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年!見證悠久人口遷徙史:中國空中雜
2月17日,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頭漸高時,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zhèn)千戶營村廟里,鞭炮聲此起彼伏。按傳統(tǒng),打著各式臉譜的孩童們,當(dāng)日起將在此上演空中雜技高臺。
所謂空中雜技高臺,其下有臺板支撐,臺板上是特制的兩三米高的細長木桿或鐵桿,將裝扮傳統(tǒng)戲劇人物的孩童,綁在以刺繡、剪紙等偽飾的高臺上,形成高、懸、妙、奇特點,來講述傳統(tǒng)戲劇故事。
空中雜技高臺
打著紅桃式臉譜,頭戴插翎子的頭盔,扮演《大鬧天空》中孫悟空的千戶營7歲的馬鑫一出現(xiàn)在村廟,就成為村民、游客及攝影愛好者拍照的對象。他扮高臺已有四年,算是里面的老人。
每個空中雜技高臺立在房檐,或架著腳手架,馬鑫和同伴們,踩在空中雜技高臺的小踏板上,連同腰、腿和腳,被村里的師傅們用布繩緊緊纏裹在高臺桿上。
這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tǒng),我小時候也扮過。高臺《大鬧天宮》的臺長龔生祿說。
中午時分,千戶營高臺隨著社火隊伍,被村民簇擁著在村里行進,祈福平安。
空中雜技高臺
高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富先說,因戲劇曲目不同,空中雜技高臺造型兩三年會適當(dāng)變化。但據(jù)了解,寓意點狀元的腳踏鰲頭、面目猙獰的魁星高臺最引人注目。
千戶營人相信,空中雜技高臺技藝傳承幾百年,是先民們從江蘇南京遷徙而來時傳至當(dāng)?shù)?因此,寓意特殊的魁星空中雜技高臺上百年來樣式幾乎未變。
魁星高臺之后,《三大財神》《樊梨花征西》《封神榜》《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主題最常見。我們從最初的三臺,增加到之后的五臺、七臺,直到現(xiàn)在的十九臺,李富先說,村里講究高臺臺數(shù)綁單不綁雙,今年還特意加了展示強國主題的高臺。
空中雜技高臺
李富先說,每個空中雜技高臺,因戲劇人物需要有一至六名孩童不等,孩子太小不好綁,太大綁不上。這兩年,大小適中的娃娃們很缺,今年還從隔壁村里借了幾個。
但57歲的傳承人李富先對這門手藝還是信心滿滿,我有十幾個徒弟,我只要在下面指點,他們上去綁就可以。
讓李富先得意的是,一些孩童的戲服、帽子制作手藝,徒弟們都已掌握。今年臘月,村里還召集村民辦了培訓(xùn)班,教大家空中雜技高臺綁法及改造方法。
不止于千戶營,地處中國西北的青海省農(nóng)業(yè)區(qū),多地都有高臺表演傳統(tǒng),只是千戶營的表演最為人們津津樂道,但都流傳著空中雜技高臺是在明代洪武年間從南京傳到這里的人口遷徙記憶。
一支16人的攝影師團隊從江蘇南京到達湟中。我們從來沒有看過這么好的表演,也沒見過這么大規(guī)模的表演。攝影師朱嗣德感嘆。感謝觀看傳承百年!見證悠久人口遷徙史:中國空中雜,以上精彩文章由新加坡移民條件https://www.aimssg.cn/提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