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地1中的“飛行釘子”:航空飛鏢
? ? 戰(zhàn)地1對地攻擊飛機除了攜帶炸彈和火箭的“舔地機”外,還有一種獨特的“釘子機”,這種飛機可以瞬間向地面投擲大量的“釘子”,一度被稱作是“袖珍重轟”并深受飛行員們的歡迎。然而,后來釘子機也沒有躲過被削弱了的命運,最終不幸成為刮痧師傅并加入了冷門武器的一員。而咱們今天的主角不是釘子機本身,而是釘子機投擲的“釘子”:航空飛鏢。??

? ?戰(zhàn)爭在1914年爆發(fā)后,剛出茅廬的飛機也被主要參戰(zhàn)國拉出來投入軍事用途。但當時的飛機的載重能力非常有限,無法攜帶高威力炸彈執(zhí)行對地打擊任務,而且當時也沒有哪個國家擁有適合飛機的殺傷武器。
? ?面對這種情況,法國軍隊發(fā)揮創(chuàng)意,設計了一種空投的“冷兵器”:航空飛鏢,也就是戰(zhàn)地1中的“釘子機”投放的東西。
? ?法國人選用了5英寸長的細鋼柱,將前端0.5英寸長度用機器削尖,剩下的4.5英寸被再加工,這樣鋼柱就有一個“X”的橫截面。然后這些飛鏢通常被安裝能裝入200-500支的容器罐中,容器罐安裝在飛行員座椅下方的位置,口沖下,飛行員有一根拉繩,只要拉動拉繩就能打開容器罐釋放飛鏢,根據(jù)容器罐的大小以及飛機的飛行高度不同,飛鏢的覆蓋面積、覆蓋密度也不同,不過覆蓋500平方碼還是有能力的。


? ?乍一看,航空飛鏢可能和普通飛鏢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它其實是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致命設計。法國人在飛鏢尾部安裝了尾翼,這樣它們就可以平穩(wěn)的飛向地面,雖然飛鏢體型不大,但從幾千米高空落下來還是能像重機槍那樣輕松貫穿鋼盔,而且飛鏢是從頭頂上給人開顱。
? ?在被法軍投擲的航空飛鏢多次摧殘后,德軍也仿制出了這種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武器。有趣的是,德軍飛機使用的航空飛鏢被刻上了特殊的銘文:“Fran?ois,Allemande”,意思是“法國發(fā)明,德國制造”。這樣做是為了讓法國人嘗一嘗他們自己發(fā)明帶來的惡果。



? ?英軍也同樣效仿法國盟友設計了航空飛鏢并裝備給陸軍航空隊,而且他們對航空飛鏢的威力進行過測試,測試目標是一頭牛,然后一架飛機向這頭牛所在的地方投擲了航空飛鏢,其中三支飛鏢當場穿透了牛的身軀并扎入了地面。



? ?事實上,航空飛鏢只能對沒啥防護的人員造成嚴重打擊,如果這個人躲進了一個簡單的防御工事,那航空飛鏢就無能為力了,因為這玩意沒有打穿堡壘的能力。
? ?不過,航空飛鏢的心理打擊能力還是可觀的,大量的飛鏢如雨點般灑向地面確實會對步兵造成不小的恐慌,而當這些人看到戰(zhàn)友的尸體后,他們的san值只怕是蹭蹭蹭往下掉。
? ?雖然航空飛鏢是一種有趣的東西,但是它的實際威力實在是低。從1915年開始,軍用飛機的發(fā)展就踏上了高速公路,它們的載重能力越來越強,已經(jīng)可以攜帶機槍炸彈等高威力武器,而這些武器有更直觀的破壞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航空飛鏢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
? ?最后說一句,戰(zhàn)地1中的航空飛鏢對裝甲車和坦克有破壞效果,但這只是EA為了游戲性做出的“篡改”,因為現(xiàn)實的航空飛艇從來沒有裝填過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