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馮志亮先生講中華姓氏之郝姓:始祖源自郝省氏,是上古時期伏羲氏名臣
馮志亮,字啟玄(一字德恭),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當代詩人、修譜師、品牌推廣人、網(wǎng)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
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

馮志亮先生還同時擔任時代文學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中國炎黃文化報文學總顧問,中國文化新聞報編委會副主席。馮志亮先生兼任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華北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tǒng)禮儀促進會理事。馮志亮先生同時兼任北京漢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的歷史文學作品曾多次刊載于中國文聯(lián)創(chuàng)辦的《神州》《中國魂當代名人專訪特刊》《中國當代文學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AAAA級宣講人”榮譽稱號。

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jīng)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馮志亮與藍海觀點》《傳記寫作基礎知識教材》《家史家譜編修實務教程》《家譜編修講座培訓資料》《家譜年譜編修實錄》《家史寫作實例分析》《百家姓尋根手冊》《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開枝散葉、生生不息,孕育出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而且每一種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
提起中國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百家姓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jīng)》、《幼學瓊林》,《千字文》等;都被舊時列入孩童的啟蒙讀物。《百家姓》是一本關于中文姓氏的書,成書于宋朝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姓氏又何止504個,就是僅僅漢族姓也不止這個數(shù)。據(jù)說,見之于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派生出來的。
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姓氏不斷變化、增多。據(jù)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兩位學者的統(tǒng)計,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人姓氏(包括少數(shù)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多達1193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漢族人現(xiàn)在使用的姓氏約3600個,平均每個姓30萬人。全國最大的五個姓是李、王、張、劉、陳,人口之和達三億五千多萬。李、王、張三大姓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
郝姓是中國第八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華北和中原地區(qū)。當今郝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總人口大約有264萬。
得姓始祖帝乙,子姓,名羨,商王文?。ㄌ。┲?,商朝第三十代國君。相傳帝嚳之子契為商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來不斷壯大,至契的十四世孫湯時,推翻了夏桀的統(tǒng)治,建立商朝。后傳至帝乙時,他將兒子子期封于太原郝鄉(xiāng)。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被周所滅,按當時的固有習慣,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為氏,稱郝姓。后世子孫尊帝乙為郝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郝,由赤字與邑部組成,赤是其本義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赤字是由大,火組成的會意字,其本意是大火?;鹧娉嗉t,故引申為紅色。凡火皆有明著之象,微火僅顯熒熒之弱力,大火則示赫赫之強勢,赤表示大火。按古代五行學說,南方屬火,其色為赤。在古天象中有南方之星,其中一顆最紅最亮、光明顯耀的星稱為赤。在遠古伏羲氏時代有郝省氏部落、郝省氏是郝氏族的前身,位于伏羲氏的南方,這是一個崇拜大火,以紅色為氏族原始圖騰的部落,其中一支以赤為其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所居之地稱為赤,建立的城堡稱為郝,最終發(fā)展為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郝姓主要源自郝省氏,風姓伏羲氏亦稱太昊,太皞,其輔佐有郝省氏,亦作郝骨氏,一說郝省氏為伏羲氏之弟??傊?,伏羲氏時代有郝省氏部落,處于伏羲氏的南方,系東夷的一支。到商朝后期帝乙時,郝省氏的后裔子期被封于郝鄉(xiāng),即今陜西周至縣東,后北移山西太原東北,子孫以邑名為氏。郝氏的歷史有3100年以上。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郝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血液,外族用郝姓始于漢晉時期的匈奴人,郝姓是匈奴的大姓,包括盧水胡、支胡、稽胡等均有郝姓、三國時關內外的鮮卑族烏丸人中郝姓為大姓晉朝時西南的叟族中有郝姓,直到唐朝,郝姓仍為南蠻叟族的大族。北宋西夏國黨項族有郝姓元朝時蒙古族都嚕姓改姓郝,清朝時蒙古族姓哈勒努特氏族集體改姓郝,清時滿洲八旗有郝姓,世居沈陽,這些外族郝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shù)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郝姓。