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山自燃防治技術-徐州吉安礦業(yè)科技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過程中的排棄物,通常占采煤量的15% ~ 20%。煤矸石山對環(huán)境最大的危害除占地外就是自燃。自燃時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周圍大氣環(huán)境,危害人們身體健康。
關于煤矸石自燃的原因,主要有硫鐵礦氧化學說和煤氧復合自燃學說。硫鐵礦氧化學說是目前解釋煤矸石自燃的主要理論。它認為,煤矸石中的硫鐵礦在低溫下發(fā)生氧化,產(chǎn)生熱量并不斷聚積,使煤矸石內(nèi)溫度聚集,引起煤矸石中的煤和可燃有機物燃燒起來,從而導致煤矸石自燃。而煤氧復合自燃學說則認為煤矸石中通常夾帶著10 %~ 25 %的碳質(zhì)可燃物,在常溫下,煤矸石中的煤(尤其是鏡煤和絲炭)會發(fā)生緩慢的氧化反應,同時放出熱量,當熱量聚積到一定溫度時,便可引起可燃物自燃,從而導致矸石山自燃。
煤矸石山發(fā)生自燃須具備以下條件:
1、煤矸石具有自燃傾向性;
2、有連續(xù)的氧氣供給;
3、有熱量積聚的環(huán)境;
4、以上條件應維持足夠時間已達到自燃點。
其中條件1為煤矸石發(fā)生自燃的內(nèi)部特征,2、3為其自燃的外部條件。煤矸石中的可燃物主要是黃鐵礦和煤,而氧氣及熱量積聚的環(huán)境,與其堆積結構有關。矸石山在自然堆放(平地或順坡堆放)過程中,均會發(fā)生粒度偏析,在矸石山內(nèi)產(chǎn)生“煙囪效應”。氧化產(chǎn)生的熱量,一部分由“煙囪效應”隨空氣帶出,另一部分則積聚在矸石山中。當某一局部溫度達到自燃點時便引起自燃,且逐步向四周蔓延。
煤矸石山滅火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接挖出法
這種方法較為簡單,但只適用于初燃的矸石山。一般利用機器或高壓水槍,挖出著火矸石和熱矸石,用水冷卻或讓其自然冷卻,回填或重新堆積。
2、注漿法
注漿法是國內(nèi)最常用的方法,可表面澆灑,也可挖溝灌注和鉆孔注漿。其中,鉆孔注漿對大面積或深部燃燒治理和防止復燃效果較為理想。該方法是在矸石山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鉆孔,將黃土、粉煤灰、電石渣和石灰等注漿材料配成一定濃度的漿液注入火區(qū)和自熱區(qū)??紤]漿液受重力作用的影響,其擴散以垂直方向為主,難以控制其流動方向。
3、灌水法
水在高溫下形成蒸汽,吸收大量汽化熱,其吸熱降溫效果非常好,是一種優(yōu)良的滅火劑。但是,選擇這種方法必須非常慎重。一方面,注水后矸石山空隙率增加,干燥后矸石的反應活性也會增加,很難防止其復燃。另一方面,對深部高溫熾熱火區(qū)或含有硫鐵礦的火區(qū),水與熾熱的炭相遇,產(chǎn)生大量的水煤氣,增加了爆燃幾率;水的加入會使硫鐵礦氧化反應更加劇烈、更復雜,產(chǎn)生的熱量和氣體來不及釋放,產(chǎn)生積聚而引發(fā)噴爆。
4、表面密封和壓實法
該方法是在矸石山表面鋪土、壓實,隔絕空氣進路,使矸石山內(nèi)部空氣消耗殆盡后熄滅。表面密封和壓實法可以降低燃燒強度和污染物排放速率,主要用于控制矸石山火勢和污染強度,需要及時維護。國內(nèi)采用分層堆放矸石、分層壓實的方法預防矸石山自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滅火效果不太理想。
5、低溫惰性氣體法
該方法是向火區(qū)注入液氮和固體二氧化碳混合物,可快速降低火區(qū)溫度,而且在相變過程中體積可增加500倍,形成冷壓波,從注入點快速擴散至全區(qū),把低密度熱煙氣排至地表,同時隔絕空氣,達到降溫滅火的目的。
對于矸石山火災,常用的滅火方法是注漿法。通過將漿液注入矸石層,降低矸石表面溫度,達到降溫的作用,并且填充矸石間的空隙,阻斷矸石與空氣的接觸。徐州吉安研發(fā)的MAG-Ⅰ型復合膠體防滅火材料與黃泥漿或粉煤灰漿復配使用,可以顯著提高漿體濃度,減少管路堵塞幾率,提高灌漿效率和灌漿質(zhì)量,屬灌漿增強型防滅火材料。在灌漿中的應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灌漿用于矸石山火災防治時的諸多弊端,比如最大化減少了拉溝現(xiàn)象,提高了填充效果,提高了水在空隙的留滯時間,同時也顯著降低了單位灌漿成本,是灌漿技術的一個重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