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道5:超200公里的長續(xù)航插電混動時代即將來臨?
2022年4月,新款比亞迪漢DM-i正式上市。多款新車當中,旗艦版車型(售價28.98萬元)的純電續(xù)航高達242公里,一度引發(fā)了網友的熱議。

與此同時,與純電續(xù)航121公里的尊享版車型相比(售價23.58萬元),旗艦版車型的配置相似,可售價高了近5萬元,這不禁讓大家感嘆:
續(xù)航超200公里的插電混動產品真的有必要么?
存在即合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插電混動的演變歷史
無獨有偶,在今年3月份長城魏牌發(fā)布的新款插混SUV摩卡DHT-PHEV中,同樣出現(xiàn)了純電續(xù)航超200公里的車型。而根據(jù)相關消息,年內上市的新款比亞迪唐DM-i也會推出類似的車型。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之所以會出現(xiàn)類似的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及需求發(fā)生了變化。
前期的插混市場,許多車型都屬于簡單粗暴的“油改混”車型。最吸引消費者的不是插混技術本身,而是在限購環(huán)境下的一張新能源車牌。

之后的一段時間,插混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強調性能的并聯(lián)式插混結構開始興起,例如零百加速4.5秒的2018款比亞迪唐DM。但由于結構的特點,相關車型在虧電狀態(tài)下行駛品質下降嚴重,故當時的插混產品只是少數(shù)“性能控”玩家的大玩具。

時間來到2021年,比亞迪新一代的DM-i車型在新能源市場中已成為了大熱門,而長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也發(fā)布了自家的插混技術,而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就是——都采取了串并聯(lián)的技術路徑。

與上一代的技術相比,串并聯(lián)路徑下的插混技術最大的進步,就在虧電工況下也能提供較好的行駛品質,較低的虧電油耗就可以體現(xiàn)這一點。
但這一時期的混插產品,其純電續(xù)航多在100至150公里左右甚至更低,所以車主在日常使用中基本都把插混車型當做一輛“低油耗的燃油車”來開,忽略了插電混動中“電”的部分。

而正如自前文所提,今年開始出現(xiàn)的長續(xù)航插混車型,無疑加強了產品的電動化屬性——實際上是一種技術延伸,對產品的市場定位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分。
但電動化程度的提高對于插混技術帶來的意義僅限于此么?
對于“中產家庭”的需求反饋
電動化的本身,就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歷史大潮,其在加速感、靜謐性、智能化等方面的優(yōu)勢相信大家在諸多純電車型上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
但與之相對的,則是電動化在當前的技術瓶頸期遇到的一個核心痛點——補能。而補能給長途通行帶來的焦慮,是當下繞不開的技術難題,這就讓純電車型的主戰(zhàn)場被限定在了短途通勤中。

應用場景的局限,也決定了在純電車型的“啞鈴形”市場格局,即在30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與10萬元以下代步市場中,純電車型的競爭力很強;但在15-30萬元的中端市場,燃油車的主流地位卻仍未被撼動,從乘聯(lián)會發(fā)布的4月銷量榜中就能反映這個問題。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中端車型的主要用途不也是城市通勤么?純電車型在這一市場中怎會沒有優(yōu)勢?
如果從車主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就很清晰了。對于高端電動車的消費者而言,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長途通行可以由家里的第二輛、甚至第三輛燃油車來解決。

對于低端電動車的消費者而言,經濟條件較為一般,出于購車預算及用車成本的考慮,微型電動車顯然是不錯的選擇。而在小城居民的生活軌跡中,也很少存在“出遠門”的場景。

但對于一些中產家庭而言,他們一般居住在一、二線城市中,對他們的經濟條件而言,將中端電動車作為家里的第二輛車,預算方面問題不大。但是停車位、充電位等用車方面的難題卻足以讓他們打消購買第二輛車的念頭。

在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家里唯一的車又必須保障長途出行的能力(例如通勤距離、周末自駕、節(jié)假返鄉(xiāng)等),燃油車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這也解釋了為何至今燃油車在中端市場仍是主流。
所以長續(xù)航插電混動產品的出現(xiàn),恰恰為這部分中產家庭提供了換車的理由——即只用一輛車就能實現(xiàn)“城市用電長途用油”的需求。另外中產家庭在國內汽車消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若這一部分人群能更換插電混動車型,也必將對國家整體的新能源戰(zhàn)略產生重大影響。
或許有人會問了:增程式車型也不存在“里程焦慮”,不也能解決這個需求么?
但小編認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長續(xù)航插電混動車型的優(yōu)勢顯然更大。
插混VS增程
增程式與插電混動相比,其本質的區(qū)別還是在于技術路徑:插電混動技術中內燃機作為動力總成中的一部分,在急加速或高速巡航時內燃機也會參與車輛驅動;而增程式技術中內燃機與動力總成實質是割裂的,行駛過程中的驅動完全由電機負責,內燃機僅僅是充當發(fā)電機為電池充電。

增程式的技術特點,讓它面對中產家庭新能源的換購需求中有兩大不可調和的矛盾——購車成本與高速通勤。
首先是購車成本,由于增程式為了保證發(fā)電效率,必須要讓發(fā)動機保持在最佳的做功區(qū)間內工作,而高轉工況對車輛的降噪及減震性能提出了較高的需求——成本的提升使得增程式車型的售價也比較高。
例如市場中主流的增程式產品:理想ONE,問界M5,嵐圖FREE等,主力車型售價都在30萬左右,這樣的購車成本對于一般的中產家庭壓力較大,而插混車型則有許多30萬以下的中端產品。

其次為高速通勤,因為增程式車型動力總成全部由電機提供,而在高速巡航狀態(tài)下電機的耗電量較大,造成了較高的油耗;甚至在一些激烈駕駛的工況下(例如巡航車速過高),車輛的實時的耗電量會比發(fā)電量更大,可能造成電池耗盡導致無法行駛。
所以在高速通勤方面,增程式顯然沒有插電混動那么可靠。

總而言之,對于當下中產家庭的新能源換購需求而言,長續(xù)航插電混動產品,無疑更合適。
結語:目前的長續(xù)航插電混動車型尚處于發(fā)展初期,售價較高是可以理解的。而就目前中產家庭的燃油車保有量而言,小編預計近5年內將會有新一輪的新能源換購熱潮,長續(xù)航插電混動產品很有可能也將迎來突破性的發(fā)展。
那么,當下中國品牌的插混技術哪家更強呢?敬請關注下期插混系列報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