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事件 | “冬季嘔吐病”是食物中毒嗎?罪魁禍首竟是它!

我們經常聽到小兒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熱,小兒上吐下瀉多半是食物中毒,真的是這樣嗎?隱藏在背后的真兇到底是何方高手?讓我們揭開“冬季嘔吐病”的面紗吧~

背景
2021年以來,我國諾如病毒暴發(fā)疫情大幅增加,顯著高于歷年水平,主要發(fā)生在學校、托幼機構和醫(yī)療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
1月25日濟南某小區(qū)生活用水檢出諾如病毒,11月27日廣州一高校初判諾如病毒陽性24人,11月30日至12月1日海南省一幼兒園33名師生陸續(xù)出現(xiàn)嘔吐腹瀉癥狀,確診為感染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傳播,并且全年均可發(fā)生感染,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流行的高發(fā)季節(jié)。
本期主題:
諾如病毒的預防
? 諾如病毒的病原學特征:
諾如病毒屬于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屬,為無包膜單股正鏈RNA病毒,諾如病毒對各種環(huán)境因子有較強的抵抗力,具有傳染性強、感染劑量低、排毒時間長、免疫保護時間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點,使得人群聚集場所常會出現(xiàn)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聚集性疫情。
? 諾如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征:
① 傳染源:感染諾如病毒的患者及隱性感染者均為諾如病毒感染的傳染源,病人在潛伏期即可排出諾如病毒,排毒高峰在發(fā)病后2-5天,持續(xù)約2-3周。
② 易感人群:尤其以成年人及大齡兒童居多。在我國5歲以下腹瀉兒童中,諾如病毒的檢出率為15%左右。
③ 傳播途徑:以糞—口途徑傳播為主。
④ 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所以人們常把它稱為“冬季嘔吐病”。

諾如病毒的預防控制要點:
由于諾如病毒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和疫苗,其預防控制主要采用非藥物性預防措施,包括病例管理、手衛(wèi)生、環(huán)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風險評估和健康教育。而具體落實到聚集性場所以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
???對于學校、托兒機構、養(yǎng)老院、企業(yè)等集體單位:
① 病人應隔離觀察,加強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② 加強食堂環(huán)境衛(wèi)生,建立日常環(huán)境清潔消毒制度。
③ 加強日常消毒工作,對患者嘔吐物或糞便污染的環(huán)境和物品須使用含氯制劑進行消毒。
④ 加強對食品從業(yè)人員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腸炎患者或隱性感染者須向本單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報告,應暫時調離崗位并隔離,對食堂餐用具、設施設備、生產加工場所環(huán)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
⑤ 加強二次供水監(jiān)管和衛(wèi)生學監(jiān)測。
⑥?加強健康宣傳教育,開展諾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防控意識,養(yǎng)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習慣。
???對于個人:
①?勤洗手,保持良好的手衛(wèi)生是預防諾如病毒感染和控制傳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應按照7步洗手法正確洗手,用肥皂和流動水至少洗20秒。
② 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安全,秋冬季節(jié)要減少外出就餐,尤其要少吃生蠔、冷盤糕點、沙拉、涼拌菜等高風險食品。
③ 配合隔離措施,患病期間應居家隔離。

小衛(wèi)點睛
—課本定位—
《流行病學》人衛(wèi)8版
第十一章?傳染病流行病學
知識點
壹
傳染病的預防策略
我國對傳染病防治一直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全社會參與。
??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是以整個人群為對象,采取預防措施,旨在降低整個人群對疾病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如兒童常規(guī)預防接種。
?? 高危人群策略(High-risk strategy):將有限的衛(wèi)生資源進行再次分配,用于重點人群,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理,如重點人群預防接種。
?? 雙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將針對全人群的普遍預防和對高危人群的重點預防聯(lián)合起來使用。
貳
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針對傳染源的措施:
(1)對病人的措施:主要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① 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有利于病人及時接受治療,有效控制傳染源,阻斷疾病的傳播。
② 及時準確地報告?zhèn)魅静。?/strong>能為正確研判疫情趨勢,為制定傳染病防控策略與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③ 隔離病人:是將其與周圍易感者分隔開來,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一經發(fā)現(xiàn)要立即實行分級管理,減少或消除病原體擴散。
④ 治療病人:有助于減弱其作為傳染源的作用,防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蔓延。
(2)對病原攜帶者的措施:
① 甲類傳染病及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的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
② 有些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的職業(yè)和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
(3)對接觸者的措施:
① 留驗:即隔離觀察。對甲類傳染病的密切接觸者應進行留驗,即限制其活動范圍,并要求在指定楊所進行診察、檢驗和治療。
② 醫(yī)學觀察:對乙類和丙類傳染病密切接觸者應實施醫(yī)學觀察,即在正常工作、學習的情況下,接受體格檢查、病原學檢查和必要的衛(wèi)生處理。
③ 應急接種和藥物預防:對危害較嚴重且潛伏期較長的傳染病的密切接觸者可采取應急預防接種或藥物預防。
(4)動物傳染源的措施:
根據(jù)感染動物對人類的危害程度和經濟價值,采取隔離治療、捕殺、焚燒、深埋等措施。
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
消毒(Disinfection):是采用化學、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殺滅外界環(huán)境中病原體的一種措施,可分為預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① 預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沒有發(fā)現(xiàn)明確傳染源的情況下,對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
② 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對現(xiàn)有或曾經有傳染源存在的場所進行消毒。其目的是消滅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疫源地消毒可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
a.隨時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是指當傳染源還在疫源地時,對其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物品及場所進行的及時消毒。
b.終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是當傳染源痊愈、死亡或離開后對疫源地進行的徹底消毒,從而清除傳染源所播散在外界環(huán)境中的病原體。
針對易感人群的措施:
(1)藥物預防:對某些有特效防治藥物的傳染病,在傳染病流行時對易感人群采取藥物預防可作為一種應急預防措施。但藥物預防作用時間短、效果不鞏固、易產生耐藥性。
(2)個人防護:在傳染病流行時,易感者的個人防護措施對預防感染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