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guī)有矩 時間就準了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是有規(guī)律的。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水往低處流;花開果熟等等。這些規(guī)律表現(xiàn)為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60秒。
一年十二個月與月亮的圓缺和太陽的運動有直接關系,月圓一次大致就是一個月。古人通過世世代代的總結發(fā)現(xiàn),太陽一點點從東方升起,一點點從西方落下,這一黑一亮古代人叫做一天;又發(fā)現(xiàn),夜晚的月亮有時圓,有時缺,這個圓缺過程古代人叫做一月;再發(fā)現(xiàn),生活中總有最冷的三九天,也有最熱的三伏天。這最冷的三九天到最熱的三伏天剛好是十二個月,這個冷熱過程古人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年。這一晝一夜,一缺一圓,一冷一熱。就有了年年歲歲,循環(huán)往復。
古人按一年十二個月的方法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中國時辰的名稱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這也是我們中國的十二進制,這就是中國的十二地支。古人為了更好地記住這些文字,就把中國的十二地支和老百姓熟悉的十二種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中國特有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中國的計時方法是天干地支法,是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組合。十天干是甲(jiǎ)、乙(yǐ)、丙(bǐng)、?。╠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天干地支法組合正好是六十進制。十天干是十進制。十天干應該來源于河圖洛書中的生數(shù),成數(shù)。生數(shù)成數(shù)原理實際上就是五進制,這個五進制來源就是我們一只手上有五個手指頭。一只手有1、2、3、4、5五個數(shù),是生數(shù)。成數(shù)是另一只手與五相加而得,就是6、7、8、9、10五個數(shù),最大為10。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中國的天干地支法組合就是六十進制。
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之后知道一年有365.25天,所以把一個圓環(huán)分為360度。我們的一小時也可以分為3600秒,24小時規(guī)定為一天。中國的十二個時辰以前稱為大時。一大時等于二小時,也就是一時辰等于二小時。為了方便使用,中間加入分鐘概念,于是現(xiàn)在的一小時=60分=3600秒定型了。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秒。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