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霸屏熱搜!看古人都用哪些“避暑神器”

立秋已過
依舊驕陽似火
夏日仿佛昨日開始
高溫熱浪仍在肆虐

截至8月18日全國有264個高溫紅色預警正在生效中,其中重慶市以45℃的氣溫占據全國氣溫排行榜這一時段的榜首位置。
暑熱蒸騰,我們禁不住納悶,
在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古代,
人們如何度過難熬的炎夏?

?
NO.1
古代避暑之——食
冰飲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屬
既然能制冰
便有酷愛冷飲的古人
發(fā)明了名目繁多的冷飲冷食
?

↑宋代街上賣冷飲的商販
春秋時期諸侯在宴席上已經能喝到冰鎮(zhèn)過的米酒涼快解暑度數又低好喝又可以“貪杯”后來勞動人民用刀刨削出冰屑加上白糖和香料也就是我們現在刨冰的前身

↑章懷太子壁畫中出現的“冷食”
而到了隋唐時期民間制作儲藏食品的方法得到了進一步普及人們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鹽以降低冰的融點再將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過一會,就有了最早時候的“冰棍”

在宋朝各色冷飲更是品目繁多例如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梅花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一些冷飲店甚至要賣到三更時分才打烊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在元朝在牛奶中加入冰,即為“奶冰”后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而為了保證冷飲的口味聰明的古人也發(fā)明最原始的“冰箱”——即“冰鑒”
冰鑒分兩部分“鑒”是外套,“缶”在中間鑒和缶之間有很大的空隙用來放冰塊可以保證食物長時間不融化

▲冰鑒結構圖,中國最早的“冰箱”
NO.2
古代避暑之——住

↑古代“葛優(yōu)癱”
“無冰不歡”老祖宗們早就學會了用天然冰塊制冷
漢代的皇室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房叫“溫調殿”夏季房叫“清涼殿”

↑清涼殿
清涼殿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貯冰于膝前四周掛著水晶簾子還有仆人扇扇子“清室則中夏含霜”盛夏時室內便可結霜,清涼無比

到明清時期,更有了“可移動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


↑劉貫道《消夏圖》
西漢時長安一巧匠丁緩為了祛暑發(fā)明了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此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NO.3
古代避暑之——穿
除了吃、住,他們在夏日穿搭上也絕不將就魏晉之前男人們愛赤膊女人們則推崇“開襠褲”

這種“開襠褲”并不單穿,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里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
小風嗖嗖襠下過,別提那個清爽了!

開襠褲
唐朝美女最愛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更是既清新、涼爽又時尚、前衛(wè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