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全才|藝無止境-中國當代名家書畫藝術大展


【個人簡介】
焦全才,1939 年生,河南省洛陽人,中國美協(xié)花鳥畫高研班結業(yè)。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三十余年,現(xiàn)為中國美協(xié)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國畫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自幼酷愛美術,青年時期不幸痛失右手,幾十年自強不息,刻苦鉆研,創(chuàng)作出大量作品,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在《美術》、《中國畫》、《中國畫家》、《國畫家》、《洛神》、《投資與營銷》、《河南日報》、《大河報》、《美術報》、《西部美術》等報刊上發(fā)表。其作品入選“第十屆中國美展”、“第七屆中國水彩水粉畫展”、“黃河壺口贊提名展”并獲優(yōu)秀獎、“全國第四屆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畫精品展”;入選“水墨傳承一、二屆”全國著名畫家提名展;入選“中原文化香港行”河南國畫名家作品集并赴香港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出版有《焦全才作品集》、《焦全才中國畫花鳥作品》、《焦全才畫集》等。
【作品鑒賞】

我看焦全才的花鳥畫文/何家安
花鳥畫,這個曾無比輝煌的畫種為我們民族繪畫的中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只可惜在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大師把這門藝術推向巔峰之后,就一路下滑。思之,原因有三:一是吳齊等人的成就太高,令后人難以逾越二是藝術環(huán)境變了,現(xiàn)代人的學問、功課難以做深;三是花鳥畫從業(yè)門檻太低,初學者容易上手,然畫好又太難。故現(xiàn)在若想在花鳥畫這一行業(yè)有所建樹著實不易。這些年我看了焦全才的一些花鳥畫,覺得他的選擇頗有意思。早些年,他意在“家?!?,以紅薯白菜、百合麻雀入畫,其后畫趣一變,轉而將那象征王權、禮儀、威嚴的青銅器引入紙上,間以花卉、植物點綴其間,令那尊尊青銅重器若走下“神壇”的高貴王者,與花草為伍為媚,被柔化得“性情”大變。

這種題材,我記得早些年年畫里出現(xiàn)過,人們稱之為博古條屏畫。可是焦畫古樸典雅,屬文人畫的范屬。我曾仔細琢磨過他的畫,覺得他的筆墨、學養(yǎng)、治學精神值得重視。作畫者,需知青銅器雖甚能入眼,其造型、紋飾、銘文乃至銹蝕均可深度觀賞、品味,但若以筆墨宣紙繪之,必不能生硬照搬,既要去其霸氣以求靈動氣韻,又要存其高格以求雄渾氣勢。特別是那自夏商周便被帝王營造得氣宇軒昂的禮制物件,在忽添花草為伴后,掌控稍有失度便易滑向流俗。焦全才卻不以為意,憑一股進取之銳意,破禁而入,以國畫線入手,大膽運用自己的西畫底子,使王器在造型上很得“勢”,一改過去博古圖“輕弱”之態(tài),又將中國畫的墨韻在器物上揮灑自如,率性筆墨去把這些鐘鼎之器畫得柔美可人、風花雪月,又不失重器之尊。他筆下的青銅器,精致而不瑣碎、厚重而不呆板,既有完整的造型,又不失筆墨韻味,與背景花草的穿插搭配相得益彰,十分得體,使整個畫面既顯示出氣勢,又有濃郁的生活情趣。于是,陰冷莊重之青銅器與姿媚隨性之花草,這原本各守一隅的剛柔兩物,經(jīng)他一番布局,非但未使前者淪落為后者之容器因而自降格調,反倒有了“金碧緋映,風韻動人”之美,如此既讓人喟嘆藝術之“魔力”無所不能、無所不限,又憑添了一例焦全才駕馭題材能力不俗之案證。

從白菜麻雀到青銅花卉,老焦一直在求新求變,他的果敢自是來自有意,來自對繪畫的熱愛,來自對繪畫道路的率真實驗。由此亦可見,老焦是一個不落俗套,別出心裁,有個性,有探索能力的畫家,他已年逾八旬,卻有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多變不拘、銳意進取,這表明了他蘊藏的潛力。我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績,在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博古新卉后,為中國花鳥畫的振興做出更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