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兔八哥到阿童木,風起云涌的動畫三十年

編輯/?Eric Vilas-Boas、John Maher
來源/ Vulture?
翻譯/ Pel?
想了解各式各樣的動畫?
好奇這一媒介的承傳與流變?
想來次全方位“十全大補”?
前段時間,外媒Vulture發(fā)表了一篇文章:《100個塑造動畫的片段:從兔八哥、史派克·史比格到邁爾斯·莫拉萊斯,這一持續(xù)吸引著我們的藝術之歷史》,編輯Eric Vilas-Boas和John Maher邀請Jerry Beck、Maureen Furniss、山村浩二等大咖提煉出了這個“終極榜單”。我們將把它分割成多篇翻譯,與各位讀者分享,這是第二篇,將介紹1942-1969年的20個動畫片段。
↓點擊閱讀第一篇↓
送你一份考學必備片單,來拜一拜動畫的老祖宗

*因平臺限制,單篇文章只能添加10段視頻,因此部分片段將以小程序或動圖形式呈現。
*具體條目以原文為準。
《小鹿斑比》:斑比媽媽的死去
Bambi’s mother dies, Bambi (1942)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導演:大衛(wèi)·漢德(David Hand)

《小鹿斑比》在動物擬人化這件事上不算空前,在奪走至親性命這件事上也不算絕后,但它依然卓爾不群。斑比媽媽的死可能是迪士尼有史以來最殘酷最出乎意料的一場戲,僅是一聲來自“人”的槍響,母子倆從獵人手里逃脫的希望便被完全斷送掉了。
要知道相比原著小說——菲利克斯·薩爾騰(Felix Salten)的《小鹿斑比》(Bambi: A Life in the Woods),電影已然減少了黑暗的場面,結果卻仍如此令人心碎。這本書原先被認為太殘酷,不適合改編,直到《幻想曲》上映,一度擱置的《小鹿斑比》才開始制作?!缎÷拱弑取防飲寢屗廊サ倪@段成為迪士尼敘事套路的象征,父母的離去成為影片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迪士尼制片人唐·哈恩(Don Hahn)將其歸結于華特·迪士尼的個人經歷。他認為迪士尼添加這一橋段的創(chuàng)作沖動,來源于他對母親過世的深切內疚。無從知曉現實的創(chuàng)傷是否影響了《小鹿斑比》,但眾所周知華特·迪士尼早期對旗下所有作品都控制欲極強,直接參與了《小鹿斑比》的改編工作。畢竟原著里斑比的媽媽也死了,而在面向兒童的電影和童話里父母的離去也并非罕見,將其中情感傳遞到位絕非易事。
盡管它有殘酷的一面,但原著廣受評論家好評,被認為是最早的環(huán)保主義小說和反法西斯寓言之一?!缎∧_板走天涯》(The Land Before Time)、《獅子王》(The Lion King)等片中類似的死亡橋段都借鑒了《小鹿斑比》電影。此外,《小鹿斑比》還對動物福利有顯著影響。這部電影是驅使保羅·麥卡特尼選擇素食主義的原因之一?!鞍弑刃薄磳ΛC殺相較而言更“可愛”動物的心理現象——也來源于此。
拋開對后世的影響,這一橋段也美妙至極。工作室當時致力還原鹿的真實運動;動畫師埃里克·拉爾森(Eric Larson)說在《小鹿斑比》之前,動畫中的動物“就像大大的面粉袋”。這部電影是迪士尼黃金時代最驚艷的作品之一——即便它沒有《睡美人》《幻想曲》那哥特或壯麗的氛圍——那些簡約的森林背景,覆蓋的積雪和潺潺的溪流仍然生動無比,流傳至今。雖然迪士尼正用CGI重制這部電影,但就像它對其他許多作品所做的那樣,這種努力注定徒勞,那種美麗無法復制。
《熱辣小紅帽》:祖母追老狼
Granny pursues the Wolf, Red Hot Riding Hood(1943)
出品方:米高梅動畫工作室(Metro-Goldwyn-Mayer Cartoon Studio)
導演: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

改編自童話的動畫短片在20世紀上半葉非常常見。華特·迪士尼的公司在30年代拍攝了十來部這樣的影片,后來的競爭對手也對標效仿。所以不難設想40年代的觀眾開始厭倦這類老套的故事。
于是有了特克斯·艾弗里,動畫界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大師,他總能把握片中的時機為觀眾制造歡笑。在1943年米高梅公司制作的《熱辣小紅帽》中,他改寫了故事,以他慣用的方式打破“第四面墻”:他沒有直接改編,而是讓原先的角色跟旁白討要新劇本。第二幕隨之上演:摩登都市映入眼簾,吹著口哨追求熱辣舞者小紅帽(好似海報女郎Rita Hayworth和Lana Turner)的大灰狼登場。這部短片是艾弗里風格的完美體現,從對元幽默與流行文化的化用,到角色憑空掏出物件的演出,再到瘋狂拉伸變形的肢體。艾弗里的招牌喜劇僅需短短幾秒就能令那時的審查人員心慌意亂。
盡管動畫內容在后來幾十年里越發(fā)溫和,但艾弗里的創(chuàng)造永遠流傳。像是他的“打call狼”不斷被好幾代動畫師致敬和模仿。其中變成時尚富婆的小紅帽奶奶倒追大灰狼,大灰狼逃竄開門門外卻是空氣或墻壁,這一段啟發(fā)了1988年《誰陷害了兔子羅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中類似的橋段。
《墜毀兔八哥》:飛機墜落
The plane’s descent, Falling Hare (1943)
出品方:萊昂施萊辛格工作室(Leon Schlesinger Productions)
導演:鮑勃·克蘭佩特(Bob Clampett)

