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小邏輯》筆記(9)存在論-質-特定存在
梁志學譯本
存在論,A.質,b.特定存在
89
在變易中與無統(tǒng)一的存在和與存在統(tǒng)一的無僅僅是消逝著的東西;變易由于其自身的矛盾而退化為這兩個東西在其中得到揚棄的統(tǒng)一體;因此變易的結果就是特定存在。
?
當我們在任何一個對象或概念中都指出矛盾(對立的規(guī)定)時,知性的抽象思維是強調堅持一個規(guī)定性,而竭力掩蓋和排斥這當中包含的另一個規(guī)定性的意識。(例子:運動的概念,運動是絕對的,但運動的每個瞬間都是靜止的。所有的概念里面都有內在矛盾,因為它們全部都是變易的結果。一這個概念,一的規(guī)定性是單獨的、整體的、不可分的,但一里面可以分,一里面是很多個一。)
?
現(xiàn)實存在的東西是一個特定的結果,這個結果在這里雖然是一個純粹的無,但既是一個在自身包含存在的無,也同樣是一個在自身包含無的存在。因此,第一,特定存在是存在和無的統(tǒng)一,在這種統(tǒng)一中這兩個規(guī)定的直接性已經(jīng)消逝,因而在它們的聯(lián)系中它們的矛盾也已經(jīng)消逝,就是說,特定存在是這樣一種統(tǒng)一,在這種統(tǒng)一中存在和無也僅僅依然是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二,這個結果既然是被揚棄了的矛盾,所以就具有簡單的自相統(tǒng)一的形式,或者說,本身也是一個存在,不過是一個帶有否定性與規(guī)定性的存在;這個結果是在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存在的形式中被設定的變易。
?
關于變易如何能不僅依然是變易,而且有結果的問題。答復是,變易在自身包含著存在和無,而且這兩者完全相互轉化和彼此揚棄。這樣一來,變易就證明自身是徹底不安息的東西,不過它不能在這種抽象的不安息中維持自己;這是因為,既然存在和無在變易中消逝,只有這才是變易的概念,那么,變易本身就是一種消逝著的東西,好像一團火,它在耗盡自己的材料時,自身也就熄滅了。但這個過程的結果卻不是空洞的無,而是與否定性同一的存在,我們把它叫作特定存在,而特定存在也首先表明自己有經(jīng)過變易的意思。
?
(變易與揚棄的區(qū)別,就是存在與定在的區(qū)別。變易即沒有內容的揚棄,存在的揚棄,純粹抽象意義上的揚棄。)
?
(無產(chǎn)階級這個概念,不是單純的概念,到達自在自為需要一個過程。最開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一兩千個工人,這些人不算無產(chǎn)階級,是無產(chǎn)階級“尚未”,未經(jīng)過變易,不具有無產(chǎn)階級的規(guī)定性[階級意識、聯(lián)合起來等],這時是存在,但不是特定存在。任何的概念,邏輯上的順序就是這樣。當概念定在的時候,它已經(jīng)包含前面所有的環(huán)節(jié)了。)
?
(有規(guī)定性就有否定性,無產(chǎn)階級是xx、,那么無產(chǎn)階級不是xx。一切規(guī)定性的基礎都是否定。)
?
90
a)特定存在是具有一種規(guī)定性的存在,這種規(guī)定性是直接的或存在著的規(guī)定性,即質。特定存在在它的這種規(guī)定性里被映現(xiàn)到自身之內,就是特定存在著的東西,即某物?!谔囟ù嬖诶锇l(fā)揮出來的各個范疇,只能概括地加以說明。
(定在和某物的區(qū)別:定在是區(qū)別于他物的東西,某物是定在包含揚棄了這種區(qū)別,某物是定在的否定之否定。)
?
一般說來,質是與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規(guī)定性,而量雖然也是存在的規(guī)定性,但不再是與存在直接地同一的規(guī)定性,而是與存在漠不相關的、對存在外在的規(guī)定性?!澄镏詾槟澄?,是由于它的質,它在失去自己的質的時候,就不再是某物。進一步說,質基本上僅僅是有限事物的一個范疇,因此這個范疇也只是在自然界,而不是在精神世界有其真正的地位。
?
91
質作為存在著的規(guī)定性,相對于包含在質中而不同于質的否定性來說,是實在性。否定性不再是抽象的無,而是作為一種特定存在和某物,僅僅是某物的形式,就是說,否定性是他在。既然這種他在是質的固有規(guī)定,而在最初與質有差別,那么,質便是為他存在,就是說,是特定存在或某物的一種廣度。質的存在本身相對于這種與他物的聯(lián)系而言,就是自在存在。
?
(就此而言,是實在性;就非彼而言,是否定性。是的在場,不是的不在場[不在場的否定性],兩者包含在質之中。否定性更為關鍵,因為它不在場。齊澤克的笑話:不加糖的咖啡和不加牛奶的咖啡[兩者都是一杯黑咖啡]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們的不在場的否定性是不一樣的。)
?
