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腐談》宋 俞琰 (四)
1 ???近來和澄江郭伯英見面,在閑聊中說到中原前輩胡紫山、溫次霄、郝吉甫,也因此討論到《褚氏遺書》里面的說法,伯英臉上不樂說“我被這書給耽誤了”,原來他依照《褚氏遺書》里面所教導的方法,連續(xù)生了六個女兒才醒悟。 后來他去找松江張士龍指點迷津,可惜張士龍也不懂,真是以迷指迷啊。我這才告訴他說“趕快改正就可以了?!? 伯英說“有改正的方法嗎?” 我說“陽精先到達子宮,然后卵子隨從而包入陽精,陽在內(nèi)而男胎形成,這是乾道索坤而成男的意思。如果卵子先至,陽精隨從而包入卵子,那么陰在內(nèi)而女胎形成,這是坤道索乾而成女的意思。”伯英聽完后,笑謝而去。 2 ??有些人對一件事感到很奇怪,貴族公子哥身邊不缺侍妾,但生兒子的反而少;一個平常的漁家夫婦,卻大多生兒子。為什么?這個道理很好明白,有什么可難的。因為寡欲才能生兒子,多欲則很難生兒子。就如調(diào)一杯羹,鹽放少就有味道,要是鹽放多了就沒了羹的鮮味。所以,士大夫們希望生兒子的方法,就是得節(jié)欲,否則是就枯松而索膏,瀝槁竹而求汁,想生兒子難啊。在《孝經(jīng)》中說“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边€未生兒子的人,不可不知。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男猶天,女猶地,天如果下雨,大地沒有不被不沾濡的,但是地有富饒或者貧乏不同,也有生植物的,也有不生植物的。要是地貧乏,或剛鹵,或瓦礫,責備它為何不長植物,那是鐫冰而改火,挪藍而求朱,只能是奢望,根本沒有任何效果。 3 ??《東漢書馬勒傳》說“馬勒的爺爺偃的身高不到七尺,經(jīng)常責備自己長得短而且丑陋,怕將來自己的孩子長得像他。于是他為自己的兒子伉娶了個身子高的老婆,伉生了馬勒,馬勒身高八尺三寸?!? 如今那些江南士大夫沉迷于聲色,娶妻買妾,必須要稚齒而嬌嫩的女孩,稚齒而嬌嫩的女孩所生的孩子大多軟弱,并且因為多病而夭亡。更有些是喝醉酒行房,神思昏亂下所生的孩子也不聰明。 4 ??陰陽均至,所生的是非男非女之身,如果精血散分,就是生駢胎(雙胞胎)品胎(三胞胎),這是《褚氏遺書》的說法?;蛘哂猩鸁o肛門的,無產(chǎn)門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在徐巽的《胎育產(chǎn)化論》里面說“那是因為父母忍著大小便受胎的緣故?!边@個說法出自《衛(wèi)生經(jīng)》。 又有一生下來頭發(fā)如雪,肌膚純白的孩子,有人以為這樣的孩子是祭祀那天受胎的,所以稱白男為“社公”,白女為“社婆”,是不是?答:不是,按照徐巽的《胎育感化論》說“在受胎的時候,母親正好在經(jīng)期,榮血泛溢,所以成胎時孩子的膚色是白色的?!瘪沂蟿t以為是血充肌膚,所以身體是白色的。毛發(fā)都是白色的,眼睛像琉璃的,為什么?《經(jīng)》說“毛發(fā)是血之余?!庇终f“肝行血人才能看見東西。如今月水方行,血耗肝虛,毛發(fā)失去滋潤,眼睛失去養(yǎng)育的緣故?!???(卷上 完) 《席上腐談》卷下 宋 俞琰 5 ? 同樣是講養(yǎng)生的知識,應該以老氏為主要。老子的著作叫《道德經(jīng)》,接著就是程本,程本是老子的徒弟,孔子對他傾蓋而語,他的著作名《子華子》。 然后有文子,有關令尹喜,他們都是老子的學生。文子的著作叫《通玄真經(jīng)》,尹子的著作叫《關尹子》。在他們的后面有列子所寫的《沖虛至德真經(jīng)》,和莊子所寫的《南華真經(jīng)》,列子、莊子都是遵循老子的學說。 老子的著作被稱為《道德經(jīng)》,是徽廟褒詔所稱。