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被《芭比》破防了???

最近不管我打開什么社交軟件,都看到大家在為電影《芭比》吵架,角度五花八門。
起初是為排片吵。
《芭比》上映首日,排片率只有2.4%。
和暑期檔其他劇比起來不值一提。

網友忍不住發(fā)問,怎么國外口碑爆棚的電影到了國內,可憐得連排片都拿不到?

比較陰謀論的說法是
——這是中國院線故意打壓的結果。

至于為什么打壓,又衍生出不同的解釋。
有人遇事不決罵資本,痛斥資本不想讓國內觀眾看到好片子。因為好東西看多了,觀眾就不好騙了,那誰還愿意為國產爛片買單呢?

有人諷刺這片子選的時機不好。趕上暑假這個變相的“國產電影保護月”,注定拿不到排片。

有的表示看了這電影,中國女生就不好控制了,所以不可能給排片。

恐怕都有些過度解讀。
要知道,電影院的本質是商業(yè)機構,最根源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院線排片的原則也是盡最大可能把利益擴大,以便賺到更多的錢。
人家真的會放著好好的錢不賺,光憑個人的喜好去刻意去打壓一部電影嗎?就算真有,也只會是個別情況,不太可能形成規(guī)模。
《芭比》拿到的排片少,只能說明院線原本不看好這片子,覺得它賺不到錢。
為什么不看好?
有兩個很直觀的原因。
一是,《芭比》在上映之前幾乎沒有在國內做過任何宣發(fā),更別提什么針對性物料了。
他們去韓國跑過路演,把倫敦眼變成芭比粉,還在其它國家投放了大量的戶外廣告。



媒體估算華納為《芭比》投入的宣發(fā)費用為1.5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的制作預算。

但這一切都和國內市場無關。
沒有物料,沒有點映,沒有路演,連電影院貼片都沒見過幾次。

毫無宣傳,院線憑什么給排片呢?
難不成要院線經理們全靠著一腔孤勇,去相信一部憑空冒出來的電影能大賣特賣嗎?
二是,國外電影在國內爆冷太多次了。
影史票房第三的《阿凡達2》,上映那天給了80%的排片,密鑰一直延期到春節(jié)檔,還是只有16億票房,完全不及預期的30億。
今年全球票房冠軍《馬里奧大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只有1.7億票房。
曾經備受追捧的各種迪士尼、皮克斯、漫威之類的,上映初期都給足排片,結果也不理想。
《小美人魚》,2600萬。
《瘋狂元素城》,1.13億。
《蜘蛛俠縱橫宇宙》,3.56億。
《蟻人3》,2.7億。
《閃電俠》,1.8億。
《奪寶奇兵》,2300萬。
《碟中諜7》,3億。

這些宣傳聲勢浩大的電影尚且如此,院線又如何會相信一部毫無宣傳的電影能有水花呢?
院線不信任,那自然拿不到排片。畢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一切都是為了賺錢啊。
到了現在,因為上座率可觀,《芭比》的排片已經慢慢漲到了10%,走勢良好。

而被詬病的《超能一家人》剛好相反,因為上座率差,排片降了很多。

這不正好說明,院線排片是利益導向的嗎?
沒有哪家電影院會跟錢過不去,絕大多數時候,誰能給電影院賺錢,影院就會排什么電影。
只要真的有很多觀眾想看,排片肯定會漲。

排片問題只是引線,更激烈的“破防”在后面。
有博主早早放話,說如果國內順直男看了這電影,會從頭到尾破大防。

沒過幾天,一串低星評分好像佐證了這點。
“女性主義邪教”
“女人的地位必須低于男人”
“妹子們笑個不停,我尷尬得要死”




有人講自己看的場次,有男的半途離場。


全程冷笑。

有男性觀眾現場表演電影情節(jié)。
直接場內外聯動了。

影評人里,也有不少罵芭比匪夷所思的。

最后有人呼吁兄弟們一起動用投訴大法,希望直接把電影干到下架。

不止是國內,據說國外破防的男的更多。
韓國男人專門給電影打一星。

而美國男人花了43分鐘吐槽《芭比》,說它是一部垃圾;還吐槽女主長相平庸。

評論員憤怒地火燒芭比娃娃,進行抵制。

還有人借助上帝的名義阻止芭比。

然而,這些人越是破防,芭比的支持者越覺得電影是名副其實的神作。

把那些場外故事看作隱藏彩蛋。

大家也知道,現在互聯網上,男女議題本來就非常敏感,一點點火星就會噼里啪啦爆炸。
現在這些言論更是直接開水上澆滾油。
就這樣,一種莫名的共識出現了,說《芭比》就是女性之光,女性必看,不看就開除女籍。