(無產(chǎn)階級的實在性是工人,自在存在;自為存在即意識到自己是無產(chǎn)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自己給自己設定無產(chǎn)階級的規(guī)定性,工賊和精資等都不是無產(chǎn)階級。)
?
一切規(guī)定性的基礎都是否定。沒有思想的人把特定的事物視為只是肯定的,并在存在的形式下堅持這些事物。但是,單純的存在是全然空洞的和同時沒有根據(jù)的東西。此外,作為得到規(guī)定的存在的特定存在與抽象存在的混淆也有正確的地方,即在特定存在里無疑包含了否定性的環(huán)節(jié),它仿佛在最初僅僅是被隱匿起來的,后來才在自為存在中自由地表現(xiàn)出來,得到它應有的地位。
?
92
b)這種被定為與規(guī)定性不同的存在,即自在存在,看來僅僅是存在的空洞抽象。在特定存在里,規(guī)定性與存在是同一的,規(guī)定性同時被設定為否定性,所以是界限、限制。因此,他在并不是一種在特定存在之外漠不相關的東西,而是特定存在固有的環(huán)節(jié)。某物由于它的質而首先是有限的,其次是可變的,所以有限性與可變性就屬于某物的存在。
?
否定性在特定存在里仍然是與存在直接地同一的,這種否定性就是我們所謂的界限。某物只有在其界限里,并且由于其界限,才是某物。所以,我們不可把界限視為單純外在于特定存在的,倒不如說,界限貫穿在整個特定存在中。把界限視為特定存在的單純外在規(guī)定的原因,在于混淆了量的界限與質的界限。我們這里說的首先是質的界限。例如,一塊地產(chǎn),它有30平方米,這是它的量的界限。但這塊地產(chǎn)是一塊草地,而不是樹林或池塘,這是它的質的界限?!獋€人想要成為現(xiàn)實的人,就必須是特定存在,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限制自己。誰過分厭煩有限事物,誰就根本達不到任何現(xiàn)實性,而只能停留于抽象東西之中。
?
界限在自身包含著矛盾,因而表明自身是辯證的。這就是說,界限一方面構成特定存在的實在性,另一方面又是特定存在的否定。但此外,界限作為某物的否定,并不是抽象的無,而是存在著的無,或者說,是我們所謂的他物。在某物里我們立刻會想到他物,并且我們知道,不僅有某物,而且也還有他物。不過他物并不是我們單純用這樣一種方式察覺的東西,在這種方式下似乎不要他物也能設想某物,相反地,某物潛在地就是它自身的他物,并且對它來說,在他物中它的界限會變?yōu)榭陀^的。如果我們問某物與他物之間的差別,則會看出兩者是同一個東西。相對于某物的他物本身就是一個某物,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到某個他物;反過來說,最初的他物相對于同樣被規(guī)定為某物的他物,本身也同樣是一個他物。我們在說到某個他物時,最初以為某物就其本身來看只是某物,只有通過一種單純外在的看法,它才具有成為一個他物的規(guī)定。例如,我們以為,月亮是不同于太陽的某個他物,即使太陽不存在,它也仍然能存在。但實際上,月亮(作為某物)在它本身就是它的他物,而且這個他物構成它的有限性。有限事物作為某物并不是與他物漠不相關地對峙著,而是潛在地就是它自己的他物,因而是自身變化的。在變化中顯示出內在的矛盾,這矛盾為特定存在所固有,并推動著特定存在超出自身。對表象來說,特定存在最初表現(xiàn)為單純肯定的,同時也表現(xiàn)為靜止地僵持在自己的界限之內的;雖然人們也知道一切有限事物(有限事物就是特定存在)都服從于變化,然而特定存在的這種可變性對表象卻顯得是一種單純的可能性,它的實現(xiàn)并不基于特定存在本身。但實際上,在特定存在的概念里就包含著自身變化的內容,變化不過是潛在的特定存在的顯現(xiàn)罷了。有生命的東西會死亡,簡單的原因就在于它作為這樣的東西在自身帶有死亡的萌芽。
?
93
某物變?yōu)橐粋€他物,而這個他物本身又是一個某物,因此這個某物同樣變?yōu)橐粋€他物,如此遞進,以至無限。(惡的無限)
?
94
這種無限性是單調的或否定的無限性,因為它無非是有限事物的否定,而有限事物又同樣發(fā)生,因而同樣沒有得到揚棄,換句話說,這種無限性表示的僅僅是應當揚棄有限事物。這種向著無限的進展停留于說出有限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即說出有限事物既是某物,也是自己的他物,并且這種進展是這兩個相互引起的規(guī)定的不斷循環(huán)交替。
?
