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之戰(zhàn)?真的是因為魚承恩的干涉和指揮不和導致的大敗嗎?
導言:(要討論一場大戰(zhàn)役中的戰(zhàn)敗問題,就離不開對其后勤其政治指揮問題的討論。而要討論后勤,首先要理清這支軍隊的兵數(shù)乃至人員構成。政治指揮則是要看將領和主帥發(fā)揮) 唐肅宗乾元元年,也是公元758年,郭子儀、安慶緒和史思明統(tǒng)領的三支軍隊在鄴城爆發(fā)的那場大戰(zhàn),幾乎決定了唐代歷史的后續(xù)數(shù)百年走向。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歷史愛好者,為此意難平,還是會設想各種各樣的可能。比如唐軍成功招撫史思明,又比如唐軍能夠搶在史思明抵達前就打敗安慶緒,奪取鄴城等。 有關相州之戰(zhàn)唐軍和燕軍的兵力構成,史書已經有明確記載; 安慶緒部;(安慶緒走保鄴郡,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將阿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范陽。旬日間,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潁川,武令珣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又召募河北諸郡人,眾至六萬,軍聲復振。) 郭子儀部;(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zhèn)西、北庭李嗣業(yè)、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七節(jié)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將步騎二十萬討慶緒;又命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二節(jié)度使將所部兵助之。) 史思明部;(思明發(fā)范陽兵十三萬欲救鄴,先遣李歸仁將步騎一萬軍于滏陽。) 唐軍主要是以朔方軍為根基,諸道節(jié)度使軍隊為羽翼,再加以回鶻精銳騎兵。根據(jù)通鑒相州之戰(zhàn)雙方的兵力損失來看,唐軍大概有精銳步兵十萬,騎兵一萬。 而燕軍(安慶緒部)則是以諸將征收的郡地方軍隊為主,精銳大多在香積寺,河東之戰(zhàn)損失大半,兵力七萬余。史思明部得到了安守忠,阿史那承慶率領的殘兵加入,范陽兵力十三萬。 關于唐軍指揮問題,通鑒兩書說是指揮不統(tǒng)一,各行其是,魚承恩甚至是唐軍的控制者,而事實卻是,唐軍實際主帥是朔方軍節(jié)度使郭子儀,魚承恩對軍隊的影響沒有很大,(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勛,難相統(tǒng)屬,故不置元帥,郭子儀奏以崔光遠代華,敕以光遠領魏州刺史。)但李光弼從河東開始,很多時候都是從屬于郭子儀,又談何難相統(tǒng)屬呢。郭子儀甚至可以任命節(jié)度使,試想有幾個將領能得到皇帝如此的信任呢。 唐軍在野斗連續(xù)勝利,一路攻城略地和叛軍野戰(zhàn),唐勢力再次涉及河北。這也是相州之戰(zhàn)的開端。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郭子儀等率軍追擊到相州(鄴城),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領兵相繼來到,安慶緒入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圍鄴城,又引漳水淹城,城被淹兩個時辰,不能攻破。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城中糧盡,甚至人吃人。而城內人想投降也因為郭子儀淹城的做法投降不了,因為大水淹沒了他們去像唐軍投降的道路。(城中人欲降者,礙水深,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而魚承恩對相州之戰(zhàn)的干涉又在哪些地方呢。(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zhàn)。彼懲嘉山之敗,必不敢輕出。得曠日引久,則鄴城必拔矣。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濒~朝恩以為不可,乃止。)只有一條,不贊同李光弼放棄圍攻鄴城,而以主力進軍魏洲,逼迫其決戰(zhàn)。放棄圍城,無疑會讓燕軍緩過氣來,導致局勢更加惡化,魚承恩此舉并無他錯。 除此之外,魚承恩再無其他干涉軍隊的記錄。也就是說,魚承恩對這次戰(zhàn)役的勝負影響幾乎為零。 其中的將領指揮,才是決定這場戰(zhàn)役的走向。史思明為援鄴而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不斷襲擊唐軍。以精銳騎兵截斷唐軍的后勤,郭子儀被迫只能和其決戰(zhàn)。但是唐軍因久攻不下鄴城,糧道被斷,從而士氣底下。 于是,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十余萬軍隊布陣于滏水以北,史思明親率五萬精兵迎戰(zhàn)。唐軍見叛軍不多,不甚介意。不料,史思明突然發(fā)動攻擊,雙方互有傷亡。郭子儀軍正欲參戰(zhàn),忽然刮起大風,飛沙拔木,天地昏暗,咫尺不辨敵我,雙方都大為吃驚,唐軍向南,叛軍向北,相背潰退。史思明至沙河(今河北邢臺南)整頓士眾,還屯鄴城南。而通鑒考異還有一個版本,(《邠志》曰:“史思明自稱燕王。牙前兵馬使吳思禮曰:‘思明果反。蓋蕃將也,安肯盡節(jié)于國家!’因目左武鋒使仆固懷恩,懷恩色變,陰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輕兵抵相州,郭公率諸軍御之,戰(zhàn)于萬金驛。賊分馬軍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懷恩以蕃、渾馬軍邀擊,破之。還遇吳思禮于陳,射殺之,呼曰:‘吳思禮陣沒。’其夕,收軍,郭公疑懷恩為變,遂脫身先去。諸軍相繼潰于城下。)官軍內部發(fā)生了內亂,郭子儀因為猜忌仆固懷恩(或許忌憚仆固懷恩功勞過大)自己率領軍隊撤退。導致唐軍全面崩潰,本來對叛軍占有優(yōu)勢的唐軍,丟盔卸甲,人馬損傷慘重。不過李光弼、王思禮這兩支軍隊奮勇殺敵,得以全身而退。(三月,諸節(jié)度之師皆潰,惟李光弼、王思禮全軍以歸 。) 九節(jié)度使兵全身而退的只有李光弼、王思禮。其他的處于混亂狀態(tài)中。而史思明等叛軍借住這一戰(zhàn)打垮了唐軍,收納軍用物資和降兵無數(shù)。本來瀕臨死亡的叛軍在這一戰(zhàn)(也就是所謂的鄴城之戰(zhàn))后。又重新振作起來,勢力不斷恢復,擁有了安史之亂初期,叛軍的實力。 相州之敗的主要責任大部分歸屬于郭子儀指揮不利,不信任手下將領先撤退,導致唐軍的全面崩潰,如果正常作戰(zhàn),以唐軍的優(yōu)勢兵力,是可以比較輕松的擊敗史思明的,所以肅宗對于戰(zhàn)敗的將軍也沒有過多懲罰,因為主要之過不是他們的。(諸將各上表請罪,上皆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