二戰(zhàn)時期,民族情緒在動畫產業(yè)彌漫——要知道日本第一部長篇動畫《桃太郎 海之神兵》就讓可愛的小動物犯帝國主義惡行。至于美國,用于宣傳的二戰(zhàn)動畫可分幾類:有專門描繪敵人丑惡嘴臉的,如《元首的真面目》(Der Fuehrer's Face);有教育國防軍事常識的的教學片,如《大兵斯納?!废盗?/span>(the Private Snafu series);也有讓流行角色把納粹打得屁滾尿流的,如《突擊隊員鴨》(Commando Duck)或《兔八哥遭遇日本異形》(Bugs Bunny Nips the Nips)。
《歡樂旋律選》(Merrie Melodies)中的短片《墜毀兔八哥》既無種族主義,也無教育意義,更無大國沙文主義,在眾多動畫中獨樹一幟,多年來不斷重播且從未刪減。(跟臭名昭著的短片《Censored Eleven》相比可溫和太多,它就只有兩個主角互相干架。)基本上只是用空軍設定演繹搞笑動畫。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兔八哥主演的動畫里,對手小精靈(The Gremlin)卻贏了這只狡詐野兔一手,角色關系的反轉給人超現實的感覺。片中小精靈想要破壞飛機,兔八哥手忙腳亂笑果十足。結尾飛機向地面墜落,這種荒謬感達到頂峰。兔八哥仿佛變成面團,在痛苦中不斷扭曲。這一段里,導演鮑勃·克蘭佩特既展現動畫技術又節(jié)約成本:僅是簡單顛倒一下鏡頭,效果就如此精彩,造就華納史上可能最棒的一個punch line。
《貓的協奏曲》
The Cat Concerto (1947)
出品方:米高梅動畫(MGM Cartoons)
導演:威廉·漢納 / 約瑟夫·巴伯拉(William Hanna and Joseph Barbera)

打造出這部作品的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是動畫世界的王牌搭檔。在電影學者萊昂納多·馬丁(Leonard Maltin)著作《Of Mice and Magic》中,他這樣描述二人如何互相成就:“巴伯拉擅長搞怪幽默的演出;漢納則立志當導演,對節(jié)奏有著敏銳的把控?!睗h納擅長音樂(《摩登原始人》主題曲就是他寫的),巴伯拉則超會畫畫。因此共同制作《貓和老鼠》短片時,他們的優(yōu)點總能天衣無縫地結合;自從《貓被解雇》(Puss Gets the Boot,首部貓和老鼠短片)之后,二人幾乎像被獨家聘用,精誠協作制作了15年的《貓和老鼠》動畫。
《貓的協奏曲》無論在作畫、節(jié)奏還是喜劇表演上,都是二人才華洋溢的巔峰之作。湯姆是舉止浮夸的鋼琴演奏家(動作取材于本片音樂監(jiān)制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杰瑞是住在鋼琴里的釘子戶,千方百計干擾湯姆演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隨著布拉德利的美妙音樂,一場爭斗鬧劇由此展開。彼時,米高梅公司以最高規(guī)格制作《貓和老鼠》動畫,獲得了多次奧斯卡獎項或提名;同時片中有增無減的暴力場面,也在那時讓工作室受到更多關注。
《貓和老鼠》的影響跨越數十年,一方面在電視上不斷重播,一方面催生了《辛普森一家》這樣荒謬出格的美國動畫誕生。和《樂一通》一樣,《貓和老鼠》在用卡通表現暴力這件事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特別“美國”的方式。
《砰砰杰瑞德》:杰瑞德上樓然后離家出走
Gerald walks upstairs and leaves his house, Gerald McBoing-Boing(1950)
出品方:美國聯合制作公司(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
導演:羅伯特·坎農 / 約翰·哈布雷(Bobe Cannon and John Hubley)