如果把某物和他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分開來看:某物變成一個他物,這個他物本身又是一個某物,它本身也同樣變化,如此以至無限。反思以為在這里達到了某種最高的境界。但這種向著無限的進展并不是真正的無限,倒不如說,真正的無限是在它的他物中同時也在它自身,或作為過程來表述,是在它的他物中同時也達到自身。在談到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性的時候,經(jīng)常是單調的無限進展。例如,人們說“這時”“現(xiàn)在”,然后不斷向后和向前超出這個界限。對于空間的看法也同樣如此。這里得到的無非是一種表面的變換,它永遠停留在有限事物領域里。如果有人說無限是不能達到的,那么這是正確的,但僅僅是因為那種抽象的否定東西的規(guī)定被塞進了無限中。哲學并不擺弄這樣一種空洞的、純屬彼岸的東西,而是研究具體的、全然現(xiàn)在的東西?!ㄕ嬲模o限與有限的固定對立不真實,(真正的)無限實際上是既永遠出乎自身之外,又永遠不出乎自身之外。——如果說(真正的)無限是非有限,那么實際上就說出了真理。因為,既然有限本身是第一個否定,非有限便是否定之否定,是自相同一的否定,因而同時也是真正的肯定。
?
(無法直接把握無限,只能說非有限。無限,作為一個能指,與有限對立,是一個他物,變成了特殊性。從無限之中拉低到了特殊性。而說“非有限”則把它從規(guī)定性中解放了出來。)
?
反思的無限性不過是達到真正無限性的一種嘗試,是一個不幸的折衷的東西??档潞唾M希特的哲學在倫理思想方面就停留在這種應當?shù)挠^點上。對理性規(guī)律的不斷接近是人們沿著這條途徑所能達到的最高境地。
?
95
c)實際上現(xiàn)在存在的情況是某物變?yōu)樗铮锉旧碛肿優(yōu)樗?。某物在與一個他物的關系中,本身就是一個與這個他物相反的他物;所以,既然某物轉變?yōu)榈臇|西與轉變的東西是完全相同的——兩者都只具有成為一個他物的相同規(guī)定——,那么,某物在其向他物的轉變中就僅僅是與其自身相結合,并且在這種轉變中、在他物中存在的自相聯(lián)系就是真正的無限性。或從否定方面來看,變化的東西是他物,這個他物變成他物的他物。所以,存在作為否定之否定,又得到了恢復,并且是自為存在。
?
在有限與無限對立的二元論下,無限僅僅成為對立雙方的一方,因而是一個單純特殊的東西,而對于這個特殊的東西來說,有限就是另一特殊東西。這種僅僅是一個特殊東西的無限,是與有限并列存在的,正因為如此,就在有限中有自己的限制、界限,于是無限就不是自己應該是的東西,不是無限的東西,而僅僅是有限的了?!谶@種關系中,有限被擺在這里,無限被擺在那里,前者被置于此岸,后者被置于彼岸,因而有限就被認為具有與無限相同的持續(xù)存在和獨立不倚的地位;有限東西的存在被當作一種絕對的存在,它牢固地屹立在這種二元論里??梢哉f,這種有限如果與無限相接觸,就會遭到毀滅;但這種二元論認為,有限不可能與無限相接觸,在這兩者之間有一條深淵,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無限完全堅持在那邊,有限完全堅持在這邊。這種主張完全站在最普通的知性形而上學的土地上。這里的情況與無限進展的情況一樣:有時承認有限不是自在自為的,沒有獨立的現(xiàn)實性,沒有絕對的存在,而只是一種暫時的東西,有時則立刻忘記這一點,把僅僅相對于無限的有限東西完全與無限分離開,使它不遭到毀滅,把它想象為獨立的、自身穩(wěn)定的東西。——當思維以為這用這樣的方式就能使自己升高到無限時,這種思維則適得其反,這就是說,回到了一個僅僅是有限的無限,反而總是保持著這種思維所離棄的有限,把它當作一個絕對。
?
真理、真正的無限性可以被陳述為無限與有限的統(tǒng)一,這種說法雖然包含著正確的東西,但是,它就像以前關于存在與無的統(tǒng)一所指出的,也同樣是不恰當?shù)?。此外,這種說法還會引起正當?shù)呢熾y,即它把無限性變?yōu)橛邢扌裕延邢扌宰優(yōu)闊o限性。因為在這種說法里有限表現(xiàn)為依然保持原狀,并沒有明確說出有限業(yè)已得到揚棄。——或者,假如我們想到有限既然被設定為與無限是統(tǒng)一的東西,無疑不可能保持它在這種統(tǒng)一之外的原狀,而至少在它的規(guī)定中有所變化,那么,無限也恰恰會有這樣的遭遇,作為否定性東西同樣在他物中會變得失去活力。實際上,知性的抽象片面的無限也的確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但是,真正的無限則在其性狀中能保持其自身;否定的否定并不是一種中和;無限是肯定的東西,只有有限才是得到揚棄的東西。
?
在自為存在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理想性的規(guī)定。特定存在最初只有按照它的存在或它的肯定性加以理解,才具有實在性,所以有限性最初也包含在實在性的規(guī)定中。但有限事物的真理卻是有限事物的理想性。同樣,那種與有限并列起來,本身僅僅是兩個有限事物之中的一個有限事物的知性的無限,也是一個不真實的東西,一個理想的東西。有限事物的這種理想性是哲學的首要原則。唯一重要的問題在于不把那種在其規(guī)定本身立刻被當作特殊的、有限的事物的東西視為無限。——哲學的根本概念,即真正的無限,就取決于這種差別。