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茶錢先付...莫談國事”

《茶館》“茶錢先付...莫談國事”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答復有關(guān)〈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么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jīng)常下茶館的。那么,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cè)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p>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xiàn)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chǎn)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shù)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jīng)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lián)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自媒體時代,冠以內(nèi)容不適合發(fā)表不宜推薦...“莫談國事”...
《茶館》的經(jīng)典臺詞:
1、咱還是莫談國事。
2、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
3、咱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
4、我要不給他幫忙,他興許還找不著買主呢?
5、在街面上辦事,人緣最要緊。
6、我看吶,這大清國是要完吶!
7、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得掉腦袋!
8、我愛大清國,我怕它完咯~
9、旗人當漢奸你罪加一等!
10、改良改良啊,越改越?jīng)觯?/p>
11、我還是留著我這小辮兒吧,它萬一再把皇上改回來了呢?
12、這年月,誰也好受不了。
13、什么都改良,那為什么我的工錢不改改良?
14、反正我看透了,早晚不是累死,就是被炮轟死。
15、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他媽打,你可打什么呢打?
16、大英帝國的煙吶,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伺候著我一個人,這福氣還小???
17、講起來大清國不一定好誒,到了民國,挨了餓…
18、從牢里出來我參加了義和團,可是鬧來鬧去這大清國到底是亡了,該亡!
19、有皇上的時候啊,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tǒng)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tǒng)效力;現(xiàn)如今呢,誰給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
20、現(xiàn)而今吶,連我們都欠餉啊,非得天天拿人不可啊,好弄點兒津貼。
21、做過國會議員,那真是慚愧,革命有什么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22、死馬當活馬醫(yī),那是妄想,死馬不能再活,活馬可早晚得死。
23、罷課也都改了名兒了,叫暴動嘞~
24、你們就找吧,可著全世界地找,你們還能找著這么混蛋的政府嗎?
25、你應該勸告大家,有錢就得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就是,千萬別做好事!
26、我愛咱們的國啊,可誰愛我呢?
27、我打不了洋人,我還打不了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