1941年迪士尼動畫師大罷工,許多員工離開公司。其中就有約翰·哈布雷,他認為迪士尼向現實屈服太多,動畫媒介發(fā)展因此受限。哈布雷隨后加入了新成立的美國聯合制作公司(UPA),在那里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脫線先生(Mr. Magoo)。他和其他動畫師一起,將打破美國動畫的傳統,證明動畫可以呈現另類多元的幻想世界。
UPA引入了“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的概念,為動畫帶來現代主義的設計。受畢加索馬蒂斯等現代畫家作品扁平視角與明亮色彩的影響,工作室用純色塊和極簡線條繪制背景。這種風格后來被漢納-巴伯拉公司繼承,后者使用這種技術節(jié)省時間和金錢,然而當年UPA這樣做是為了改變人們對動畫的觀念。《砰砰杰瑞德》——一部講述只會發(fā)出非人怪叫的男孩的短片——證明了有限動畫同樣蘊含創(chuàng)造力。
這部短片根據蘇斯博士(Dr. Seuss)的故事改編,由哈布雷制片,羅伯特·坎農導演,是UPA風格的完美演示,它巧妙地利用有限動畫,通過有限的色彩搭配和場景無縫剪輯,呈現出一部表達真情實感的現代主義影片。短片最好的一段過場,是主人公杰瑞德在學校被欺負后回家那一段。色調切換體現出他的沮喪,當他離家出走,發(fā)覺自己被黑暗包圍,這里的背景使人想起畫家林德·沃德的木版畫。
《鯨》
くじら(1952)
導演:大藤信郎

大藤信郎的《鯨》,1927年剛出品時為黑白默片,最終版本變?yōu)椴噬新?,影片也因此變得更加迷人。它是第一部在戛納電影節(jié)放映的亞洲動畫片,在當年獲得畫家巴勃羅·畢加索和詩人讓·谷克多的一致贊譽。
重制這部影片時,大藤信郎使用了特殊的技術,把透明的彩色賽璐酚(cellophane )和木偶皮影組裝在多平面的工作臺上,為場景營造光感。使畫面明明扁平,卻極富層次感和幻想感,即便各種元素交匯變幻,海洋和天空還是能互相區(qū)分。大藤信郎沒有通過傳統的(基于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的)動畫角色表演或對話來敘事——而是把角色變得更抽象,人物在這里只有影子,迫使影片只通過角色動作、(作曲家塚原晢夫壓迫感十足的)古典音樂以及音效(海浪的撞擊聲、雷聲、帆船行進的嘎吱聲;船員的笑聲、尖叫聲和談話聲)傳遞信息。
影片講述一艘船遭遇鯨魚,隨后其中一位幸存者遭受船員的攻擊。令人想起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讓人類的邪惡和愚蠢面對巨大海洋生物;又好像圣經中約拿的故事,讓沉船的幸存者被鯨魚所吞噬。暴戾人性與大自然的沖突這一主題相當常見,但大藤信郎的動畫不同凡響——而《鯨》表現出的創(chuàng)意和野心,正如當初戛納評委所認為的那樣,也向世界發(fā)出了信號:日本,遲早會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動畫超級大國。
《鄰居》:二男讀報紙
Two men reading newspapers, Neighbours (1952)
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導演: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

《鄰居》是動畫師諾曼·麥克拉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第一部使用真人演員制作的定格動畫,這種拍攝技術被稱為真人動畫(pixilation)。《鄰居》是一則反戰(zhàn)寓言,1952年問世時受到廣泛關注(據麥克拉倫說,靈感來源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所見所聞),全片短短8分鐘,講述兩個男人為一朵花而爭斗。
在《鄰居》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麥克拉倫是如何影響這個行業(yè)的,從第一幕互相對照的報紙文字開始,每一幀畫面都經過精心排布呈現?!多従印防锏恼嫒藙赢嫼颓擅罴糨媽崿F了許多傳統實拍電影不可能出現的視覺笑果(gag),當然兩位主角Jean-Paul Ladouceur和George Munro(他也被認為是真人動畫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表演也引人入勝——人時而漂浮在半空,時而憑空造出柵欄。《鄰居》不僅極具視覺張力,用獨特方式講了個簡單故事,更迫使觀眾去比較和思考動畫與實拍的關系。這部短片后來獲得奧斯卡獎和加拿大電影獎。
此后麥克拉倫對動畫媒介做出許多貢獻,主要體現在結合動畫與音樂的實驗上。他還創(chuàng)辦了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的動畫部門,培養(yǎng)了幾位著名獨立動畫師,并在中國和印度教授動畫。晚年,他和同性愛人蓋伊·格洛弗(Guy Glover,1937年相識,陪伴他度過抑郁時期)退休定居蒙特利爾的郊區(qū)。他們一起生活在那里,直到1987年麥克拉倫去世。
《混亂達菲鴨》
Duck Amuck (1953)
出品方:華納兄弟動畫(Warner Bros. Cartoons)
導演:查克·瓊斯(Chuck Jones)
? ?? ? ? ? ? ? ? ? ? ? ? ? ? ? ? ? ? ??

