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陽城與今西安市和咸陽市的關系
? ? ? 秦咸陽城遺址,是戰(zhàn)國后期至秦朝的都城遺址,其范圍包括渭河兩岸,以咸陽市渭城區(qū)窯店街道為中心,發(fā)掘面積15168平方米,現(xiàn)存面積20平方千米。


秦咸陽城幾乎就是一座宮殿之城。在渭水之北有咸陽宮,蘭池宮,望夷宮和仿造的六國宮殿。在渭水之南的有興樂宮,章臺宮。秦始皇建信宮于渭水之南(后改名極廟),公元前212年又開始在渭南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宮(即俗稱的阿房宮)。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p>
“諸廟,章臺及上林皆在渭南?!?/p>
“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此宮工程巨大,并筑以甬道,和甘泉前殿,驪山以及渭北諸宮連接起來。
“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鐘鼓、美人充之”。——大量的離宮別觀。


接下來回答幾個重要問題:
一,咸陽城有無城墻問題。
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在秦咸陽城遺址還沒有發(fā)現(xiàn)城墻。秦咸陽城的宮殿因沒有城墻的限制而大規(guī)模膨脹,數(shù)量眾多的宮殿拔地而起。每一組宮殿又有自己獨立的墻垣,而普通市民居住的閭里、市肆、作坊,則夾雜在一座座宮城的間隙之中,造成所謂“官民雜處”的局面。
二,渭水改道問題。
秦代的渭河河道在今渭河河道之南,兩千年的時間里相對于秦時的渭水,今渭河向北改道了,這就導致秦咸陽城靠近古渭水的部分建筑被河道北遷的渭水沖毀。
三,咸陽城的廣義與狹義之分。
秦咸陽城以渭水為界,分為南、北兩區(qū)。北區(qū)即狹義的秦咸陽城。按照遺存分布情況,已明確北區(qū)的三大功能區(qū):宮殿與官署區(qū)、郭區(qū)、陵與墓葬區(qū) 。其范圍約東起柏家嘴,西止毛王溝,北至高干渠,東西長約870米,南北寬約500米,其中部偏北處為咸陽秦宮殿遺址所在,四周有夯土宮墻。
而廣義的咸陽城地跨渭水南北兩岸(無論是古渭水還是今渭河),今天咸陽市與西安市的市界也基本以渭河為界,渭南是西安市未央?yún)^(qū),渭北是咸陽市渭城區(qū)而秦咸陽城遺址就主要分布在渭城區(qū)和未央?yún)^(qū)。
四,阿房宮問題。
阿房宮遺址是秦代宮殿建筑遺址,位于陜西西安的阿房村。前殿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全部工程至秦亡時猶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當時的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為阿房,即稱之為阿房宮。
阿房宮規(guī)模極為宏大,“東西五里,南北千步”(《漢書·賈山傳》);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史記·秦始皇本紀》)。歷代相傳秦亡為項羽所焚毀。杜牧《阿房宮賦》中所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也是持這種觀點。然而在21世紀初,我國文物考古專家經(jīng)過實地勘察,認為此說尚難成立。
五,秦咸陽城與漢長安城之間的繼承問題。
漢長安城的一部分宮殿就是在秦宮殿的基礎上修建的。秦上林苑到了西漢仍是皇家苑囿。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蕭何主持在秦興樂宮基礎上開始營修長樂宮。
漢帝七年(前200年),蕭何主持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未央宮。
只不過秦咸陽城沒有城墻,而漢長安城在惠帝時筑了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