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黑馬殺出?- 騰龍E口70-180mm F2.8 VXD使用體驗


在E口這塊田里耕耘,騰龍是有自己堅持的。
比如堅持自己獨有的規(guī)格參數(shù),堅持67mm濾鏡尺寸,
堅持走輕巧便攜與相對平價路線,也正是因為這些堅持,
我們看到了售價6000不到,只有420g的17-28,
以及同樣6000不到,只有550g的28-75這樣的“準大二元”,
如今,“準大三元”板塊終于被補齊了,最后一片拼圖:
8000不到,810g,濾鏡尺寸67mm的“70-180”來到了我的手上,


依舊是那個味兒:簡潔,清爽
尺寸近乎一枚70-300中端變焦,進光量卻是實打?qū)嵉腇2.8,
為了做到“最輕巧”這一步,騰龍甚至妥協(xié)了內(nèi)變焦與200mm望遠端,也是頭鐵。
我們從鏡頭的最前端說起,蓮花罩比那些“廉價”的筒罩要更騷包些,齊平的頂端放在地上依然有安全感。


前端是寬大的軟橡膠變焦環(huán),手感舒適,阻尼均勻,
仔細體會的話,緩慢轉(zhuǎn)動時會有一絲沙沙的顆粒感,
這種品質(zhì)感很難說“高級”,也可能是騰龍為了增加摩擦力而做的設計。
我嘗試把焦距扭到最大,讓內(nèi)鏡筒完全伸出(伸出距離約2.6厘米,沒想象那么長)
正反放置,確實沒出現(xiàn)被自重“壓垮”的現(xiàn)象。

外鏡筒整體光潔溜溜,沒有對焦限制推鈕,沒有自定義按鈕,甚至沒有手/自動對焦切換鈕。
看來即使是“三元”中定價最高的產(chǎn)品,騰龍仍堅持統(tǒng)一的視覺用料風格。
唯一和推鈕有關系的是這枚70mm鎖止推鈕,用來鎖止內(nèi)鏡筒以保持鏡頭的最短狀態(tài)。

卡口為鋁合金金屬,外邊緣有一圈橡膠用于防塵防濺。
當然,這個圈的厚度沒有單反口的SP35那么厚實(畢竟SP定位)。
最后一片鏡組離卡口有段距離,斷電后非鎖止狀態(tài),因為搭載的新型VXD馬達對焦鏡片組在未通電的情況下處于浮動狀態(tài),所以輕晃會有響聲,和目前不少高速對焦鏡頭一樣一旦通電就會立即鎖止,因此不必擔心強度問題。



下面就是實戰(zhàn)階段,機身為主流的A7R3,固件版本3.10。
實戰(zhàn)中先于畫質(zhì)的,是重量與對焦體感,還沒開拍,舉起機器就發(fā)現(xiàn)輕負載真的能博人好感,
新推出的VXD馬達著實有點小驚喜,快速安靜,瞬動瞬止,安靜迅速的對焦又進一步加分,
沒有廉價馬達那種能感知震動波傳遞到外側(cè)的特性。
追焦連拍圖如下:(ISO AUTO / F2.8 / 180mm端 / 快門保持 1/1000s / 連拍速度:Hi+)


可以看到即使是對向Z軸運動+面都明暗變化大的工況,VXD+A7R3依舊能保有不錯的咬合力。
很期待VXD這個優(yōu)秀的驅(qū)動方案能列裝到更多高性價比產(chǎn)品中。
買這款鏡頭的朋友相信大部分工況訴求是105mm以上的焦段,那么讓我們來看一下泛用焦段的表現(xiàn)力,以及對三分構圖位置主體焦點細節(jié)的再現(xiàn)能力。
這枚鏡頭的中長焦端在主流構圖位置的表現(xiàn)力都比較均衡。
解析力如下:



無論是大光比還是暗部環(huán)境,焦內(nèi)的再現(xiàn)都比較干凈,解析力足夠,并且沒有臟亂的色差出現(xiàn)。
色散抑制能力如下:


老實說這個色散抑制能力是出乎我意料的好,
這種工況,反差邊緣依舊呈現(xiàn)出了基本干凈的色彩,沒有什么紫邊出現(xiàn)。



相比焦內(nèi)的出色,焦外的表現(xiàn)也算可以,原本以為在67mm的限制下,會有很大的口徑蝕,但表現(xiàn)還算合理。
柔順度也過得去,高光高反差反差邊緣的二線性抑制也算對得起售價。
對于定價高出一倍有余的G Master鏡頭,騰龍這枚鏡頭在焦外這個項目上證明了“親民也OK”這句話。雖不是“奶化”,表現(xiàn)也算中規(guī)中矩。
但反過來想,在某些子項目略作妥協(xié)后換來了什么?
省下了15500-8000=7500元,
7500元它能是一枚額外的超廣角變焦鏡頭,外加一套濾鏡。
一枚人像中焦定焦鏡頭,加一枚小廣角定焦鏡頭,甚至是一個成色還不錯的二手全畫幅機身。
通用的67mm濾鏡尺寸讓CPL,ND,漸變灰濾鏡系統(tǒng)的投資大幅減少。
不僅是預算帶來的更多可能性,更輕巧負載帶來的愉悅心情,
1480-810=670,670g,
對于外拍創(chuàng)作的你,670g意味著什么?
一枚額外的鏡頭,一份額外的視野與可能性,
而對于徒步旅行的你,可能是夠支撐半天的一瓶水與一份壓縮口糧。
所以,不是誰好誰差的問題,而是誰更切合這種定位。

當然,作為一個主打設計研發(fā)與代工的光學企業(yè),這枚鏡頭藏了個bonus,
秘密就在70mm端的手動對焦,
可以實現(xiàn)在變焦鏡頭中為數(shù)不多的高放大倍率,
在AF狀態(tài)下你能獲得這樣的畫面:

而MF時則可以貼近到覺得遮光罩都礙事的地步:

當然,這個距離的拍攝,機身防抖能幫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自己的手鐵不鐵了。
由于這一工況不是光學設計的重點(畢竟屬于小甜點),所以對周邊場曲別抱什么“通過收光圈來矯正”的期望了,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中心區(qū)域,
相反,好好利用這種像差來營造有趣的效果吧!


最后是總結(jié)時間,
說實話,明確目的后,就會對騰龍70-180和索尼70-200GM做出果斷選擇,因為性格差異實在太明顯了。
而作為E口系統(tǒng)用戶,一直以來在期待著一個下得去手的標準長變焦,70-200GM的素質(zhì)表現(xiàn)結(jié)合價格,不太如意,尤其是在佳能尼康發(fā)布各自新款70-200之后,這種不如意的感受就更甚了。
如今,一種體貼得多,素質(zhì)能接得住售價的方案出現(xiàn)了,作為E口消費者,能在原廠壁壘之外多個新選擇,真的是幸事。
是沖動消費,還是直面自己的錢包與需求后做判斷,
這個選擇題,我做不了主,還是要看你們自己。
----
更多樣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