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男子高中生的日?!愤@部動漫,我有很多想說
封面私心送給小也。
先把當時寫這篇review前一些關于這部劇某些精彩之處做的筆記放上來,方便快速了解/回顧這部番:

注:《男子高中生的日?!芬韵乱宦珊喎Q《男高》
?
整部番里最喜歡的角色一直都是擔當吐槽役的忠邦,雖然到后期出場越來越少,彈幕開玩笑說都忘了他是主角,但是很喜歡他“不夠沙雕”這一個特點。因為太識趣,知道怎么樣做是不符合行為規(guī)范的,于是每一次吼著吐槽好朋友時那份無奈都讓人覺得實在有意思。忠邦的特點就在于他從不放棄對“回歸正?!钡膱?zhí)念,從不放棄對脫線的好友同學抱怨“所以現(xiàn)在是鬧哪樣”。
前幾年有一次第二遍看完《男高》,和朋友說好想身邊有一個吐槽屬性的人,感覺生活會很快樂,ta就回了我一句:“你找個男朋友就行了?!?/p>
屁。你看到的男朋友能有幾個有趣的。
如果從純粹異性交往的角度出發(fā),忠邦這樣的男孩子其實是很少見的。我至今沒有碰到在吐槽得游刃有余的同時還不忘凸顯自己知識面和雙商的男生??傊褪情_玩笑必帶抖機靈。雖然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真的有意炫耀,但是愿意做他人話語與行為的旁白,隱退于一邊,本身就是戲劇性的安排,生活中沒有誰會犧牲自己去凸顯別人的魅力。
忠邦的性格特點是足夠內斂,被內心的“良知”和社會人應有的羞恥感所一直束縛著(可能這才是正常的現(xiàn)代人才對,只是在番里只有他一個人是這樣……),他的出現(xiàn)幫助回答了觀眾可能會在觀看過程中出現(xiàn)的“where is the point”這類的疑問。每次他特別快地接上話時,我都很感慨:“timing!吐槽的timing果然很重要!”
硬要說的話,他也就是過于善良又容易自閉的普通男孩了。

《男高》作為日常搞笑番,最明顯的特點是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narrative arc, 每一集由幾個不同的片段組成,但能做成標準的24分鐘/集,12集一季真的很了不起(我覺得現(xiàn)在這種多是做成泡面番的)。我本身是很少重復觀看或閱讀某一個作品的,即使是sit-com這種劇情性不強的,如果看完了,再喜歡也很難二刷三刷。但是我少說看了三遍半男高,寫這篇又快速過了一遍。
它是很多人定義里那種“毫無營養(yǎng)的”作品,沒有任何“夾帶私貨”式地說教或者多層次的主題思想,沒有在影射現(xiàn)實世界的任何人或事,沒有龐大的設定。也正是因為什么都沒有,才能隨時都沒有顧慮地點進去。
導演蜷川幸雄曾評價日本為“一個希望自己永遠是少年的國家“,說這個話時的語境可以說完全是在批評自己國家文化里對”少年“這種稚嫩與獨立思想剛開始萌芽的形象的瘋狂渴求和迷戀,但是后來我每次想起這句話的時候總覺得,這句話單拎出來其實可以視作在陳述事實罷了。日本的“少年文化”確實很嚴重,甚至整個東亞都是。在東亞國家(此處指中國,日本和南韓),形容一個中年人充滿少年感是一種褒獎。
但是正是因為聚焦于青少年,關于高中生的作品(尤其是動漫)泛濫,才得以總結出他們身上最大的特點:年輕只是代表年齡的數(shù)字小,高中也只是一個場景,這所有的概念背后的潛臺詞是作為高校生的他們可以不嚴肅地去關注這個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大事,也無需為工作結婚等人生的重要命題煩惱。因此才能明明看到他們在做無聊的打鬧,卻不覺得關注他們這么做是件無聊的事。
《男高》給觀眾呈現(xiàn)的幾乎是一個絕佳的夢境。在這個夢里我們可以不管成績,父母與自己曠日持久的沖突可以暫且無視,轉而把視線聚焦于草坪上閃現(xiàn)的文學少女,每天在電車上碰到的痣上長毛的女學生,和其他高中合作的學院祭等等。之前無意間看到一條《男高》的影評:“對少年來說,美好的高中生活似乎永遠不會結束,如果結束了,你就不是一個少年了。”
總有某一天甚至某一個時刻開始,你再也沒法徹夜打電動,毫無顧忌地吃媽媽做的飯還嫌棄她忘了自己不愛吃蔥,和朋友花整整兩個月的暑假一起無所事事。
所以我和自己說,趁還喜歡的時候就多看幾遍吧,以后覺得它太幼稚太無厘頭什么的,就怎么也不會去看了。就算把它看到每個橋段都記住,看到想吐,也總比那種發(fā)現(xiàn)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過了賞味期限的失落來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