而那些看完覺得不好看的,要么是沒品味,要么是心理男人,不能和女性共情。

其實我們辦公室有男同事去看過了,看完覺得還不錯,但他恐怕不敢上網這么說。

也有人認為,男性對《芭比》的評價可以作為擇偶標準,四星以下就不用考慮了。


結果是《芭比》完全脫離了電影本身,成為了某種意向符號,用于給人打標簽。

很難不懷疑這些吵架也是種營銷手段,故意挑起話題引發(fā)討論讓大家都來關注。
在網上評論別人也是件很累的事情。上網沖浪的人很多,默默看消息不發(fā)言的是大多數,沒那么多閑人天天在網上和人大戰(zhàn)三百回合。
但是有利益的話,就可以。
因為沒有正經宣傳,這片子在國內原本沒啥關注度的,現在和性別議題關聯上,我頓時產生了一種全世界都被芭比包圍了的錯覺。
怎么不算是贏家呢?

有營銷也正常,現在干嘛不得搞點營銷呢。但分寸拿捏不好,就容易讓人逆反。
我現在看到不少人說不想看了。
覺得自己去不去看電影都要上升到“不支持女性主義”這種高度,和道德綁架有什么區(qū)別。


之前網上有張瘋轉的芭比臺詞,也讓一些人感到太刻意了,很說教——這些道理我還不知道嗎,非得花了錢還被指指點點?

而且大家看電影不是來上課的,就是圖個輕松,現在搞得好像有什么kpi一樣,壓力太大。
也有人說,會因為這些不去看的人本來就不是這部電影的受眾,給自己找理由很可笑。

可那些因此去看的人,也有些覺得被詐騙了:“明明這電影很溫和,有什么可破防的?!?/p>

完全不符合原有的預期。
言下之意大概是沒有碰到女性主義的真正痛點,不夠激烈,不夠直擊人心。


一位女性朋友跟我抱怨,這片子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意思,“更像是喜劇片”,“不能因為電影匹配了我的價值觀,就說它是好電影?!?/p>
拋開電影想要傳達的價值觀不提,還有人覺得它作為電影本身的完全度并不高。
如果一部電影連故事都講不好,那又談何其它?好比漏底的水杯,夸獎造型毫無意義。

可惜這樣的言論也會被追著罵,或扣帽子。



部分支持者認為,就憑電影這么敢諷刺都值得一看,大家過于挑剔就是吹毛求疵。

是“對女性創(chuàng)作者太過嚴苛?!?/p>

我以前就說過,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是非常個人的感受,沒必要強加給別人,讓所有人認同。
喜歡一部電影,不代表電影是完美的;
一部有缺陷的,或者說不完全盡如人意的電影,也不代表它是不值得被喜歡的。
你喜歡的電影別人不喜歡,很正常。
你不喜歡的電影別人喜歡,也情有可原。
不要覺得所有和自己意見不一的人都是敵人,或水軍,人家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何況一部電影。

緊接著,又有人把矛頭指向芭比娃娃本身。
有人說,芭比不就是女性刻板印象的典型嗎?
金發(fā)白膚長腿,大眼睛小嘴巴,身材完美,永遠穿高跟鞋,熱愛粉色,明明是物化女性啊!
除了給女性帶來容貌焦慮還帶來什么了嗎?
怎么搖身一變成了爭取女性權益的正面形象?


有人反對,當然就有人支持。
你說芭比是刻板印象,我說你對芭比的刻板印象才是刻板。
憑什么女性不能是芭比這樣的呢?憑什么不能美,我就是美給自己看不行嗎?怎么一美就被說媚男,一打扮就被批評服美役?
我就想這樣,不可以嗎?
明明女性身上的枷鎖夠多了,為什么還要往上面綁繩子,去讓渡自己的空間呢?