《混亂達菲鴨》是華納《歡樂旋律選》中的經典,和其他影片一樣,片中達菲鴨瘋瘋癲癲咎由自取。但作為一部“元動畫”看待,片中達菲鴨完全被創(chuàng)作者所掌控,延續(xù)查克·瓊斯一貫的趣味。同時,麥克·馬爾提斯(Michael Maltese)撰寫的劇本也使它成為一堂關于動畫如何運作、解釋緣何每一元素都很重要的動畫課程。
“管事的是誰?背景去哪了?”達菲鴨發(fā)覺背景變成全白后透過第四面墻喊話。接著背景不斷變化,達菲鴨也不斷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整個過程極為失控,最后聲音消失,畫面擦除,一大團黑色幾乎壓垮達菲鴨,甚至被鉛筆頭的橡皮擦除好幾回,這支頻繁現身的鉛筆,背后仿佛神明一般的存在。
透過這部短片,我們能意識到每一位參與制作《混亂達菲鴨》的人都很重要,因為倘若刪改片中任一元素,整個故事都會被改變。尤其還要贊美梅爾·布蘭科(Mel Blanc)標志性的搞笑配音與傳奇作曲家卡爾·施塔林(Carl Stalling)拿捏完美的配樂。直到片尾抖出最大的包袱(也是很查克·瓊斯了),原來手拿畫筆的是兔八哥!原來是他一直坐在繪畫桌前玩弄達菲鴨。這個名單上許多作品都很棒,但說真的:《混亂達菲鴨》是一部完美的動畫。
《歌劇是什么?》:“殺死那只兔子!”
“Kill the Wabbit!,” What’s Opera, Doc? (1957)
出品方:華納兄弟動畫(Warner Bros. Cartoons)
導演:查克·瓊斯(Chuck Jones)

這部短片(的重要性)無需多做介紹。他是傳奇動畫人查克·瓊斯的創(chuàng)作巔峰,是愛發(fā)先生(Elmer Fudd)最后一次亮相查克·瓊斯動畫,是兔八哥的超級變裝秀,還是對理查德·瓦格納舞劇的完美戲仿,甚至是對迪士尼《幻想曲》的嘲笑。難怪它成為第一部被美國國家電影名冊收錄的動畫片。
這部短片延續(xù)了瓊斯早期戲仿歌劇的短片《歌劇理發(fā)師》(Rabbit of Seville)的風格,還致敬了此前改編羅西尼歌劇的短片《啄木鳥伍迪》(Woody Woodpecker)。《歌劇是什么?》的制作尤其耗費人力,以至于瓊斯等動畫師偽造工時,謊稱額外的時間被用于制作更簡單的“歪心狼和嗶嗶鳥”(Wile E. Coyote and Road Runner)系列短片。額外花費的時間和努力在銀幕上一覽無余。莫里斯·諾布爾(Maurice Noble)的藝術指導讓人想起UPA的有限動畫風格,創(chuàng)造的世界備受德國表現主義影響,那嶙峋抽象的高塔、建筑和布景,在實拍電影里即使預算再高也無法復制。同時,斜角鏡頭也給了兔八哥和愛發(fā)先生的最后故事增添一筆堪比瓦格納的史詩感。
再來是全片真正的明星,兔八哥的女性變裝,扎著小辮的布倫希爾德(Brunhilde)。兔八哥的表演十分出彩,騎在一匹肥胖又優(yōu)雅的駿馬上“男扮女裝”;它成為許多人(包括魯保羅)第一次接觸變裝皇后的契機。這部片子是兔八哥生涯的突破,兔八哥本身也是查克·瓊斯生涯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巴冒烁缬羞^一段笨拙的時期,后來才形成了他那特有的自如態(tài)度,隨后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專屬兔八哥的,”瓊斯寫道。他把《歌劇是什么?》描述成塑造兔八哥形象的最后一筆?!彼蛟S是我們制作得最用心、最讓人滿意的作品。”
《白蛇傳》:白蛇變人
Transformation sequence, Panda and the Magic Serpent (1958)
出品方:東映動畫(Toei Animation)
導演:藪下泰司、岡部一彥

日本15年戰(zhàn)爭期間,極少有外國動畫片進入日本。待到戰(zhàn)后《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幻想曲》等重磅作品引進,頓時令日本國內的黑白短片黯然失色。直到東映推出日本第一部全彩動畫,證明日本也有動畫入場資格。
東映掌門人和前會計師大川博收購了受人尊敬的動畫工作室日動映畫,改名為東映動畫。他想要復制迪士尼的商業(yè)模式(和商業(yè)成功),制作出超越語言和民族身份壁壘的出口動畫。但彼時日本還沒有足夠的動畫師,所以東映不得不邊培訓邊制作《白蛇傳》,全片動用超過13500名員工(其中包括后來的動畫大師林重行)。
這部電影意義深遠。宮崎駿說:“我在看《白蛇傳》時第一次愛上動畫?!彼c另一位吉卜力創(chuàng)始人高畑勛都曾在東映工作?!拔抑两襁€記得,第一次見到白娘子時,因其無法言喻的美麗產生的悸動,以及之后我反復觀看這部電影的心情?!卑咨咦內说囊荒粸檎坑捌ㄏ虑楦谢{,許多人跟宮崎駿一樣被它感動。這部影片是日本首部長篇動畫——戰(zhàn)時宣傳片《桃太郎:海之神兵》——問世13年以來日本動畫最重要的里程碑。
招募滿腔熱情的動畫師容易,留住人才卻很難。所謂“東映大學”將年輕人培養(yǎng)成專業(yè)人才,他們卻對薪酬感到不滿。宮崎駿高畑勛等許多人都選擇離開并在后來成為東映的競爭對手。隨著60年代電視動畫風潮來臨,許多東映員工被挖走墻角。
《睡美人》:王子大戰(zhàn)黑女巫
Prince Phillip vs. Maleficent, Sleeping Beauty (1959)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導演:克萊德·杰洛尼米(Clyde Geronimi)

