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二十一章

? ? ? 孔德之容(1),惟道是從(2)。道之為物,惟恍惟惚(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5),其中有精(6);其精甚真(7),其中有信(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9),以閱眾甫(10)。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11)!以此(12)。
【注釋】
(1)孔德之容:一般解讀,孔,大的意思,大德的形態(tài)行蹤。其實更準確的意思是使動用法,使之更多、更大的意思;容,狀貌,也可引申為舉止行為。德:一般解讀基本上都是錯誤的,按老子在三十八章對“德”的概念含義的界定看,老子所持之“德”應(yīng)為“上德”,其表現(xiàn)側(cè)重在對待客觀事物的認同和接納依循上,而不是表現(xiàn)在對人們行為的主觀從眾上。關(guān)于“上德”,在解讀三十八章“德”的時候,會更詳細地加以說明?!翱椎轮荨边@句意思是,(我)盡量使自己的舉止行為更多、更大的體現(xiàn)為對客觀事物的認同和接納依循上(而不表現(xiàn)為對人們行為的主觀從眾上)。
(2)惟道是從:惟即唯。這一句是賓語前置句,完整的句子是“惟是從道”,意思為,我對客觀事物的認同和接納依循只是遵循著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應(yīng)該放在上一章的結(jié)尾,點評時就不再涉及了。
(3)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之前一般解讀,“道”作為一種存在物,它是若有若無、閃爍不定的。其實,這樣解讀錯得非常離譜。首先,我們已經(jīng)明確指出了“道”不是“物”,道是對客觀事物演變必然性的自在規(guī)定或抽象;其次,如果解讀“道”是“物”,那么,老子自己在本章的論述邏輯就混亂不堪了,你看老子自己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我憑什么知道萬物紛繁復(fù)雜的狀況的呢?我憑借的是道啊,這明擺著道與物是兩回事。比較準確的解讀是,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之”字解為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以不翻譯,“為”作動詞解,意為“產(chǎn)生”,整個句子的意思是,道的本質(zhì)規(guī)定了事物的產(chǎn)生必然是恍恍惚惚而極為微妙的。這樣的意思,我們在序言中已經(jīng)講得很透徹了,就不再重復(fù)了。
(4)象:之前一般解讀為“形象”,“形象”為主觀概括所得,更準確的解讀應(yīng)為“客觀物象”。
(5)窈兮冥兮:之前一般解讀,窈(yǎo),深遠;冥,暗昧,不清楚。形容“道”的昏昏昧昧、深不可測。這樣解讀極不準確。比較準確的解讀應(yīng)為,事物的產(chǎn)生雖然是恍恍惚惚而極為微妙的,但其中卻有確定無疑的“精”等。
(6)精:指極細微的物質(zhì)。精、氣等概念,都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極其微小的原質(zhì)。不恰當?shù)乇确剑拖蠼裉煳覀冋f分子、原子等基本物質(zhì)一樣。
(7)其精甚真:這種極微小的原質(zhì)是很真實地存在著的。
(8)信:實在、可靠的東西,也有理解為現(xiàn)在所稱的“信息”、“基因”之類的。
(9)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之前一般解讀,名,指“精”、“信”等的存在狀況。整句意思是自今及古,其“精”、“信”等的存在狀況從不失去。這樣解讀也極不準確。這里“名”與下面的“閱”都應(yīng)是人的主觀行為,“名”在這里可以解釋為“命名”、“描述表達”,甚至也可以引申為“探究”,句中的“其”字是代詞,指代“象”、“物”、“精”、“信”等;“不去”與“自今及古”句意相聯(lián),有從不失去、從不間斷的意思。這樣整個句子的意思應(yīng)該是:自今及古,人們對“象”、“物”、“精”、“信”等的探究從不間斷。
(10)以閱眾甫:眾甫,帛書本作“眾父”,其義相同,指萬物的起始。這句中關(guān)鍵是“閱”字,應(yīng)解釋為人的主觀行為,似解為“觀察”、“判斷”比較合適,“以”應(yīng)解為目的介詞,整句意思為,(人們)以這種探究來觀察判斷萬物的產(chǎn)生。
(11)何以知眾甫之狀:何以知,賓語前置,以何知,憑什么知道;眾甫之狀,萬物演變的狀況?!耙灾笔乔懊妗耙蚤啞钡倪M一步。
(12)以此:此,指道。憑著“道”對客觀萬物的演變本質(zhì)的自在規(guī)定,事物的產(chǎn)生必然是由客觀的“無”的存在狀況,隨著客觀的“有”的因素的積累而打破;反之,客觀事物“有”的存在狀況,必然隨著客觀的“無”的因素的積累,從而走向消亡。
點評:
? ? ? ? 這一章與之前的第十四章歷來的解讀都有把“道”理解為“物”的傾向,但很顯然“道”肯定不是“物”。第十四章說“道”為“無物”,其“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但“道”卻確實存在“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渭道紀”,這是在論證“道”的客觀存在,側(cè)重在闡述“道紀”即道的本質(zhì),從道的本質(zhì)看,它是客觀事物演變發(fā)展的抽象,所以道的本質(zhì)就絕對不是物。這一章則換了一個角度,論述了在“道”的本質(zhì)規(guī)定之下天地萬物是如何從“無”的存在狀況演變?yōu)椤坝小钡拇嬖跔顩r的,這其中就是因為有產(chǎn)生事物的客觀因素諸如“象”、“物”、“精”、“信”的積累,當這些客觀因素不斷積累,就遲早打破客觀事物“無”的存在狀況,于是新事物就產(chǎn)生了,這就是老子所謂的“天下萬物生于有,而有生于無”。
? ? ? ? 在這一章中,老子除論述了“道之為物”的一面,老子還論述了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個方面,即“以道知物”。當人們“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即把客觀事物產(chǎn)生的因素及其積累問題探究清楚之后,那么人們就可以觀察和判斷客觀事物如何演變了,這就是“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p>
? ? ? 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為什么同樣的事物卻會有千變?nèi)f化的狀況,“眾甫之狀”異彩紛呈?老子的結(jié)論是客觀事物演變是必然的,這是“道”在本質(zhì)上規(guī)定了的;同樣也是必然的是正是由于客觀事物在積累的諸如“象”、“物”、“精”、“信”因素上的不同,客觀事物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演變狀況。
? ? ? ?這里可能最好還是舉一些具體的事例為好了。大的方面的事例,比如,同樣是近代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英、法、美、德、日為代表的這些國家,其革命過程的演變狀況和革命結(jié)果、立國模式卻是“眾甫之狀”,根源就在于各國背后的“精”、“信”等上的不同。在美國其必然性就是先獨立戰(zhàn)爭,后南北戰(zhàn)爭。再比如,同樣是社會主義革命,俄國革命與中國革命的道路其演變狀況也是“眾甫之狀”;還有蘇聯(lián)與中國同樣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但在中國人心底始終有“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的歷史基因,所以比較容易走上改革自新之路。更為神奇的是,正是由于中國自古就有的這個歷史基因,所以在中國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以所謂“普世”為標桿的照抄照搬的全面膜拜現(xiàn)象。小的方面的事例,比如,同樣一件事情,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就是各人的身世經(jīng)歷、知識背景、價值判斷等的不同。
? ? ??老子在這里的深刻性是,當我們現(xiàn)在還在說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的時候,老子已經(jīng)解決了應(yīng)該如何具體分析的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