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4.4 武訓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4、武訓(公元1838—1896年)
? 清朝封建地主階級的忠實奴才,地地道道的尊孔派。山東堂邑縣人,原名武七,“訓”字是封建統(tǒng)治者給他取的名,意思是他死心塌地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反動行為“可為后訓”。勞動人民卻叫他“豆沫”,嘲笑他沒有骨氣。
? 武訓處于中國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異常激烈的清朝末年。他狂熱地宣傳孔孟之道,竭力維護腐朽的封建制度。他披上“行乞”的外衣,打著“興義學”的招牌,用盡各種辦法,到處哄騙訛詐,并且勾結官僚、豪紳,放高利貸、剝削地租,殘酷地壓榨勞動人民。他是一個以“興學”為進身之階的反動大流氓、大惡丐、大債主、大地主。他替地主階級辦了三所義學,教師都是“進士”、“舉人”或“拔貢”一類的孔孟之徒,“要能做滿八股文章的人,才有入學的資格”,學些內容是儒家經典和封建教條,培養(yǎng)“為皇上盡忠”的反動階級爪牙。
? 武訓還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反動哲學,叫嚷:“一人不學一人窮,人人不學人人窮”,把勞動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原因歸結于不識字,聲稱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讀書識字。這完全是孔丘“學而優(yōu)則仕”的濫調。
? 武訓這個反動階級的奴才,為形形色色的反動統(tǒng)治者所喜愛。清朝統(tǒng)治者吹捧武訓“大義”、“大仁”,封他為“義學正”,賜給黃馬褂和“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死后,又“宣付史館立傳”,入和“孝義祠”、“鄉(xiāng)賢祠”。解放后,[-]一伙拋出反動電影《武訓傳》,竭力歌頌武訓和“武訓精神”,妄圖借武訓所忠實信奉和狂熱鼓吹的孔孟之道,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教員親自發(fā)動和領導了對《武訓傳》的批判,并且親自為《人民日報》寫了《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的重要社論。教員徹底揭露了武訓和電影《武訓傳》的反動面目,揭露了鼓吹“武訓精神”的人們的反動本質,明確指出:“《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沉重地打擊了修正主義者和一切尊孔派。這場斗爭,是建國初期上層建筑領域里一場激烈的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也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教員領導和發(fā)動的第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批孔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