“我們抱著一定要殺死王子的想法(制作)?!蔽址驅だ咨?/span>(Wolfgang Reitherman)曾這樣說起他導演的這一片段。由雷瑟曼在內的“九老”共同導演,菲利普王子和龍形黑女巫的打斗簡直就像迪士尼那些年來抱負與成就的縮影。它提取了《白雪公主》公主逃亡片段和《幻想曲:荒山之夜》惡魔降臨片段中最精華的部分,并糅合成跌宕起伏的電影敘事。和工作室許多早期作品一樣,《睡美人》的動畫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默片的表現主義特質。騎馬飛奔的王子與變身惡魔的女巫形象善惡分明;最終決戰(zhàn)也在邪惡綠火的渲染下顯得驚心動魄。
但《睡美人》的絕妙之處并不僅限于這一個片段;華特·迪斯尼決定用70毫米的特藝拉瑪(Technirama)寬銀幕膠片拍攝——這讓《睡美人》成為第一部采取這種格式的公映電影——使得該片的藝術成就更加耀眼。藝術家艾文·厄爾(Eyvind Earle)貢獻了豐富細致的背景作畫。片中三位仙子為公主過生日的美麗場面則由迪士尼首位黑人動畫師弗洛伊德·諾曼(Floyd Norman)創(chuàng)作。還有像是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監(jiān)制的黑女巫在雷電與火焰伴隨下降臨一幕,為整部影片的質感定下基調。更不用說查克·瓊斯、唐·布魯斯(Don Bluth)等其他以不同身份參與制作的杰出動畫師。
盡管電影如此精致,《睡美人》上映后卻沒能吸引到觀眾,它標志著迪士尼一個時代的結束。此后迪士尼工作室接納了數字技術等動畫“捷徑”,《睡美人》是迪士尼最后一部完全采取手繪的電影。
《仲夏夜之夢》:二男決斗
Lysander and Demetrius duel,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59)
導演:伊里·特恩卡(Ji?í Trnka)

雖然在美國鮮有人知,但捷克動畫有著悠久豐富的歷史。特別是兩位動畫師——卡爾·齊曼(Karel Zeman)和伊里·特恩卡對這一媒介做出過巨大貢獻。齊曼因其對特效和動畫的使用被稱為“捷克梅里愛”,他的短片《靈感》(Inspirace)是第一部使用玻璃制作的動畫電影(據說是因為齊曼跟別人打了個賭)。受他影響的導演范圍極廣,從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到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更不用說同時代的伊里·特恩卡了。
特恩卡是木偶和定格的大師,由于他對動畫媒介的影響和對文學作品的奇妙改編,特恩卡當時被稱作“東歐華特·迪士尼”。在代表作《仲夏夜之夢》里,為傳遞莎士比亞筆下人物的情感,特恩卡只使用最簡單的構圖擺拍(framing and posing),拒絕對手工制作的木偶作任何改造。影片的配樂是經常與之合作的瓦茨拉夫·特洛伊(Václav Trojan)創(chuàng)作的芭蕾風格音樂,以突出動作的流暢性和節(jié)奏感。
《仲夏夜之夢》在技術上是一部極不尋常的電影。特恩卡認為黑邊遮幅(letterbox)的電影呈現方式令人厭惡,他選擇用兩臺攝影機拍攝每一幀畫面,一臺采用學院比例(Academy ratio,1.37:1),另一臺采用CinemaScope比例(2.35:1),基本上在拍攝時就和影院版本一起錄制好了裁切遮幅(pan and scan)的版本。《仲夏夜之夢》不同于當時其他動畫電影,呈現出一種震撼的史詩感——引起許多人的注意。UPA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史蒂芬·博薩斯托(Stephen Bosustow)認為特恩卡對UPA的視覺呈現影響巨大,稱贊這位導演是“第一位反抗迪士尼霸權的叛逆者”。
《毒雞湯童話》:長發(fā)公主
“Rapunzel,” Fractured Fairy Tales (1959)
出品方:Jay Ward Productions, Gamma Productions, Producers Associates of Television, Inc.
導演:杰伊·沃德、比爾·斯科特(Jay Ward and Bill Scott)