因此,郝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華北和東北地區(qū)。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郝人活動于陜西,后北上山西,內蒙古,東移河北后繼續(xù)東移到膠東半島。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東北地區(qū)為主要的活動地區(qū),晉末有一支南下移民安徽。隋唐宋時期,郝姓由河南、山東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播,到明清時江南地區(qū)郝姓的分布更為廣泛,但郝姓的主力仍在北方宋朝時期,郝姓大約有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八十八位、郝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郝姓總人口的48%主要分布于山西,四川,這兩省郝姓大約占郝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陜西、河北、湖北五省。全國郝姓主要分布在陜川晉豫等地。
明朝時期,郝姓大約有1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八位、宋,元,明期間,郝姓人口沒有增長,凡主力在北方的大姓幾乎都受到了戰(zhàn)亂的傷害,郝姓也不例外。主要分布于山西、山東,河北,這三省郝姓大約古郝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陜西和河南,這兩省集中了郝姓總人口的14%,山西仍為郝姓第一大省,約占郝姓總人口的38%宋、元、明期間,郝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西北遷移,這與中原人群因戰(zhàn)亂而向東南地區(qū)的遷移有很大的差別。全國重新形成了冀晉魯郝姓人口聚集。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郝姓人口已達264萬,為全國第八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郝姓人口的增加率星V形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山東四省,大約占郝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內蒙古、陜西,遼寧、安徽、黑龍江,這五省區(qū)集中了郝姓總人口的25.8%。河北占郝姓總人口的17.2%,為郝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華北為高頻率聚集區(qū)并主要向東北逐漸散布的郝姓分布格局。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郝姓的都望是太原。哂書是郝姓的堂號“曬書“堂號典出晉朝的郝隆。在晉朝,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都要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fā)霉和蟲蛀。當時郝隆是框溫的一員參軍,他跑到太陽底下脫去衣服,摸著肚皮曬太陽,大家問他干什么?他說:“曬書啊——我的書都在肚子里!”
2、宗祠楹聯(lián)
儲書曬腹;飲水投錢。
夫人家法;宰相襟期。
引義傳經(jīng);豐文尚節(jié)。
奇韻豪文,才推元代;危言高論,名重漢時。
3、族規(guī)家訓
赤邑赤邑,炎帝后裔;
神農(nóng)骨脈,亙古不易。
商之子姓,赫赫族望;
誠義勤樸,智勇有方。
強國愛民,永葆泰康;
生生不息,富貴綿長。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郝姓族譜26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郝姓歷代名人58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13%,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三十七位。郝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09%、并列排在第一百五十八位;郝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1%,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三位;郝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九位。
歷史上重要的郝姓人物
戰(zhàn)國秦國上卿郝晏:西漢上谷太守郝賢;三國魏將軍郝昭;南北朝梁江夏太守郝回;隋朝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郝孝德;唐朝宰相郝處??;宋朝畫家郝澄,郝士安、郝銳;元朝學者郝經(jīng);明朝南京兵部尚書郝杰,學者郝錦,明清之際李自成軍將領郝?lián)u旗;清朝經(jīng)學家兼訓詁學家郝懿行。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游線一:山西省太原市(發(fā)源地)郝省氏裔孫的封地郝鄉(xiāng)
太原市已找不到郝鄉(xiāng)的任何遺跡。不過,有龍城之稱的太原城,不論是文化積累還是歷史古跡都值得一游。
美食:能將簡單的面食吃出上百種花樣.是山西人的絕活。
順道游:太原市。
游線二:江蘇省鹽城市——郝氏宗祠
鹽城市南郊30公里處,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郝榮村。郝榮村里樸實大方的郝氏宗祠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由鄭板橋的表兄郝兼三倡建。
郝榮村西北的凈土庵,曾是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讀書的地方,是一座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四合院,飛檐翹角,古色古香。
郝榮村人喜植花木,百年銀杏與郝氏宗祠形成拱月之勢,村東、村西各有一個20多畝的明代人工湖,每逢皓月當空,天水一色,倍覺奇觀。上官河與鹽界河在村南匯合,河面開闊,水流湍急,盛產(chǎn)魚蝦。白天漁舟川流如梭,夜晚漁火燦若星光。
交通參考:從鹽城市乘大巴半小時可直達郝榮村,車費約10元。美食:藕粉圓子。順道游:鹽城市東部的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灘涂連綿,水草豐茂,鹿鳴鶴舞,是珍禽異獸的理想棲息地。在鹽城市乘長途汽車前往約需1.5小時的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