支持者還找出芭比的不同形態(tài)來作證。
說她明明可以是everything,可以當律師、演員、科學家、醫(yī)生,甚至去競選過總統(tǒng)。

這兩種觀點沒有對錯,只是女性主義的不同形式。前者反抗傳統(tǒng)社會里對女性的刻板定位,后者呼吁新時代女性的自由探索。
反而,當人們劍拔弩張地爭論誰對誰錯,迫不及待地想劃出某種標準時,才是踩中了獵人的隱藏陷阱,把自己圈進了更小的圍欄里。
而且現實是,不管賦予芭比這個IP多少新鮮的意義,它的本質依舊是生意。
既然是生意就涉及到利益。
以前芭比的形象是那樣的,因為更受歡迎;而現在主流消費市場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自然也要迎合市場做出改變。
文娛產業(yè)本質上是被包裝得更漂亮的消費主義。它或許有故事,有表達,有內涵,但這些內容從根本上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買單而存在。

如今,女性主義正成為這樣一款時尚單品。你得買單,否則就是不夠進步,不夠覺醒。
或許這種夾雜著目的性的女性主義不夠純粹,但換個角度——有總比沒有好。

說回電影。
現在芭比的拍片是升了,票房反而在倒掛。周二拿到了9.8%的排片,票房只完成了8.5%;今天排片突破10%,票房占比9.6%。

對比海外爆火的票房,好像不夠出彩。

有人不理解,明明是這么好的電影,為什么就是沒人看呢?那一定是受眾不行吧。

結果又是熟悉的——吃飯、睡覺、反思。


但是看看隔壁一直被夸女性意識特別高漲的韓國,人家也不看啊,甚至票房還不如我們呢?

難不成這也是簡中的錯?

其實根本沒有這么深層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為電影的受眾真的只有這么多。
看過一個數據,說中國14億人里,真正有觀看美劇習慣的人大概只有兩千萬。
只不過是這些人特別活躍,經常會在網絡上進行討論,才會顯得整個群體特別聲勢浩大。
這些人經常關注歐美圈,對那些好萊塢明星如數家珍,覺得憑借《芭比》、《奧本海默》這些電影的豪華卡司和超高話題度,應該直接拿到超高排片超高票房。

但更多的中國人,根本不知道瑪格特羅比和高司令是誰,也沒看過《愛樂之城》、《猛禽小隊》。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
假如你是個最普通的居民,從來沒出過國,完全聽不懂外語,也根本不認識外國明星,理解不了外國那些電影里發(fā)生的事情。
你是更想看《封神榜》,看李白念詩呢。還是會去看一部全是外國人不知道說啥的電影呢?
要知道,中國只有不到10%的人有護照,而真的去過國外的人還要遠遠小于這個數。

更何況芭比這個IP在國內沒什么群眾基礎,很多人對芭比的印象就是漂亮的昂貴的塑料人偶,可能到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有衍生故事。
前幾天看網友說芭比盛行那會,中國沒幾個人有錢買芭比玩,我們沒有“芭比文化”。

結果評論區(qū)是這樣的:
“我是90后,小時候芭比全套都買了,衣服鞋子馬車都沒落下。我朋友也都玩芭比?!?br>
“我也是90后,小時候買了十幾個芭比。這東西才兩百多塊錢一個,誰買不起啊?!?br>
“誰玩不起芭比啊?!?br>


2005年的時候,中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剛破1萬,一個月也就900不到一點。
能拿出2000塊錢給孩子買十個芭比娃娃的家庭,肯定是遠遠超出平均水平了。
但他們周圍也都是同樣生活水平的人,所以會以為全中國都差不多。
就像現在網絡上,大家都在為芭比吵架,搞得好像所有人都看了芭比一樣,甚至三刷四刷五刷了一樣,但一看票房,剛剛破億。

乍一看挺割裂的,但細想也正常。
時間長了越來越覺得,在網上高強度沖浪的人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各方面都不太重疊。
很多網上議論聲特別大的事情,現實里可能根本沒有人在討論;被網友們瘋狂吐槽的電視劇,在上星衛(wèi)視照樣有不錯的收視率。
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經歷限制住,但真實的世界往往是由還未被看到的那些構成的。
那也是讓“芭比”成為了“芭芭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