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高僧:死后由皇帝撰寫碑文,這份殊榮當真難得!
古代身份高貴的人死去,都會造墓立碑,請一個文采出眾的人撰寫碑文,回顧死者的生平事跡和功業(yè),希望借此長久流傳。
這一類墓碑稱為神道碑,一般人沒有資格樹立,而且撰寫者通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所以亡者家屬會送上豐厚的潤筆,唐宋著名的文學家都寫過這一類的文字。

明朝建國之初,每當重要的大臣離世,朱元璋都會指派翰林院的儒臣寫一篇碑文,刻寫到碑上。后來朱元璋改變了這種做法,輕易不再管這事,只有身份極為特殊的人才會例外開恩。
而最特殊的一種,是皇帝親自為亡者撰寫碑文。當然,碑文還是由御用的文人來撰寫,由皇帝抄寫,再把皇帝的文字刻寫到墓碑上,成為御制的神道碑。
朱元璋時代,享有這種御制神道碑的,只有一位大臣,那就是中山王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是神一般的存在,具體事跡我們這里就不說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功臣,徐達的功勛第一,拜為太傅、丞相、征虜大將軍,進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

洪武五年之后,徐達一直率軍鎮(zhèn)守在北平,直到洪武十七年撤回,第二年死去。在御制神道碑中,以朱元璋的口吻回顧了徐達的一生。關于徐達的死,碑文中是這樣說的:
洪武十七年,天象顯示不利于大將。朱元璋深感不安,讓大將軍徐達離開鎮(zhèn)守之地,回家休養(yǎng)。同年的臘月二十一日,徐達染病,到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去世,終年五十四歲。同年四月,徐達葬到了南京的鐘山之北。
朱元璋稱贊徐達“忠志無疵,明乎日月”,他擔心歲月會磨滅徐達的功績,所以“朕特親筆”記述徐達的一生,“勒諸堅石,樹當神道?!?/span>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代,也是僅有一個人享受過這種殊榮,就是僧人姚廣孝。
姚廣孝原本姓姚,十幾歲出家,法號道衍。朱棣能夠有勇氣站出來,以藩王之力挑戰(zhàn)一國之君建文帝,苦戰(zhàn)四年之后,成功奪取皇位。這個過程當中,最關鍵的人物當然是他自己,而激發(fā)他的潛能、使他堅定起兵的重要人物,就是這位神奇的僧人姚廣孝。
在朱棣起兵之后,姚廣孝輔助世子朱高熾,坐鎮(zhèn)北平,牢牢堅守住朱棣的大本營,并在許多關鍵的節(jié)點上,給朱棣出謀劃策,獻上進退的方略。他的作用獨特而且重要,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直不肯直呼其名,而是尊稱他為“少師”。
永樂二年四月,朱棣拜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又給他賜名廣孝,恢復俗姓姚,希望他能還俗,還賜給他宅第和許多宮女,都被他謝絕。

永樂六年三月,八十四歲的姚廣孝死在慶壽寺,病重時朱棣幾次親自探望。朱棣追贈他為榮國公,將其安葬在房山縣東北四十里的山間,并親筆為他撰寫神道碑文,稱贊他“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