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影》:厚重歷史下的人物斗爭,靖難之變到底怎么發(fā)生的?
最近《山河之影》在持續(xù)熱播,從劇名來看,這部電視劇似乎是對應電視劇《山河月明》。
劇名“山河之影”,或許有這樣的解釋,在江山大河之下,著重我們表現(xiàn)看不到的陰影之處。也就說,本劇另辟蹊徑,不再從大人物的角度,而是從小人物的角度來推進劇情。
故事一開始,主線是從靖難之變開始,也就是朱允炆削藩,導致叔叔和侄子的南北戰(zhàn)爭開始。熟悉歷史的九年義務教育同仁都知道,這場戰(zhàn)場結果是叔叔把侄子干掉并奪得皇位。
這不就是從古至今中,叔侄的戲碼!
好吧!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重點在于這種家族紛爭上升到國家高度后,會有怎樣的結果!

不過,這里我們不禁要問了,為什么明朝第二代權力過渡時期會發(fā)生“靖難之變”呢?
繼承人問題,從嫡長子到嫡長孫的過渡。
很顯然,中國古代王朝關于繼承人問題一直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問題。
可以說,任何一個和最高權力搭邊的人總會有些幻想的。畢竟,贏了就是擁有全天下,當然輸了也會刀斧加身。
朱元璋在稱帝時就確立了他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而朱標無論是品行和能力都達到老朱的要求。很多時候,朱標甚至是緩和朱元璋和群臣的紐帶。畢竟,朱元璋的戾氣不是一般的強。

有一個脾氣暴躁的老爹是什么滋味,想必有些家庭應該能感受到。何況這個老爹還是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人,隨時可以剝奪人性命的開國皇帝,心理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出意外的就真出意外了,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英年早逝了。
而繼承人早逝,那么按常理來說,只要還有嫡子,那么就從嫡子中順位挑選就可以。但是朱元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直接跳過他的這群兒子們選了朱標的兒子定為皇太孫。
被侄子壓著,叔叔們肯定心里是不服的。但是叔叔們有個霸氣的老爹壓著,皇帝和普通人家是不一樣的,天子愛長子,百姓愛幼子。牽涉到皇位繼承問題,是不會講父子之情的。

朱元璋過于自信了,總以為自己能跳出歷史上教訓,讓兒子藩王領兵鎮(zhèn)守四方,防止武將藩鎮(zhèn)威脅中央;又廢除宰相制度,防止出現(xiàn)權臣威脅皇位。
結果兩項措施都事與愿違。
朱允炆不著急削藩,燕王會反嗎?
朱元璋死后,皇太孫朱允炆成為皇帝的第一年就著急對付他的叔叔們。
由于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諸侯藩王不一樣,明朝的藩王并沒有自己的國土,所有的國土都是中央統(tǒng)一管理的。藩王只是在一個城里擁有一定的軍權,所以無土推恩。
從現(xiàn)代人角度來看,削藩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政策。任何王朝為了加強集權,必定會削弱地方,并且明朝這種藩王在地方上還有威脅皇權的情況。

朱允炆的迫不及待可以理解,但是越是迫不及待越應該冷靜。一上來就廢藩,叔叔們肯定會抱團的。當然朱允炆覺得自己掌握全國大部分軍隊,實力可以說碾壓其他藩王。
朱棣能獲得皇位也有很大的運氣,戰(zhàn)場在山東地帶,結果不打了,直奔南京,而朝廷主力竟然沒有追擊,路過的府縣估計覺得這是老朱家的家事。況且朱棣軍隊也是大明建制,地方上還真不好區(qū)分是朱棣的軍隊還是朱允炆的。(具體戰(zhàn)場上事情請具體了解史料,本人只是根據影視作品大致了解戰(zhàn)略情況,具體情況可能會很復雜。)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從歷史經驗教訓上已經明確給出答案了。
中央朝廷是不會允許地方上有一群時刻威脅中央的勢力的,不管朱棣宣傳朱允炆怎么逼迫叔叔們,但是當他當上皇帝時,他也照樣進行削藩。
朱棣和朱允炆之間存在著猜疑鏈,在沒有撕破臉皮之前,朱棣清楚自己實力,妄圖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天下,那是自不量力。他也也知道以后朱允炆會對王藩動手。而朱允炆也明白朱棣也時刻警惕著自己,如果以后讓地方藩王積蓄了實力,以后的削藩工作會更加難進行。

所以,他們之間就處于一種相互不信任的關系。而不信任的人之間,總有一天會爆發(fā)沖突的,這是任何時期都會發(fā)生的事情。
寫在最后:
似乎大一統(tǒng)的王朝在第二代權力過渡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
秦朝秦二世矯詔繼承,漢朝劉邦死后發(fā)生了呂后之亂,唐朝直接玄武門政變殺兄囚父,宋朝趙匡胤死后皇位給了趙光義,明朝第二代權力過渡也出現(xiàn)了問題,發(fā)生了靖難之變。
為什么這些王朝在第二代過渡時總有這樣的問題呢?
是因為本朝時間太短還沒有先例依照?
各位可以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