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

本來是打算繼續(xù)寫對話的,在一些內(nèi)容處理上碰到了困難,暫時沒有想清楚是怎樣的。
發(fā)在這里也沒有同等的回復討論。不過這不重要。本來就是為了傳播為了擴散而寫的,當然希望一些人看到,而真實的對話有沒有發(fā)生是另一回事。如果是僅限于日常的,當然很好討論;如果是那些要求有一定背景知識的,就很難了。
在處理上,盡力寫得可以理解是必要的。但是一些無法在日常用語層面展開分析的困境,又使得內(nèi)容處理不得不有難度。

就之前對話里提到的一個現(xiàn)象:迷信錯誤的權威,是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碰到的。
在職場里,我碰到過,對于領導在職位范圍之外的意見,被同事深信不疑的現(xiàn)象。因為我熟悉那個意見的問題,自然能直接判斷出那個意見是否合理,因而(當然不會顯露在表面)被這種迷信舉動所觸動。
一個人連你的過往、你的處境都不了解,而意見又是非常具體的指示時,促成這種事情發(fā)生的,除了“對于高于(不管是哪個層面的高)自己的人的權威迷信”之外,肯定還有“高位的自我狂妄”。
然而這種“好為人師”并不只是跟位置有關。
得聲明一點,“好為人師”本身并無對錯。判斷其對錯,是具體的境況。對游戲的新發(fā)現(xiàn)、心得,在游戲圈子里主動地、無償?shù)財U散,這就不是一種壞事。而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外大放厥詞就肯定是一種(基于無知的)壞了。

在某些場合里,一些人得到了/掌握著發(fā)言機會時,這種現(xiàn)象就顯露出來。我碰到過最典型的例子,則是叫住一個過路的熟人,讓這位老人發(fā)表對人生的意見,來否定我的意見,而這老人跟我之前完全不認識。

這種人對我產(chǎn)生不了多大影響,是因為在他們發(fā)言這個領域,他們的理解和思考并沒有與我相匹配的深度。
但是我觀察到還是有很多人掉入這個陷阱中,就覺得有必要明晰這一點。

就在生活問題上詢問和求助而言,我們的境況都是差不多的。問題就在于(也是對話里提到的):如果不了解需要求助的問題,很容易找錯信服的對象。就像習慣性地認為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優(yōu)秀,就能在所有領域提供優(yōu)秀的解答。
然而這里有一個悖論。正是不了解問題,才求助,而多少了解一點問題的,自己會知道從哪里獲得解答因而就不會求助。
這就是另一個關于明晰這一點的理由。至少給一個提醒,讓人不因急于解決問題而盲目求助。

出于禮貌出于習慣,我們向某些人尊敬,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人真的在智識層面有值得尊敬的東西。這純屬他們運氣好,有各種“早”(早于出生、早于入職);或者是他們掛著一些面具/頭銜,資歷、學歷之類。

人本身、人的境況,都是比較復雜的、多面的。理解,并能分析人的,與距離的遠近沒有關聯(lián)。距離近的人掌握了很多某人的材料,但并不會分析它。
這就是曾經(jīng)某人就一個重要決定詢問我的時候,我所做的:
告訴他,我并不了解他的境況;也不是這個選擇方面的專家,沒法在這種重要事情上給他做決定。
讓他回想下,他認識的人中,哪些人比較了解他,又在他提的選擇問題上富有經(jīng)驗。讓他向那類人詢問。

正是在問題上不了解,才容易讓人牽著走。
適不適合自己,是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