。我個人的觀點,對于一個面向全年齡段的大部分觀眾的電影,能在為藝術效果為重的大環(huán)境下做到這點,已經(jīng)實屬不易。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馬未都先生說:“歷史如同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痹谶@個問題上,《長安三萬里》的創(chuàng)作人員在相關問題上做出有歷史依據(jù)的藝術生發(fā)是沒有問題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藝術處理無疑是電影的點睛之筆,在合理范圍內(nèi)多次利用歷史的巧合性來塑造大唐詩人的世界,可謂妙手。還有人覺得對詩人形象塑造不夠客觀,但事實上,這部電影本就以高適為視角切入,而不是每位詩人的個人秀拼接而成。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動畫電影,不是央視歷史紀錄片,應該沒有人把這部電影當做信史來觀看,吧? 其次是有人嘲諷電影太淺顯,不足以展現(xiàn)大唐詩風。針對這類問題,我只想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立言在兩個半小時內(nèi)展現(xiàn)出唐詩的風華。這樣的高標準應該訴諸大型系列紀錄片,而不是一部動畫電影。在觀影過程中,我聽到孩子們在跟誦唐詩,看到成年人從詩人的遭遇中照見自己。而這,已經(jīng)勝過許多從頭到尾只有無味特效來博取觀眾呀嘆的商業(yè)片了,這對于一部動畫電影,就已經(jīng)足夠了。 最后,《長安三萬里》絕對值得一看,祝票房大賣,期待追光的下一部作品能更上一層樓。 (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