作為《波波鹿與飛天鼠》(The Adventures of Rocky and Bullwinkle)的插播短片,杰伊·沃德在《毒雞湯童話》里用一本正經的譏諷態(tài)度重述經典童話故事(配音演員一般包括:Edward Everett Horton、Daws Butler、June Foray、Bill Scott、Paul Frees)。尤其系列第一集改編自《長發(fā)公主》,有神經質的劇情發(fā)展(誰都知道開頭妻子不會因為吃不到萵苣死掉)、無厘頭的對白(“什么萵苣,在我看來明明是雜草”)以及一位活力滿滿但厭倦長發(fā)的公主。
受Butler和Stan Freberg的惡搞廣播劇《St. George & The Dragonet》影響,《毒雞湯童話》先是惡搞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的童話,后來開始自己創(chuàng)作童話?!抖倦u湯童話》“是《波波鹿與飛天鼠》中非常獨特的一部分”,動畫歷史學家基思·斯科特(Keith Scott)在著作《The Moose That Roared》中寫道,“這些短片成為許多觀眾對全片最深刻的回憶"。
片中的幽默感在80年后依然精妙不落俗——畢竟是沃德最忠愛的劇目之一。但除了提供笑料之外,《毒雞湯童話》還因為挑戰(zhàn)行業(yè)規(guī)范,影響許多后世創(chuàng)作者,在動畫史上有著一席之地。
與《摩登原始人》《杰森一家》等漢納-巴伯拉制作的家庭情景喜劇相比,《波波鹿與飛天鼠》(尤其插播的《毒雞湯童話》)給人尖銳諷刺,有時甚至特別黑暗的感覺?!抖倦u湯童話》為《魔發(fā)奇緣》和《史萊克》系列鋪平了道路。后世許多戲說惡搞童話故事的創(chuàng)作可能都跟沃德的工作脫不開關系,包括Jon Scieszka著名的“后現代兒童繪本”《臭起司爆笑故事》(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ly Stupid Tales)。
《小蝌蚪找媽媽》
出品方: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60)
導演:特偉
? ?? ? ? ? ? ? ? ? ? ? ? ? ? ? ? ? ? ? ??

Vulture認為,特偉與本榜單上其他人都不一樣。這位漫畫家和動畫導演進入動畫的世界,是因為政府任命進入體制。在被中國文化部任命擔任長春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廠長一年后,他率一隊藝術家來到上海成立了美術電影制片廠,在那里,他們將共同開拓三種動畫形式:剪紙動畫(paper cutting)、折紙動畫(paper folding)以及特偉的專長——水墨動畫(ink-wash)。
特偉和他的團隊開發(fā)水墨動畫,最早源于陳毅要求創(chuàng)作一部能表現剛去世的齊白石畫作的影片。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初次嘗試就達到了極高的成就,看似簡單的《小蝌蚪找媽媽》讓全世界動畫人感到驚艷又迷惑,沒有人知道特偉和他上美廠的團隊是怎么制作出這部精美短片的。其影響力在中國延續(xù)至今——從2018年《白蛇:緣起》的開頭就能看出。
因為受到干預或冷落,中國動畫有如此璀璨的歷史,也不得不克服許多障礙。自1988年特偉的最后一部作品《山水情》之后,中國再沒出品過任何一部真正的水墨動畫電影,老一輩的動畫師未能將技術傳授給年輕一代。缺乏政府資金支持,最優(yōu)秀的動畫師們也往往被美國和日本聘用,恐怕特偉那一代開創(chuàng)的動畫風格將要消逝。
《摩登原始人》:狂奔的弗雷德
Courtesy of Fred’s two feet, The Flintstones (1960)
出品方:漢納-巴伯拉動畫(Hanna-Barbera Productions)
導演:威廉·漢納、約瑟夫·巴伯拉(William Hanna and Joseph Barbera)

雖然動畫在50年代還被認為是兒童娛樂節(jié)目,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的《哈克狗》(The Huckleberry Hound Show,其中角色有哈克狗和瑜珈熊)系列卻出乎意料地受到成年觀眾歡迎,人們甚至會去酒吧看這部劇。這一成功激發(fā)了(曾為米高梅制作獲奧斯卡獎的《貓和老鼠》短片的)二人靈感,決定為電視臺黃金時段打造一部面向成人的動畫系列。
《摩登原始人》并非一炮而紅,至少在評論屆不是,但它很快就收獲了一批觀眾,因為它將《蜜月期》(The Honeymooners,當時最受歡迎的情景喜?。?/span>等大熱情景喜劇的表演與動畫才能做到的視覺笑果相結合。漢納-巴伯拉動畫甚至聘請了《蜜月期》的兩位編劇Herbert Finn和Sydney Zelinka,將實拍劇里的現代成人幽默帶到石器時代的《摩登原始人》世界。這是第一部有罐頭笑聲的家庭主題動畫,每個問題都會在結尾的笑聲中解決,它將創(chuàng)立一套動畫情景喜劇的模板,成為《辛普森一家》等知名動畫的老祖宗。
《摩登原始人》和漢納-巴伯拉的大多數作品一樣使用循環(huán)的“有限動畫”。動畫師把角色的手固定在身體兩側,循環(huán)播放弗雷德的腳當輪胎的動畫,然后重復跑過相同的背景。有限動畫由UPA工作室首創(chuàng),作為更偏向細致寫實的迪士尼和華納之外的第三種動畫風格,但漢納-巴伯拉動畫發(fā)掘了這種技術節(jié)省時間金錢的潛力。《辛普森一家》后來嘲諷了這一點。但在60-70年代,有限動畫幫助漢納-巴伯拉高效制作動畫,以至于《60分鐘》(新聞節(jié)目)曾將這家工作室稱作“動畫界的通用汽車”。
《鐵臂阿童木》:天馬飛雄的車禍
Tobio’s crash, Astro Boy (1963)
出品方:蟲制作公司(Mushi Production)
導演:手冢治蟲

