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童年無憾

作者:邢若曦
壹
她渴望愛,卻拒絕親密的肢體關(guān)系
接受聚焦超聲消融無創(chuàng)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J是位事業(yè)有成的律師。對她的身心輔導(dǎo)從她45歲有過三段感情,卻由于拒絕進入親密的肢體關(guān)系而告終,這一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談起。
她是姐姐,有一個比她年幼兩三歲的妹妹。出生后,年輕的父母雙雙忙于工作,不得已把她暫時送到農(nóng)村老家由外婆照看。之后,父母又因忙于妹妹沒有精力顧及她,直到上小學她才離開外婆回到城里父母的身邊。
然而,父母的愛和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對她是陌生的。她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和父母保持著親近的距離。每當看著妹妹和父母親密無間地撒嬌、親昵,她在羨慕的同時感到父母更偏愛妹妹。J的父母,不是相敬如賓的夫妻,口舌戰(zhàn)是他們解決沖突的主要方式。每當聽見父母的爭吵聲,她就會躲在房間里嚇得發(fā)抖,會責怪自己的到來是造成父母不和的原因。
7-8歲是一個稚氣、柔弱的年齡,也是一個人依據(jù)在幼年時期體驗到的、被父母愛的感受程度,開始形成自我認知模式的年齡。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年時期對父愛母愛的需求,是其它形式的愛無法替代的。如果小時候父愛母愛缺失或不夠,在形成的自我認知模式中,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可愛或不夠好而沒有贏得父母的愛。
像J這樣嬰幼兒時期和父母分離的孩子,由于對父母通過肢體擁抱、愛撫、親吻而傳遞的愛、親密和安全感缺乏感受,他們成人后在社交場合或情感中對肢體的接觸或親密過于敏感,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拒絕或恐懼,他們也由此拒絕親密的關(guān)系。J的三段感情的結(jié)束,在很大程度和她對肢體接觸有防范和恐懼相關(guān)。
貳
不被愛的感覺,會導(dǎo)致兩種極端
覺得自己不可愛、不夠好才贏不了父母喜愛的感受,一直伴隨著J從少年到成年。她這樣的成長經(jīng)歷在中國的家庭和婚姻模式中有著普遍性。在嬰幼兒時期,遭遇父母離異、或因意外事件失去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位,也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類似的影響。
這些孩子懷著很深的卑微情結(jié)長大,他們中間的一部分接受了這種挫敗感,放棄了對自己的信任和努力,成年后的人生軌跡是從一種失敗走向另外一種失敗。
還有些,像J,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會努力追求成就感、完美感,永不滿足,目的是為了證明給父母看:我是可愛的,我是值得你們?nèi)鄣?!他們長期處在這種身心超負荷的狀態(tài),卻享受不到成就感。
在世人的眼里他們很成功,甚至從外表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自信。但只要把他們的外皮輕輕地揭開,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內(nèi)心是一個受過傷害、傷口一直沒有愈合的孩子。為掩蓋有這樣深的傷痛,他們會給自己戴上一副面具,懷著這份童年的遺憾經(jīng)歷人生。
叁
試圖在愛情中填補童年缺失,注定會失敗
在我輔導(dǎo)過的子宮肌瘤及腺肌癥的患者中,像J一樣試著去填補童年缺失的不在少數(shù)。她們大多事業(yè)有成,卻不自信、不快樂、沒有安全感。這些缺失是在之前和父母或者某個特別的人的相處中造成的。那段關(guān)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還是孩子的他們沒有強大的心理去面對、處理和擱置。此后他們心懷遺憾地長大,一直試圖去填補這份缺失,往往窮盡一生。
如果在他們小時候年輕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或沒有能力去給他們心靈成長所需要的足夠份量的愛,長大后他們就想去尋找一個能給他們愛的人。如果那個人尖酸刻薄,他們就去尋找一個溫柔善良的人。如果那個人不夠關(guān)心他們,他們就去尋找對他們高度關(guān)注的人。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如果小時候沒有被正確地愛過,長大后會被不懂愛的人吸引。他們喜歡上的是不懂得愛的人,卻要讓他們學會愛;喜歡上的是尖酸刻薄的人,卻要讓他們變得溫柔善良;喜歡上的是不關(guān)心的人,卻想要讓他們更加關(guān)注。而這些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些情感經(jīng)歷失敗的主因是:他們一直在挑選可以滿足童年渴望的人。
肆
找到你的痛點,開啟自我療愈之旅
在身心輔導(dǎo)中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成長經(jīng)歷并找到造成心身失衡的痛點,不是為了去責備,而是能從那個點開啟自我療愈之旅。
第一步,放棄找一個人來填補心中缺憾的想法。比戰(zhàn)勝心中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學會與之和諧共處。
第二步,是學會盡力地滿足自己對愛,對溫柔,對關(guān)注的渴求。邁出這一步,先原諒自己過去對自我的挑剔和不接受,開始把目光從外界收回到自己的身上,開始關(guān)愛自己的身心靈的需求。我告訴她們:“關(guān)愛自己,從珍惜您的生命開始;珍惜您的生命從關(guān)愛您的身心行為的健康和自我靈性成長的需求開始!”
在輔導(dǎo)中,我也會告訴她們我的感激——是她們用童年的傷痛和遺憾讓我知道了,孩子是上天送來陪伴父母繼續(xù)修行和成長的天使。而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當選擇進入這兩個角色時,我們不只是在上演一場場人生的戲劇,我們應(yīng)該選擇負責地在各自的劇中去詮釋父愛母愛的意義,讓我們的孩子能沐浴在父愛母愛之中沒有遺憾地長大,成為一個有愛和感恩的人,懂得用我們賦予他們的愛去建立平衡的自愛、去愛他人、去愛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童年無憾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