注解《老子》的人很多,漢朝有河上公,魏朝有王弼,唐朝有葉法善,宋朝有蘇子由,近代是無錫尤氏所作的《老子音訓》,說古本是“王亦大為人”,說得極有道理。子華子的著作《靈樞經(jīng)》里面有一段是這樣的說法。 6 《文子》默希子有作注解,我看《文子》的首句說“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边@符合《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好像符節(jié)(用金、銅、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時雙方各執(zhí)一半,合之以驗真假)合之。 7 《關尹子》陳抱一有作注解,《列子》是張湛作注解,《莊子》有郭象注解、成玄英注解,近代有林希逸的《老列莊三子口義》。 《列子》上說引用黃帝書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蔽乙舱J為這句就是出自黃帝書,《老子》里面的這句也是出自黃帝書。莊子所寫的書是根據(jù)《列子》,是源于《列子》的理論而作。 8 《黃帝陰符經(jīng)》、《黃帝素問》,邵康節(jié)認為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作,托黃帝之名而作的書。 我以為《金碧龍虎經(jīng)》、《黃庭經(jīng)》恐怕也是魏晉時期的著作,托老氏之名而作。為《陰符經(jīng)》作注解的有驪山老姥注,張果注,連高腳注,金陵唐淳、李云峰注,儲華谷注,朱晦庵也有注。 晦庵說“我覺得《陰符經(jīng)》恐怕是唐朝李儉作的,是他著意以古文方式寫成的。為什么?因為他自己說起便行于世。我對呂伯恭講了,他也以為是這樣,就如麻衣《易》是戴氏自己作了注解,從文字上可以辨認出來?!? 9 《龍虎經(jīng)》有王道的注解,黃桐的注解和太虛子的注解,朱晦庵說“《龍虎經(jīng)》是根據(jù)隱括的《參同契》寫成的。因為《參同契》里面有記錄古時候龍虎之說,遂撰此書。比如‘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是說九六二用,行于六畫而無定位。《龍虎經(jīng)》里面說‘二用無爻位,張翼飛虛危?!?,說到別的地方去了?!? 10 ? 《參同契》是東漢魏伯陽的著作。葛洪說“伯陽所作的《參同契》,是借用了《周易》。他利用《周易》的爻、象來論證作丹的義理。而儒士根本不知神仙這些事,反而用陰陽理論來作注解,一下子失去原本的大旨?!笨稍跁x朝之前,已經(jīng)有人注解了《參同契》,比如有虞翻的注解,陰長生的注解,可惜已經(jīng)失傳了。 到了五代偽蜀真一子彭曉,寫了《通真義》,他利用五行來注解三相類為五相類,這是誤解啊。三相類,指太易,黃老,以及爐火之事,三者陰陽造化相類。參即是三的意思,同即是相,契即是指類,這是魏伯陽自己解釋的參同契的義理。說“委時去害與鬼憐”,委鬼,是指魏字。鄭煥將鬼改為仙,這謬誤大了;說“百一之下,遨游人間?!卑僖幌旅媸前?,白的旁邊站立一個人,合起來就是伯字;說“湯遭厄際,水旱隔并?!睖庥龊禐臒o水,就是易字,呃之厄際是阜,合起來就是陽字;這是作者自己在說“魏伯陽”。 彭真一的注解有蜀本、袁本、濟本,還有虛一子鄭煥本,以及汪剛所刻的版本,此版本收藏于越州蓬萊閣下。 《參同契》彭真一作了注解后,還有張隨作的注解,李抱素作的注解,他們的注解比較簡略。陳抱一的注解、儲華谷的注解有些新意。朱晦庵托崆峒道士鄒沂之名也作了注解,鄒沂就是朱晦庵,鄒沂注解了《春秋》,對邾子之國又作《考異》。 11 陶隱居在《真誥》里面有很多講仙女下凡的詩,一些有識之士不取用,以為是陶隱居的自為之辭。朱晦庵說“《真誥》的最后是《道授篇》,這篇竊取了佛教的《四十二章經(jīng)》的義理寫成的?!? 12 唐朝有吳真節(jié)作的《玄綱論》、司馬子微作的《坐忘論》、王昌遇作的《易玄子詩》、韓逍遙作的《內(nèi)指通玄篇》。 