只用了不到20幅圖像,但這段來自《鐵臂阿童木》第1集的片段卻有200多幀之長。它展現了《鐵臂阿童木》的創(chuàng)作者、漫畫之神、動畫先驅、文化巨匠手冢治蟲的有限動畫。局部動畫、抽象背景、動畫循環(huán)、靜止圖像上的鏡頭運動等技術,最終都是為了用盡可能少的動畫傳遞動態(tài)。
盡管如今成了日式動畫的傳統風格和視覺語言,但它并非起源于手冢的創(chuàng)新,也并非日本獨有。在當年,拿《阿童木》和《瘋狂原始人》等漢納-巴伯拉的作品相提并論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手冢沒有創(chuàng)造有限動畫,電視動畫制作者們依賴有限動畫,實際是受日本的商業(yè)環(huán)境所迫。
手冢在日本動畫發(fā)展初期做出了《鐵臂阿童木》的試播集。由于不熟悉具體成本,買方基于進口動畫報價等信息開出了極低的價格。明知資金遠遠不夠,手冢還是接受了,開了一個有害的先河,后來成為業(yè)界標準。這一決定的連鎖反應持續(xù)至今;當年手冢為了每張賽璐珞節(jié)省5日元更換供應商,如今日本動畫師在高強度的工作環(huán)境下拿著稀薄的薪水?!惰F臂阿童木》成就了今日的日本動畫產業(yè),只是留下的遺產頗為復雜。
《鐵臂阿童木》也是第一部在美國電視臺播出的日式動畫,由佛瑞德·萊德(Fred Ladd,另一個在動畫史上重要又復雜的角色)引進。它開創(chuàng)了美國把片子當素材“本地化”日式動畫的先例。像是重命名角色、隨性翻譯、粗暴剪輯、刪減和諧、強行不翻譯改作沉默(這段當初就刪掉了原本的臺詞),直到不久之前,這些狀況還很常見。
《伊阿宋與阿爾戈英雄》:骷髏之戰(zhàn)
Skeleton fight, Jason and the Argonauts (1963)
出品方:Morningside Productions
導演:唐·查菲(Don Chaffey);特效: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

雷·哈里豪森并不是第一個在大銀幕上使用定格動畫特效的人。但他對這一領域有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從《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中襲擊紐約的怪獸,到《泰坦的沖突》(Clash of the Titans)中的機械貓頭鷹。哈里豪森的作品是整整一代電影迷心中奇跡的代名詞,在電腦技術發(fā)跡數十年前,他就將飛碟、人馬和恐龍搬上銀幕。
他的天才不僅體現在設計和操控微縮模型的技巧上。他還發(fā)明了一種被稱為“動態(tài)化”(Dynamation)的技術,使用分割畫面(split screen)和背景放映合成(rear projection)將實景與定格攝影結合起來。讓他的動畫作品仿佛存在于現實世界——最著名的莫過于他1963年的代表作《伊阿宋與阿爾戈英雄》里,那場高潮迭起的骷髏大戰(zhàn),希臘英雄伊阿宋(Todd Armstrong飾)面對國王(Jack Gwillim飾)從地表召來的四位骷髏戰(zhàn)士。
這個精妙絕倫的片段拍攝耗時四個月。杰出的效果要歸功于哈里豪森將模型和演員的動作完美同步,拍攝出令人信服的戰(zhàn)斗場面。哈里豪森首先給演員拍攝,讓他們跟模型的替身一起排練,然后拍攝演員對著空氣打斗的影像部分;之后拍攝模型,錄下骷髏戰(zhàn)士(每個骷髏戰(zhàn)士都有5個活動關節(jié))的打斗影像,最后跟演員的部分結合?!爱敭嬅胬镉?具骷髏,每一幀就要設計35個定格動作。”哈里豪森后來回憶道。這場戰(zhàn)斗的特殊效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定格的骷髏模型與實拍明星同框出現在熒幕上,更重要的是,模型與人有了互動。
《歡樂滿人間》:進入畫中世界
The chalk drawing scene, Mary Poppins (1964)
出品方: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導演:羅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

