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消風散,蒼耳子散,?鼻散內外兼治鼻炎
辛散透竅,內外兩途作者/呂承全
簡介:呂承全(1917—1997),字繼武,城關鎮(zhèn)西門大街人。生于中醫(yī)世家,18歲隨岳父蘆子涵學習中醫(yī)眼科。后赴開封,考入由胡石青等人主辦的河南“國醫(yī)講習所”文學系。1938年4月畢業(yè)于天津國醫(yī)學校函授班,適逢霍亂流行。經用急救回陽之法搶救,配合針灸取得顯效。1945年任杞縣中醫(yī)公會理事長。1950年任開封第七防疫站負責人。1952年與李壽亭等創(chuàng)辦開封市第一中西醫(yī)聯(lián)合醫(yī)院,任副院長兼內科主任。1956年任河南省中醫(yī)院中醫(yī)師、內科副主任、內科主任醫(yī)師,同年被聘為南陽張仲景學術研究會顧問。1958年被選為鄭州市金水區(qū)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被選為政協(xié)河南省第三、四屆委員會委員。1965年7月響應黨的號召,參加省組織的醫(yī)療隊,深入邊遠地區(qū)淅川縣巡回醫(yī)療,為山區(qū)缺醫(yī)少藥之群眾防病治病,并為當?shù)嘏嘤柫诵l(wèi)生技術人員。后任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教授。呂承全從醫(yī)60載,擅治中醫(yī)內、婦、兒科疾病,精于肝病、腎病和溫病。治學嚴謹,醫(yī)術精湛。注重總結臨床經驗,先后寫出了《中藥治療三例傳染性肝炎合并腹水的療效分析》《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經驗》《中醫(yī)治療肝硬化腹水43例分析》《治療慢性腎炎的療效觀察》等論文,分別發(fā)表在《河南中醫(yī)研究資料匯編》第一、二輯和《河南省醫(yī)學科學研究參考資料匯編》第一輯。1982年寫有《溫陽化濕治療霉菌感染》一文,獲得鄭州市科協(xié)三等獎。1991年被衛(wèi)生部遴選為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yī)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慢性鼻炎是四季常見病,臨床以鼻塞、流黏涕為主要表現(xiàn),多由急性鼻炎演變而來。
慢性鼻炎有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之分,前者屬中醫(yī)學的“傷風”,后者屬“鼻窒”范疇,臨床實踐體會,其主要病機為感受風邪,肺氣不足或肺胃郁熱,內外合邪,肺失宣發(fā),郁久不愈,濕滯血瘀所致。
二者治療常以辛散透竅為主,但同中有異,肥厚性鼻炎以濕滯血瘀為主,治療宜兼用行滯化瘀法,以抑制分泌物的產生及促使炎癥吸收,慢性鼻炎治療途徑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兩種。
一、內治法
1. 單純性慢性鼻炎
其病為鼻黏膜充血腫脹。臨床以感受風邪后交替性鼻塞,分泌黏性鼻涕為主癥,伴有頭痛頭昏、鼻咽發(fā)癢、脈細緊、舌苔薄白等癥狀。
治宜疏風通竅法。
我常用辛夷消風散化裁。
藥用:辛夷、細辛、藁本、川芎、白芷、防風、升麻、通草、甘草。
冬季加麻黃、杏仁、桔梗;
春夏加蔥白、薄荷、牛蒡子、菊花;
炎暑加藿香、佩蘭、蒼耳子、淡豆豉;
舌苔黃膩,流黃黏涕,肺胃有熱者,加梔子、蘇葉、桑白皮、薄荷、菊花、生石膏;
肺氣虛,易感冒者,加白術、防風、黨參、薏米。
2. 慢性肥厚性鼻炎
臨床以持續(xù)性鼻塞,分泌黏性或膿性鼻涕為主癥,可伴嗅覺減退、頭痛、咽喉干燥,咽鼓管發(fā)炎,甚至聽力減退,脈細弱,舌質淡、苔白稍厚等。
治宜辛溫通竅、行滯散瘀法。
我常用蒼耳子散加減。
藥用:蒼耳子、辛夷、薄荷、白芷。
冬季加麻黃、細辛、升麻、川芎之類辛溫發(fā)散;
春夏加蘇葉、川芎、牛蒡子、桔梗之類辛散透竅;
肺胃郁熱,口鼻干燥、鼻塞流黃黏涕者,酌加生石膏、知母、麥冬、銀花、公英之類清火發(fā)散。
二、外治法
單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我常用自擬方?鼻散外涂鼻黏膜肥厚處。
?鼻散
山柰 30g? 白芷 30g? 細辛10g? 薄荷冰2g??鵝不食草30g
上藥共研細面,貯瓶密閉備用。每次用少許?鼻,每天用3~4次,一般1~2周即可痊愈,無不效者。
此方加入硇砂 3g,枯礬10g,還可治療鼻息肉,效果亦佳。
案例
趙某,男,45歲
鼻塞流涕,每遇天氣變化則癥狀加重,頭痛頭脹,鼻塞聲重,已病2年余未愈。
檢查:鼻黏膜充血腫脹,鼻甲肥厚,鼻梁變寬,流黃黏涕,脈微數(shù),舌苔微黃。
證屬外感風邪,肺胃郁熱,濕滯血瘀。治宜疏風清熱、行滯化瘀法。
方用辛夷消風散加減內服,外用?鼻散。
處方
辛夷10g? ? ?防風10g? 川芎10g? 藁本10g? 白芷10g? 薄荷10g??
桑白皮10g? 銀花30g? 公英30g? 生石膏30g? 通草6g? 麥冬10g
治療3天,呼吸通暢,黃舌苔漸退,繼用?鼻散外用1周余,鼻腔炎癥全消。追訪6年,鼻炎未再復發(fā)。
總結
治療慢性鼻炎以通為用,藥物以辛散透竅之品為主,既可疏散消腫,又可抑制其分泌物過多,以助呼吸通暢。但慢性鼻炎虛證較多,不宜過用黃芩、黃連、大黃等苦寒之品,防止其耗氣傷陰,若夾有實熱之癥,方可適當用之。
?本文摘自《重訂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眼底病鼻塞口瘡卷(2017)》
轉載https://mp.weixin.qq.com/s/oS1_XvSOU6sdtF4DHqNrv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