13 司馬子微在作《天隱子》序說“要妙在乎與天地真氣冥契同運。”又說“覺氣來則運自己之氣,適與天地之氣偕作,此是至妙之術。”倘若一年三百六十日內(nèi),自己運氣,去適合天地之氣,運三兩次后便能感覺自己身體清和,而后久久留之??梢娚裣芍?,不是很難。 14 《化書》是譚峭的著作。峭字景升,他拿著他所作的《化書》來求齊丘作序。齊丘謀殺了景升,然后竊奪景升的著作。 15 《入藥鏡》是白鶴山崔帶范的著作。呂洞賓有詩說“因看崔公入藥鏡,令人心地轉(zhuǎn)分明?!毕脑品?、儲華谷、蕭了真都有作注解。 我看這本書中說“天應星,地應潮”,不過是講上下往來而已。如果拘泥這個說法,那么就是“斗杓每月移一辰,月月不同;海潮每日兩至,日日相侶,二者安得俱應耶?”又有所謂的“窮戊巳”,被謬誤為“窮戊癸”,因而將癸認為天癸。這就如《悟真篇》里“才見芽生須急采”,有些便以為芽生就是癸生。這一看就是那些寫三峰之術(房中術)的人,胡亂解釋來印證他們的邪說。儲華谷的戊癸化火之說,李玉溪的坤癸之論,是為了反邪歸正,而強說之辭。 16 ? 宋朝陳希夷的《指玄篇》有八十一首詩,劉海蟾的《還金篇》也有十四首詩,還有陳朝元的《玉芝詩》,楊虛的《純粹論》,劉希鶴的《朗然子詩》,《寧玄子詩》,張鴻蒙的《還元篇》、《玉鼎悟解篇》,張平叔的《悟真篇》,薛道的《復命篇》,劉高尚的《法語》,劉虛谷的《還丹篇》,陳默的《崇正篇》,李長元的《混昆元篇》等書,里面只有《悟真篇》和《復命篇》有注解。 17 張君房根據(jù)《道藏》作了《云笈七簽》,書中有多處雜以符咒以及因果報應的說法。曾至游的兒子曾慥作了《道樞》,書里面記錄了各種仙丹詩歌訣,比如“海蟾之還金,朝元之五芝?!钡? 18 劉向的《列仙傳》,葛洪的《神仙傳》,沈份的《續(xù)仙傳》、曾至游的《集仙傳》、易如剛的《仙傳拾遺》,陳葆光的《三洞神仙錄》,其他的如《洞仙傳》、《神仙感遇傳》,這些書里面所說的雖然很雜,但是古今各位神仙的名字都記載在里面。 19 丹家詩詞歌訣,有元陽子的《大道歌》,曾先生的《靈源歌》,張?zhí)撿o的《大道歌》,高象先的《破迷歌》,吳真節(jié)的《學仙歌》、《玉鼎破迷歌》、《□處證道歌》,劉高尚的《敲爻歌》,金華子注解的《洞微子詩》。 還有一些是假托古人的名字而寫的,比如陰君的《還丹歌》、三茅君的《大道歌》、葛仙翁的《流珠歌》、許旌陽的《醉思仙歌》、呂公的《玄牝歌》,大部分都能分辯明白。 劉虛谷的《易傳》,不過是借用《易》里面的文辭來講自己的見解,劉虛谷不是了知《易》的人,所以朱晦庵經(jīng)常譏笑他。 20 陳谷的《神了然論》,詹天錫的《大易內(nèi)解》,王虛白的《三教貫一論》,楊蓬數(shù)的《三五歸一說》,他們的著作所說的內(nèi)容雖然繁雜,可都有觀看的價值。 21 白玉蟾的著作有《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瓊集》、《金關玉鑰集》,還有《留子元問道集》,《彭鶴林問道篇》,這些著作都是他的學生所編撰的。 《群仙珠玉集》抄了張紫陽的著作《金丹》中的四百字。 石杏林的著作《還源篇》,里面的文辭以及格調(diào)和白玉蟾是一個模子,因為白玉蟾用石杏林的名字所寫的。 陳泥丸的《翠虛篇》也是白玉蟾作的,《翠虛篇》首篇的幾首詩,都是元陽子所作,后來的《紫庭經(jīng)》、《羅浮吟》、《歸一論》與《武夷》等,看著像是同一人所寫的著作。 22 白玉蟾的《謝陳泥丸書》、《謝張紫陽書》,里面的內(nèi)容無非是在夸大自己的學說,但是這句“青山暮云,碧潭夜月,芭蕉春風之機,梧桐秋雨之秘?!庇脕碚撋蹈〕?,真的是極盡形容之妙。他的作品之所以要婉轉(zhuǎn)地假托別人的名字,是為了迎合當時的學者,讓這些學者能采納而不得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