《歡樂滿人間》之前,動畫和實拍的結合就已存在。華特·迪士尼本人在《米老鼠》和《幸運兔奧斯華》之前就利用此技術制作了一系列短片。在一些早期的《愛麗絲喜劇》(Alice comedies)短片中,迪士尼就逆轉了弗萊舍兄弟短片《跳出墨水瓶》(Out of the Inkwell)里的創(chuàng)意,讓一個真人女孩進入動畫世界。數十年后的《歡樂滿人間》里,他再次啟用這一創(chuàng)意,在這個片段中讓伯特(Dick Van Dyke飾)和瑪麗·波平絲(Julie Andrews飾)和孩子們一起跳入畫中世界。
在動畫奇觀里,角色們跳著舞,唱著謝爾曼兄弟創(chuàng)作的歌曲,與一隊動畫企鵝侍者互動,動畫由迪士尼傳奇人物弗蘭克·托馬斯(Frank Thomas)和奧利·約翰斯頓(Ollie Johnston)制作。這部電影今天看來時代感強烈,但就當時的技術而言卻極為先鋒,這主要歸功于真人和動畫角色之間的互動感,以及不同畫面之間合成的方式,要知道當時藍幕技術(blue-screen)或《星球大戰(zhàn)》那樣的合成技術都尚未廣泛使用。
達成片中的效果,需要用到鈉燈和一臺特制的有兩卷膠片帶的特藝彩色攝像機,以及一個特制的棱鏡,讓其中一條膠片帶捕捉鈉發(fā)出的蒸汽光,另一條負責其他(于是黃色色調的背景和拍攝物體分離,實現“摳圖”)。遮罩背景的效果相當完美,得以加入動畫背景和角色,同時仍能透過瑪麗頭頂帽子的絲網小孔看見背景。不可思議的是,特藝彩色公司再也無法復制出一模一樣的棱鏡,使得此后幾十年里解決這問題的方式變得相當繁瑣復雜。歸功于動畫的表現力和絕贊的合成技術,這一段現在看來仍然驚艷。可以看出迪斯尼當年實踐創(chuàng)新的意愿,而它也確實成功了。
還有一則奇聞,那就是著名且頗具爭議的《歡樂滿人間》原著作者P·L·特拉弗斯(P.L.Travers)很討厭片中的動畫段落,甚至在全球首映禮時要求迪士尼刪除。(“木已成舟?!保═hat ship has sailed.)迪士尼這樣回答道)它卻成了電影史上最精彩最生動的時刻之一,更不用說作為實拍/動畫結合的標桿。此后《誰陷害了兔子羅杰》和《歡樂滿人間2》(Mary Poppins Returns)也重現了企鵝侍者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歡樂滿人間2》里的動畫制作并非由迪士尼完成。)原作者特拉弗斯或許不喜歡這段動畫,但它是全世界動畫迷的最愛。
《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遭遇雪人
Confronting the abominable snowman,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1964)
出品方:Videocraft International, Ltd. (Rankin/Bass Productions)
導演:Larry Roemer、Kizo Nagashima(副手)

這部片子低成本、低規(guī)格,卻是響當當的經典。蘭金-貝斯電視公司(Rankin-Bass)1964年節(jié)日特別放送的《紅鼻子馴鹿魯道夫》 ,成為美國圣誕節(jié)的固定傳統之一。年復一年,其定格動畫的特質(質感獨特的角色,有許多毛毛,故事簡單但雋永)吸引了許多兒童。如果說《查理·布朗的圣誕節(jié)》(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用反消費主義的論調和平凡的爵士樂討好中產階級,《格林奇偷走了圣誕節(jié)!》(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里蘇斯博士的智慧使這部影片經典且雋永,那么《紅鼻子馴鹿魯道夫》可以說是粗糙、天真孩子氣、且獨具酷兒氣質的——從小精靈赫梅、沒人要的玩具、島嶼大老爹等可以看出。而且片中大雪人的橋段就像兒童版哈里豪森,不連貫低保真的動作和急速拉近的特寫鏡頭相輔相成,營造駭人的氣氛。
出于這些因素,再加上伯爾·埃弗斯(Burl Ives)一流的配樂,《紅鼻子馴鹿魯道夫》成為了經典。它的制作模式也可以代表如今許多美國電視動畫:在紐約完成故事板繪制后,實際動畫制作的部分外包給日本方明(持永只仁)的團隊。這種日美之間的合作,包括由此產生的“到底算誰做的”話題——此后將與這只可愛馴鹿的魅力一樣經久不衰。
《小鹿斑比遇見哥斯拉》
Bambi Meets Godzilla (1969)
導演:邁弗·紐蘭德(Marv Newland)

60年代末,當邁弗·紐蘭德在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進行學生創(chuàng)作時,他不知道自己將創(chuàng)作出世界上最有趣、最著名的動畫短片之一。他本來打算做一部真人電影,但因為野心過大無法完成,紐蘭德毅然放棄項目,改變創(chuàng)作方向,花費兩周時間和不到300美元制作了《小鹿斑比遇見哥斯拉》。
這部一分半的影片里,悠揚的配樂《奶牛的呼喚》(Call to the Dairy Cows)來自1829年的歌劇《威廉·退爾》(William Tell)——同時小鹿斑比在牧場吃草——直到來自Beatles《A Day in the Life》(1967)的最后一聲強勢接入,哥斯拉的大腳踩向我們的主角。幾十年后,紐蘭德開玩笑說,《小鹿斑比遇見哥斯拉》是“毀掉我職業(yè)生涯的電影”,雖然他后來又制作了電視動畫《Gary Larson's Tales from the Far Side》。
不說笑了,在當時,很少有學生作品能在美國影院放映(尤其在菲利普·德·布羅卡(Philippe de Broca)的《紅心國王》(Le roi de coeur)之前)。這部短片的魔力在于時間的把握(timing)??倳r長90秒,前48秒是片頭字幕,后27秒是片尾字幕,中間只留下12秒左右開拍時間展示哥斯拉那一只大腳,告訴觀眾可憐的小鹿斑比死得透透的——相反這部作品卻極具生命力,甚至在2013年逐幀高清重制。
未完待續(xù)……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