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生變 自主品牌逆襲之日不遠矣
印象中,國內乘用車排行榜前三名一直是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三家車企憑借較強的體系能力,以及較為完善的品牌矩陣和高低搭配的產品矩陣,基本覆蓋了國內各個細分市場。在銷售渠道方面,也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經銷商網(wǎng)絡。
曾幾何時,這三家車企的領先地位不容撼動已經成為了各方的共識。如今,整個市場情況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除了產品布局比較均衡的一汽大眾外,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都開始面臨比較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上汽大眾,斯柯達的失速和豪華品牌的缺失,讓其開始承受較大的壓力。

| 銷量變天 吉利與長安直指一汽大眾
根據(jù)乘聯(lián)會發(fā)布的7月銷售數(shù)據(jù),雖然在零售銷量上,依然是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排在前三位。但是在批售量上,無論是7月還是1-7月,吉利和長安已經超過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躍升排行榜的第二、三位。尤其是吉利和長安的7月批售量,已經和排在第一的一汽大眾非常接近。

一汽大眾在燃油車領域已經完成了對各個細分市場的布局,如果需要再挖掘的就是銷量相對有限的個性化性能車,但對于整體銷量很難有實質性幫助,其未來增長的潛力完全要看ID系列電動車的銷量。
從ID系列的產品力以及前幾個月的銷量來看,要在國內市場打贏特斯拉、比亞迪以及其他一眾來勢洶洶的新勢力造車品牌,并貢獻可觀的銷量,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ID系列能夠在歐洲市場和特斯拉分庭抗禮,但在國內市場,勝負還真難定論。

從長安和吉利的角度看,前者CS75系列和UNI系列方興未艾,未來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吉利最新的星越L和領克09也剛上市不久,后期持續(xù)放量同樣可期。
在這些王牌車型的加持下,長安和吉利從對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批售量上的超越轉為零售量上的超越應該為期不遠。隨著旗下車型矩陣的不斷完善以及品牌的不斷上攻,長安、吉利向一汽大眾發(fā)起挑戰(zhàn)也就在這兩三年內。
吉利手頭還有一個最大的王牌,就是單列的極氪汽車品牌。雖然這個新興的品牌在交付和配置方面遇到了比較大的挑戰(zhàn),但僅從產品力一個角度來衡量,極氪001在對標Model 3時擁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足以證明,只要吉利在極氪的策略上調整得當,未來迎來熱銷也不是難事。
放眼國內,則沒有任何一個業(yè)內人士會覺得在國內銷售的大眾ID系列電動車有挑戰(zhàn)特斯拉的能力。
長安汽車目前雖然只有奔奔EV一款車型能夠出現(xiàn)銷量榜的前列,但和寧德時代、華為等巨頭聯(lián)手打造的阿維塔品牌,同樣具備不容小覷的實力。

| 新四化技術分散了巨頭們的注意力
對大眾和通用這樣的巨頭來說,目前正面臨著企業(yè)轉型的關鍵時刻。無論是電動車還是自動駕駛,都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企業(yè)發(fā)展的焦點。
大眾如今的注意力已經從MEB平臺向兼容性更大的機電一體化平臺SSP轉型,另外一部分的重心也投向了整車電氣化架構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上。為了確保電池的供應穩(wěn)定,大眾在歐洲還將新建6個每個達到40Gwh的電池工廠。
隨著這些項目的推進,必然會影響大眾在燃油車領域的車型更新。畢竟車企每年的盈利相對來說都是固定的,雖然會有波動,但基本都維持在某一個水平上。隨著支出的增加,原來的類似于燃油車和內燃機的更新項目就不得不延后了。

長安和吉利如果可以保持現(xiàn)有的態(tài)勢,也許在年底或者明年就可以對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的排名發(fā)起沖擊。
對于上汽大眾來說,短時間內解決斯柯達邊緣化問題,以及讓上汽大眾奧迪放量上漲,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也同時面臨著德國大眾以及美國通用在傳統(tǒng)燃油車領域更新放緩,導致旗下燃油車競爭力下滑的局面。
現(xiàn)在是兩難的局勢,但對于大眾和通用來說,既然認準了電動車的方向,那就必須橫下一條心,用最短時間拿下電動車的銷量。否則一旦電動車銷量不佳,而燃油車競爭力又下滑,大眾和通用的處境就愈發(fā)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