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彈球、VR掃雷、馬里奧賽車,一部VR感覺童年又回來了!

十歲那年,哥哥過生日,他的父母給他買了一臺GBA(Game Boy Advance)。
在外婆家的聚會上,哥哥給我展示了《馬里奧賽車》《牧場物語》,我看著馬里奧在屏幕上開著卡丁車橫沖直撞,牧場小子舉著木頭送給心上人,心中只剩一聲感慨:
世界上居然還有這么好玩的游戲?

當然,回家之后提出購買GBA的請求被理所當然地駁回了,不過后來父親還是偷偷買下了一臺“大屁股”顯示屏,主機嗡嗡作響,光驅(qū)還不怎么好使的電腦。
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鍵鼠游戲。雖然不及主機游戲帶給我的震撼,但《三維彈球》和《掃雷》仍舊消耗掉了我大半的“打字練習”時光。
現(xiàn)在,我的Steam商城里趴著將近兩百個游戲,PS5、Switch、Xbox蹲在角落里默不作聲,我卻一個人跌坐在電腦椅上,一臉的敗相。
與其說是“電子ED”,不如說我失去了當年對待游戲那種單純的熱愛,或因生活,或因工作。
于是,我戴上了VR頭盔。
我要回到過去。
從《三維彈球》到《掃雷》
《Pinball FX2 VR》是旅程的第一站。
這是一款有些簡陋的VR游戲,比起《半條命》,它一無劇情二無畫質(zhì),比起《Bonelab》,它一無操作二無手感。
它就是一款平平無奇的三維彈球,一款能夠占據(jù)45分鐘微機課的三維彈球。
比起當年,還是增添了不少小細節(jié),比如沉浸感的環(huán)境,當你選擇海洋場景之后,便能置身大海之中,彈珠臺內(nèi)也會多出不少海洋元素。

但這重要嗎?
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操作方法仍舊是當年的PC感覺,略帶一點僵硬和遲滯,彈球飛起又落下,總會苦惱于沒能打出all combo,也會在無法接住時爆幾句粗口。
三維彈球都來了,掃雷自然也不能缺席。
《掃雷VR》改動就大得多了。這一次我們能夠親自扮演排雷步兵,真實地往每個格子上“插旗”——這是我當年玩了幾十個小時之后才知道的操作。
其他玩法就基本一致了,通過移動翻開地格,露出熟悉的、令人費解的、具有壓迫感的數(shù)字,尤其是看到“7”的時候,那種緊張感不亞于單挑女武神。

PC懷舊完,輪到掌機回歸了。
《Micro Machines》是一款極度有可能被任天堂寄律師函的游戲,只能說且玩且珍惜。用五個字來描述這款游戲,那就是——馬里奧賽車。
沒錯,基本上就是翻版啦,從道具到操作模式,熟悉感滿滿,但是模型和場景都換了,想必也是怕觸霉頭。

玩起來還是當年的味道,而且由于VR的沉浸感加持以及游戲本身的仰視視角,整體玩下來非常刺激,不遜色于當年。
但也有人會問,PC也有童年游戲復刻,何必選擇VR?
感受自然是不一樣的。
VR,屬于你的時光機
所有的VR廠商都在宣傳“沉浸感”、“代入感”,但卻很少去討論另一個問題:玩家們要這種超強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有什么用呢?
我的答案是——逃離感。
所有的游戲,其實都是用來在短暫的游戲時間里,讓游玩者獲得截然不同的感官體驗,從而騙過大腦,短暫地“逃離生活”,獲得快樂,VR游戲尤其如此。
對于像我一樣的普通玩家來說,講什么VR是元宇宙的鑰匙、VR產(chǎn)業(yè)多么發(fā)達毫無意義,VR頭顯所帶來的超越PC、主機的虛擬現(xiàn)實體驗,讓玩家獲得從未有過的“第二人生”體驗,才是VR最迷人之處。
就像是剛剛提到的VR版三維彈球《Pinball FX2 VR》,當我在游戲里“握住”操作桿,開始游戲的時候,真的會有一種錯覺——我回到了當年,又變回了那個無知無畏,充滿熱情與希望的少年。

這是PC和主機永遠無法給予的,也是VR需要盡力追求的。
正因如此,也給各位想要入手VR的朋友們推薦一款“逃離感”極為強烈的設備——大朋E4。4K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不多說了,關鍵在于它極為貼近人眼的 116°視場角,能夠從視覺上帶來更真實的體驗感,“逃離感”同樣也會更加強烈。

當然,大朋E4不僅能夠暢玩上述所有的游戲,還有7000+ 的Steam VR游戲也能夠全部適配,想逃到哪里都可以。
游戲從來不會消磨人們面對生活的勇氣,但它如果能為人們保留住一方虛擬現(xiàn)實的凈土,一段可以重溫的回憶,一次可以改變的過去,偶爾沉浸其中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